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486|回复: 1

明镜非台词讲义(九)鉴赏与知识点(二)韦庄

[复制链接]

1563

主题

1万

帖子

5万

积分

论坛元老

大中华诗词论坛功勋诗友

Rank: 6Rank: 6

威望
2695
贡献
12454
金钱
19956

中坚诗友勋章功勋诗友奖章

发表于 2015-1-31 21:49: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九、        鉴赏与知识点(二)韦庄
这节我们来了解花间派的另一位代表词人,韦庄。
韦庄,字端己,唐末五代人。


首先,他是个大器晚成型选手,是唐诗人韦应物的四世孙,也有说是唐玄宗朝宰相韦见素后人,还有说是武则天时宰相韦待价后人,不过这两者皆没有被定论。古人或是崇拜他的后人喜欢拉一些前朝的名人往自己脸上贴金,比如朱元璋也曾经打过朱熹的主意,但因为隔得太近了,不好如愿,这种情况不奇怪。若按这个说法,也算是个没落贵族。
其次,在他的前半身,是个典型的保皇派,四十五岁去长安考试没中举,遇着黄巢造反,便跑去了洛阳,在那里,写了一篇他的成名长篇诗作《秦妇吟》,(也是历史上最长的诗,1600多字),此后被唤作“秦妇吟秀才”,还有我们后面要讲到的《菩萨蛮》也是他在洛阳艳遇的情节。


而为什么说他是保皇派,是因为他在节度使周宝那作幕僚的时候,曾为了拥戴唐皇室,想去接被晋王李克用逼迫离京的唐僖宗,但由于各种原因没接到,而且从他《秦妇吟》这首诗中所体现贬斥黄巢军的态度我们也可以看出来。


这里还是扩展一下,说个题外话以丰富历史知识。李克用这人,大家不知道不奇怪,但他有一个拜把子兄弟和一个后辈很出名,他兄弟是契丹的耶律阿保机,也就是开国皇帝辽太祖。而他孙女的老公,就是历史上被称为“汉奸”和“儿皇帝”的石敬瑭。其实汉奸这个说法不准确,石敬瑭原就不是汉人,而是回鹘的别部沙陀族人,所以当不得“汉奸”这个称号。另外,“儿皇帝”倒是准确的,因为他在位时是对辽太宗耶律德光称儿,耶律德光是耶律阿保机的二儿子,而石敬瑭是孙子辈了,(因为李克用和阿保机是兄弟,他又娶了李克用的孙女),那么对耶律德光称儿,也是没错的。当然,这也不算翻案,大家知道这个事就行,有兴趣研究的,我的一篇文章《儿皇帝的无奈》有详细阐述。


话归正传,韦庄到五十八岁,才中了举人,当了小官,跑四川出了趟差,便和王建认识了。自此,他的立场便由保皇派变成了激进派。因为六十六岁时,被王建看中在他手下当官直到78岁终老(也有说75岁),王建原是唐王朝的西川节度使,经韦庄撺掇才称的帝,建立了前蜀政权,蜀国的开国制度多出自韦庄之手。但当时蜀国和朱温篡权形成的梁国已成了对立,(当然这里还有些其他国家我们就不说了),所以之后一生,韦庄都未能回到中原。
韦庄也是诗词两绝,诗方面,最著名的《秦妇吟》,被后人与《孔雀东南飞》和《木兰辞》并称为乐府三绝。他在入蜀仕王建之前,主要的作品是诗,比如他的《汴堤行》、《悯耕者》写的是战乱中的人民,《睹军回戈》、《喻东军》写的是乱军,《铜仪》、《洛北村居》则是对唐朝复兴的期待。这个时候,他是保皇派。


而入蜀之后,他基本就没写过诗,而专注写词,其中五首《菩萨蛮》比较出名,另还有《浣溪沙》、《清平乐》、《天仙子》、《诉衷情》等若干,《浣花词》存其词五十五首,《花间集》存48首。
到晚年,由于某些政治原因,他严禁子孙提到自己早年所作的《秦妇吟》,《浣花集》等书中都没收录这一首,而且曾一度失传,直到上世纪在敦煌古迹发掘时这首诗才被挖出来。由于重点不是讲诗,我们就不说了,有兴趣的自己去看。


