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针叶林 于 2020-4-8 20:33 编辑
孙逐明说:
全唐诗中“犯孤平”的近体诗例证 王力先生在《汉语诗律学》里指出:
1.五言的“平平仄仄平”不得改为“仄平仄仄平”;
2.七言的“仄仄平平仄仄平”不得改为“仄仄仄平仄仄平”。
如果近体诗违犯了这一个规律,就叫做“犯孤平”。因为韵脚的平声字是固定的,除此之外,句中就单剩一个平声字了。孤平是诗家的大忌。
王力还在在《诗词格律概要》里指出:“唐人的律诗中,绝对没有孤平的句子”。
许多学人纷纷对全唐诗的孤平句作了初步的考证,已经雄辩地证明,“唐人的律诗中,绝对没有孤平的句子”之论根本不是事实。
1、于作龙在《唐代近体诗格律新探》里指出:“〔本书〕在探讨中不但正视了诗的格律变化的客观规律性,同时也否定了前人的一些错误说法,如对‘孤平’问题,有人讲:在《全唐诗》中偶尔能找出一、二首来。可是在《全唐诗》中不仅仅是一两首,而是有近百首犯有‘孤平’的诗例”。书中还具体例举了56首犯孤平的实例。
2、风雨狂客在《孤平不过寻常物,哪有诗家大忌说!》一文里搜集了全唐诗里154句孤平实例。
3、赵克刚在《关于孤平句》一文里,罗列了杜甫10句孤平句,以此来证明犯孤平根本不是什么诗家大忌。
4、应化雨的网文“全唐近体诗中的孤平句”搜集了193句孤平实例。潭州雨梦在《关于孤平及孤平句最新统计》一文里对其作了考证和补充。
5、稻香老农在《孤平研考》一文里罗列了全唐诗孤平句数十首,潭州雨梦对其作了考证和补充。《孤平研考》还认为全唐诗里有一百多首“那”字犯孤平的实例。因“那”字有平仄两读,网友对此提出质疑。潭州雨梦经过多方古籍的考证以后认为:只有“刹那、檀那、禅那”三个词组度平声,作为疑问代词的“那”字应当为仄声。
我把上述六位先生搜集的例证进行了整理,删去了重复的例诗和平仄错判的例诗,为了减少争论,把疑似古绝的五七言绝句和仄韵例诗也删除了。即最终结论是:
第一、暂时排除“那”字孤平句,全唐诗犯孤平的实例也有206句。其中五绝22句,七绝26句,五律86句,七律15句,排律57句。其中,李白14句,白居易18句,杜甫12句。唐代最优秀的三位大诗人就有45首之多,占总数近四分之一。
第二、全唐诗中“那”字犯孤平的实例106句。其中五绝3句,五律39句,七律52句。与其它孤平句加起来,一共312句。“那”字孤平句可以暂时质疑,有待大家进一步考证。
需要说明的一点是,王力先生为了证明自己的“孤平大忌”、“唐人的律诗中,绝对没有孤平的句子”之类的格律主张的正确性,于是在《汉语诗律学》里设计了一个逻辑陷阱,他在近体律诗之外还定义了两种所谓的古体诗:一是“入律的古风”,二是“古风式的律诗”。我翻遍了所有古籍,从来没有谁有过类似的分类方式,王力先生实际上是把所有不符合自己格律主张的近体诗变体〔如古人有明确论述近体变格“吴体”之类〕通通纳入“入律的古风”与“古风式的律诗”的范畴,例如,只要有犯孤平的诗作,就可以打入“入律的古风”或“古风式的律诗”的冷宫,这样一来,“唐人的律诗中,绝对没有孤平的句子”的格律主张也就绝对正确了。这种做法实际上就是“利用需要证明的结论作为推理的前提条件”的循环论证法,属于诡辩论的范畴。
判别一首诗究竟是古体诗还是近体诗,最可靠的方法是古人自己编订的近体诗专辑,如白居易的《白氏长庆集》、元结的《唐诗鼓吹集》和元方回的《瀛睽律髓》。对此,我在《诗词赋联形式通论》里将有详细的论证。
现将全唐诗中犯孤平的实例罗列于下,请大家进行考证。如果大家还发现全唐诗里有犯孤平的例子,也请提供。 。。。(例诗)
-----错讹很多,待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