韦庄与温庭筠同样在花间词人中有极大的影响力,所写的题材也大致相同。但与温词的浓丽华美不同,韦词比较疏淡,并善于“直中言曲”。人间词话中有评述曰“温飞卿之词,句秀也。韦端己之词,骨秀也。李重光之词,神秀也”。并认为韦庄在温庭筠之上。(这问题后世各有各看法)。另外,周济在“介存斋论词杂著”中说:“毛嫱西施,天下美妇人也,严妆佳,淡妆亦佳,粗服乱头,不掩国色。飞卿,严妆也;端己,淡妆也;重光,粗服乱头矣”。李重光即南唐后主李煜,我们后面的鉴赏也会讲到他。

我们先来看他最著名的《菩萨蛮》系列中的第一首:
红楼别夜堪惆怅,香灯半卷流苏帐。残月出门时,美人和泪辞。
琵琶金翠羽,弦上黄莺语。劝我早归家,绿窗人似花。


这首描绘的是他在洛阳时的一段恋情,在韦词系列里,这首是比较知名且美感相对比较强的一首。
开篇点出“别夜”,地点在“红楼”,红楼,无疑是女子的闺阁。后面补了一句,为别情造氛围,灯还亮着,挂着流苏的帐子半卷着。夜间,本应熄灯,放下帘帷睡觉,而由于是“别夜”,才会亮着灯卷着帐幕。透过这种表象性,我们更可以联想到其实这是畅叙别情的一夜,是依依不舍的一夜,其中两人的叮咛和嘱咐,作者虽未描写出来,但通过表象性的元素描写,我们可以联想得到。
残月,可以有两解,一是半月,弯月。二是天快亮时,快落下的月亮可以称之为残月。“杨柳岸晓风残月”也可如此解。那么,这个“残月”同时也便交代了时间,古人通常是凌晨出门,那时候天还没亮,作者和“美人”相对含泪,依依惜别。
金翠羽,是琵琶上的一种装饰。而黄莺“语”于弦上,是指琵琶弹出的声音,如黄莺鸣叫般婉转。女子以琵琶声为作者送行,这是古人的一种习俗,同时也暗示了该女子的多才多艺。我们在技法漫谈那节讲过姜夔的《解连环》,其中“为大乔、能拨春风,小乔妙移筝,雁啼秋水。”也是同样的场景,琵琶是弹拨乐器,所谓“拨春风”,便是以琵琶来拨,而后文的“雁啼秋水”,是用的一个手法,将筝弹出的音乐,以雁啼来喻之。
到结句,女子劝作者早日归来,一个“绿窗人似花”,表达了两重意思,一是临走时,女子在窗前目送作者远去,二是在作者离去的那些日子,女子每天守着窗儿期盼作者的归来。同时,结合前文的劝,以花喻女子,更暗示为若归来晚了,花儿便枯萎了,老去了。李商隐有诗曰“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与此词有相通之处。
这首词,据说是作者羁留洛阳时(也有说江南,但江南时其实还有一出和歌姬的),所经历的一段情事的写照。由于其终生无法回到中原,因此之后的菩萨蛮系列,多为怀念故土及思念年轻时候所历恋情的作品。比如“如今却忆江南乐,当时年少春衫薄”,又比如 “洛阳城里春光好,洛阳才子他乡老”,都是怀故土及故人之作。而几首《菩萨蛮》情节相连贯成了一个系列,多采用白描的手法,从写作风格上,除了承袭了飞卿词的柔情,同时也借鉴了白居易和刘禹锡写作中的手法,将漂泊难归的愁苦之情表现得非常到位。

我们再简单说一下第二首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首先,游人,是作者的自谓,合,是应该的意思,上阕通过他人的话语及自身的感受,将江南的典型的特性描写出来,并让人联想到望着江南的春水,躺在画船上,耳畔细雨绵绵的悠闲之感,虽是白描手法,却显得准确精致。
下阕,借用了文君“当垆卖酒”之态,并对江南美女的“皓腕”作了细致的描写,以如画般的景色及美人进一步诠释江南的美好。
值得重点说的是结句,从浅层次上来看,是说不到“叶落归根”的时候不要还乡,即使还乡了也会因为对江南美景的怀念而“断肠”。而结合作者的生平,我们可以知道这里笔锋陡转,是言由于中原动荡,江南虽好,可终究无法回去,这里的“乡”,其实便是中原,作者虽言“未老莫还乡”,但仍存还乡之心,而“还乡须断肠”,是对还乡之后目击离乱,故乡还有第一首中的“绿窗人似花”在等待着他十分清楚,但由于灭唐篡位的朱温政权这时候已和前蜀政权形成对立,故在王建手下担任高官的韦庄是不可能回到中原去的。这种苦痛和无奈,总结出了最后的两句话,情绪沉痛低落,与前文的美好描摹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和对比。这是一种“直中求曲”的写法,无怪乎王国维会说:“韦端己之词,骨秀也”, 此词虽手法上与白居易的“江南好”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所表达的情绪,却是完全不同的。陈廷焯也说,“端已之词似直而纡,似达而郁,最为词中胜境”。
韦词在章法上也很有特点,人们常说他的作品“疏处可跑马,密处难下针”,《菩萨蛮》系列就是比较好的写照。


而从这里,我们也能更进一步看出温词和韦词的区别。比如那有一朵花,温词着力于描绘那朵花的颜色、形状、情态,写了放那便是,但他不会明确地告诉你那花的情绪,而花究竟是在哭还是在笑,得你自己通过他的描绘去感受,去猜测和领悟。而韦词的特点是他会对花作简单地描写,比如有几片叶子几朵花瓣,同时也会告诉你那花在笑,但你认真再想一下,其实他字面上说的是笑,但隐含着的意思却是悲伤,或者无奈的苦笑,这便是“直中求曲”。这也便是两家词人最大也是最深层次上的区别。
但他们俩,还停留在一个老老实实写花的层面上,而后世的词人,从李后主开始,又将其发展到一个新的境界,就是哭笑都不说,甚至连花都不说了,而让你仍旧能体验到他的哭或笑,比如咱们曾经说到过的“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这是词在写作技法上的又一次飞跃和创新。

关于韦词的《菩萨蛮》系列的部分作品,目前学术界还有争议,今人普遍认为是韦庄所作,但《尊前集》有说部分为李白所作,(《尊前集》载《菩萨蛮・中吕宫》为李白之作:“游人尽道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绣屏金屈曲,醉入花丛宿。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还有人认为也有韦庄改李白词作的可能性。而且对于写作时间也有不同意见,有人认为是韦庄流落在江南期间所作,亦有认为是侍蜀之后的作品。
由于篇幅原因,我们不可能具体分析这些说不清楚的文史争论,因此有兴趣的同学们可以在课后进行研究了解。

同为花间代表人物的温韦,在诗词创作上,亦有相通之处,对闺情、离愁,是花间词人的重要主题。所不同的是韦词的浓艳和细节描写不如温词,但感情描写要比温词更为突出。


咱们来看他的《浣溪沙》:
欲上秋千四体慵,拟教人送又心忪。画堂帘幕月明风。
此夜有情谁不极,隔墙梨雪又玲珑,玉容憔悴惹微红。


开篇说秋千,秋千这东西,基本已经成了古今闺阁女子的代表性元素了,历代诗词人小说家都爱用,最近的一次,是《甄嬛传》里,甄嬛还没正式成为小主之前就爱去弄那东西,受了椒房之后,便不去了。
而古今诗词人,用秋千的不在少数。李商隐的闺情诗中,就有” 十五泣春风,背面秋千下”,而李清照的“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那首就弄得更活泼了,苏东坡也给我们描绘过一个秋千的故事“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短短数语,把高墙外的冶游公子和墙内佳人的场景写得活灵活现,而到唐伯虎那,则更为香艳,“二女娇娥美少年,绿杨影里戏秋千。两双玉腕挽复挽,四只金莲颠倒颠。红粉面对红粉面,玉酥肩共玉酥肩。游春公子遥鞭指,一对飞下九重天。”除了李商隐,后三者大约都是荡秋千的佳人和公子之间的情节。
而韦庄的这个秋千,则有点像林黛玉上秋千那感觉,从“四体慵”和“又心忪”我们可以看出女子的心态。慵,慵懒,无力。忪,心跳,惶然。
后补了一句场景,在这种清风明月画堂美景之下,女子有这样一种慵懒惶恐的心态,显然是不正常的。
到下阕,以情字托出女子怀春,“极”,言心之迫切。
也许有人会问,之后一句“隔墙梨雪又玲珑”,看起来是不是意脉断了。我的解释是这样的。
其实梨花是有寓意的,这花虽然很好看,但在古代代大户人家的府里都不会把梨花种在最重要或显眼的地方,因为古时人们讲究吉利,而梨花是白色的,这就是为什么这首词里有“隔墙”之说了,因为小姐荡秋千的地方是不可能种梨花的。而且“梨”谐音“离”,因此被古人认为视不吉利的象征。而此句正是加强了“此夜有情”句的份量,并为后文的“玉容憔悴”造因。
古人用梨花造因的手法,还是有先例的,比如白居易的“梨花有思缘和叶,一树江头恼杀君。最似孀闺少年妇,白妆素袖碧纱裙”,这里是用来说丧偶之后的寡妇的。
同时,梨花开的时候,又是暮春时节,更有春残之意,陆游梨花诗中也有“开向春残不恨迟,绿杨窣地最相宜”。
那么,这句要告诉我们什么,便不言而喻了,由此,才会有结句的“玉容憔悴惹微红”,这也是韦词“似直反曲”之处。
这首词从写作风格上,有温词之态,但手法上,却又有韦词的独到之处,历来评论家都不太重视此词,能找得到的点评也非常少,但我个人认为,这首在韦词系列中,算是一首上乘之作。

然后,再给大家介绍《浣溪沙》系列中我个人颇有看法的一首:
夜夜相思更漏残,伤心明月凭栏干,想君思我锦衾寒。
咫尺画堂深似海,忆来唯把旧书看,几时携手入长安?


这首词逐字逐句的解析,我不作了,估计这样浅白的语言,大家也都看得懂。而值得说的是,后世的词评。
对这首词,清朝沈雄的《古今词话》有如下评述:韦庄为蜀王所羁。庄有爱姬,姿色艳美,兼工词翰。蜀王闻之, 托言教授宫人,强夺之去。庄追念悒怏,作《荷叶杯》、《浣溪沙》诸词,情意凄怨。
清朝的叶申芗《本事词》中也有:韦庄字端己,以才名寓蜀。王建割据,遂羁留之。庄有宠人,姿质艳丽,兼擅词翰。建闻之,以教内人为辞,强夺去。庄追念悒怏,每寄之吟咏,《荷叶杯》、《小重山》、《谒金门》诸篇,皆为是姬作也。其词情意凄惋,人相传诵,姬后闻之,不食而卒。
上两文的意思,是说韦庄有个小妾,姿色很好,也很有才,被蜀王看中了,借口教习宫人,给弄进宫伺候蜀王去了,所以韦庄很心痛,才写了几个系列的词作。最后那姬妾看了韦庄的词,绝食而死。
但对于这种观点,我持不同看法。前文我们介绍过,根据相关典籍记载,韦庄在蜀为官期间,是蜀王的重臣,且10来年间,仕途顺畅,不断升官。同时负责拟定开国政策并安排落实。对这样的股肱大臣,王建“君夺臣妾”的可能性不会太大。同时,我专门查了《旧五代史》的王建传,王建此人多疑且足智多谋,但没有好色的记载,在位12年,死于72岁,也就是说韦庄在他手下为官时,已经都是六七十的老人了,因此清朝文学评论家的说法不足为信,我个人认为多为讹传。
如果一定要给这些作品编一个“狗血”点的故事背景,我觉得韦庄看上了蜀王姬妾的可能性还大一些,因为一个是文人,一个是政治家,文人通常四处留情,政治家反而不会因小失大。

最后,我们再来看韦庄晚年的一首《菩萨蛮》:
劝君今夜须沈醉,尊前莫话明朝事。珍重主人心,酒深情亦深。
须愁春漏短,莫诉金杯满。遇酒且呵呵,人生能几何!


这首的写作时间,已经是他在蜀地为官的后期了,在这个时期,中原各地是一片战火纷乱,唐的封国早已是高度自主的王国,各地政权纷纷自立,拉开了五代十国的序幕。而契丹等外部族亦随时对中原虎视眈眈,大唐昔日的光辉也已彻底泯灭。这对于韦庄这个昔日的保皇派来说,打击无疑是沉重的。
同时,蜀国由于地处偏远,可以偏安于纷乱的战火之外,因此很多文人墨客都纷纷投效(记得我们在说花间派形成的时候说过这个问题),作为文人们的可悲和无奈,大家已对未来的政治走向失去了关心和兴趣,纷纷将词笔投向了花前月下和及时享乐,来浅酌低吟,末世狂欢。话说后世文史学家对这一情况普遍采取了批判的态度,我个人倒认为无可厚非,笔杆子毕竟是不能当枪杆子用的,你不能指望人人都去当迅哥是不。
而这一篇,更结合了韦庄对这一生的感悟,反映了当时他的一种人生态度。
劝君句,以沉醉来埋没心中的苦痛,而在酒樽前,他已经不再想明天应该如何,人已经到七十多岁的年龄,也是别无所求了。
珍重主人心,有说主人是指王建,当然,这只是一种观点,也有可能他是在酒席宴前的即兴作也未可知。
而值得我们关注的,是“须愁春漏短”句,咱们还记得,在讲第一篇菩萨蛮的时候,开篇是“红楼别夜堪惆怅”,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的,是他心中唯一还有一个放不下的,便是洛阳女子,在战火纷乱中,他年轻时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放弃了与佳人西窗剪烛,共度白首的机会,而余生中,他无法回到故乡,无法再与那人一起,在红楼中畅叙别情,而这篇中的“春漏短”,却是对那离别场景最深刻的回忆。
在短短的一首小令中,居然有两个“须”字,两个“莫”字,一再地强调要怎么而不要怎么,(当然,对于这种写作方式我们不鼓励),表现了作者心中深刻的感悟和懊悔。而这时候只有用酒,来冲淡和麻醉自己的情绪。
遇酒且呵呵,人生能几何,韦庄在另一首《天仙子》中也有一声“呵呵”, “深夜归来长酩酊,扶入流苏犹未醒,醺醺酒气麝兰和。惊睡觉,笑呵呵,长道人生能几何?”这里的呵呵,表象上反映的是淡然,而更多的则是无奈。而结句,则犹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一个老人,在暮年之时,已经不关心政治,不关心皇权和社会走向,已经将所有的都放下了,而唯独放不下的,却是那“绿窗人似花”的等待,而那人究竟现在如何了,作者已无法知道,也许,这便是他一生无法弥补的痛吧。


韦庄,唐五代著名文学家,卒约910年,终年约75岁。摘《唐才子传》对其一生评述如下:


庄,字瑞己,京兆杜陵人也。少孤贫,力学,才敏过人。庄应举时,正黄巢犯阙,兵火交作,遂著《秦妇吟》,有云:“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蹈尽却重回。”乱定,公卿多讶之,号为“奏妇吟秀才。”乾宁元年苏检榜进士。释褐校书郎。李询宣谕西川,举庄为判官。后王建辟为掌书记。寻征起居郎,建表留之。及建开伪蜀,庄托在腹心,首预谋画,其郊庙之礼,册书赦令,皆出庄手。以功臣授吏部侍郎同平章事。庄早尝寇乱,间关顿踬,携家来越中,弟妹散居诸郡。西江、湖南,所在曾游,举目有山河之异,故于流离漂泛,寓目缘情,子期怀旧之辞,王粲伤时之制,或离群轸虎,或反袂兴悲,四愁九怨之文,一咏一觞之作,俱能感动人也。庄自来成都,寻得杜少陵所居浣花溪故址,虽芜没已久,而柱砥犹存,遂诛茅重作草堂而居焉。性俭,秤薪而爨,数米而饮,达人鄙之。弟蔼,撰庄诗为《浣花集》六卷,及庄尝选杜甫、王维等五十二人诗为《又玄集》,以续姚合之《极玄》,今并传世。



来源: 明镜非台词讲义(九)鉴赏与知识点(二)韦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4-5-7 05:37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