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幕故城赋》 春秋迭易,悬灵光于亿载1;史册英声2,集风水乎古今。海岱之区3,姑幕遗存4;文明肇始,故城幽邈。东夷人脉5,势枕齐鲁坤轴;蒲姑氏国6,地当莒州要会7。西望泰沂,巍巍穆陵横亘眼底;东观沧溟,滚滚洪波拱月吐云。摘药山削峻,发清冷于云端,广敷阳刚之精气;浯河水清劭,萦流光乎日下,旁溢俊哲之曼妙。甄一方奇秀8,人秉斯质;陶百里贤达9,物阜乾坤。 梦回千载,樊王城鉴古10;视接隋唐,葛布口抚今11。壶山拾步12,顾慕蒲姑遗踪,川泽展西周画卷;瓦虚溯源13,泛咏龙山先德14,情怀入东汉烽烟。玉柱琼楼,高墙坚城六百载流韵15;汉砖古井16,风云几度两千年清源。先儒履迹,物华存其遗承,石埠胡峪留旧痕17;公冶书声,庙宇阔其旧址18,城顶山巅似曾闻。沐古风,雁阵载云,史册宏烈;念古人,秋影携风,故城凛然。九层问天台19,问天金牛冢20;千年文明史,曽置东武郡21。龙兴之地,桓公化险为夷22,位居春秋五霸之首;玉树之土,召忽尽忠殉主23,名垂日月九天可歌。忧乐盈怀,阿房万顷辉煌难觅24;壮心添慨,姑幕数易陈迹可凭。嗟夫!览斯域之所处兮,青灯更雨史书作怅。热血不寒于厚土兮,惟存砥砺之心。仁怀激于苍冥兮,万卷青史九德当耀。林丘起大节之风兮,黎庶传高贤之典。铭贤之心,笑谈镜里白发。济世之情,岂因日月一梭之将老?吟出塞之诗,老骥之心难消,念清平之调,壮怀之志必励。是故贤者所为,历春秋而弥远;圣人之教,经风雨而遐宣。 时逢盛世,感其辉煌;典重文风,奉其高亢。篱前摘句,田畴新桃飞红雨;城头问月,战国古墓叹苍茫25。欣此时,雁回春暖,玉树摇红,城镇一片富和谐;看今朝,日丽风清,琼田被绿,蓬舟十里载小康。铸大业,理念创新树楷模;惠民生,福田种德济梓桑。无疆大爱袭圣贤,无量大德慰贤邦。炳炳丰功,垂青史千古流芳,赫赫伟业,树口碑九州名扬。谋福祉姑幕中兴,泽当代孝感上苍! 注释: 1灵光:灵秀之气。 2英声:美好的名声。 3海岱之区:山东地区的自然景观,以泰山与大海为最。依泰山而濒大海的这块地区, 古有“海岱之区”的代称;又因这一地区自周初以后即以齐、鲁两大封邦为主体,所以又有“齐鲁”的雅称。“山东”一词在古文献中一般是指太行山以东的北中国各地,并不是“海岱之区”的专称。 4姑幕:姑幕县,故址在县城南35公里石埠子村。《齐乘》载:“姑幕城,商侯国,汉晋为县,姑幕在莒县东北百六十里”。(见安丘地名志381页) 5东夷人脉:“夷”的名称,约产生于夏代,到了《礼记》曲礼下,“夷”才开始有“东方之人”的意思。《王制》篇说:“东方曰夷”,东汉许慎《说文》中也说:“夷,东方之人也。”“东夷”既然在这个统治中心之外的东边,那么东夷就只能是以今山东为中心的东部地区了。 6蒲姑氏国:据《读史方舆纪要》载:“莒州东北百六十里有姑幕故城,古为蒲姑氏国,汉置姑幕县,武帝封郝炎为众利侯,食邑于姑幕”。(见安丘地名志381页) 7莒州:今莒县,古称莒州。 8甄:鉴别、选取。如:甄别,甄拔。《抱朴子.正郭》:“甄无名之士于草芥”。 9陶:比喻造就、培养。《宋书.礼志一》:“化之所陶者广,而德之所被者大”。 10樊王城:“当地群众称故城为樊王城,即新莽末年,樊崇率起义军曽攻占过姑幕城。”(见安丘地名志382页) 11葛布口:现石埠子镇葛布口村。“在石埠子乡葛布口村西岭上,有大小7座古墓,均未发掘,县文物部门根据一号墓周围发现的铜鼎、铜环、弦纹灰陶片初步认定为战国时期墓葬,”(见安丘地名志379页) 12 壶山:“关于壶山的位置,长期以来以含糊不清.......综合《水经注.潍水》篇关于浯水的记述和《汶水》篇引用伏琛、晏谟之言,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汉书.地理志》和《说文》中的壶山、《水经注.潍水》中的浯山、《水经注.汶水》中的峿山,与今安丘、沂水、临朐交界处的太平山实为一山。”(见2014.6.19.《潍坊日报》“今日安丘”第3版,张同旭撰文“汉代姑幕故城考”) 13瓦虚溯源:“文物部门勘察,石埠子村北断崖处,发现有古代文化遗迹,文化层厚约1.5米,已暴露的遗物有,红烧土、灰土、陶片、汉代砖瓦、陶罐、陶豆残片及残破的刀币等。”(见安丘地名志382页) 14龙山:龙山文化。 15六百载流韵:“姑幕,西汉置县,属琅琊郡;王莽时期改为季睦县。东汉复称姑幕县,属琅琊国。三国魏,姑幕县属城阳郡。西晋初年,仍属城阳郡,泰康十年(289)改属东莞郡。石勒称赵王六年(324)属后赵东莞郡。前燕时期,姑幕县属城阳郡。刘宋时期无姑幕县。北魏永安二年,(529)复置姑幕县,属东武郡。北齐时期,姑幕县并入东莞县。自此以后,姑幕县不再复设。姑幕县自西汉设立至北齐最后裁撤,设县近600年的历史。”(见2014.6.19.《潍坊日报》“今日安丘”第3版,张同旭撰文“汉代姑幕故城考”) 16汉砖古井:“现在石埠子村内粮管所院内有一眼古井,汉砖所砌,至今保存完好,井水极旺,现已将井口封闭。”(见安丘地名志382页) 17石埠胡峪:石埠子村和胡峪村。 18公冶书声:公冶长书院。 19九层问天台:即“金牛冢”。(见潍坊日报《今日安丘》2014年6月10日四版王培增先生撰文《召忽墓碑与召忽其人》) 20金牛冢:石埠子镇区对岸岭上不到两公里路的“金牛冢” (已属诸城界),应是“九层祭天台”。(见见潍坊日报《今日安丘》2014年6月10日四版王培增先生撰文《召忽墓碑与召忽其人》) 21曽置东武郡:据《诸城县志》:诸城历史沿革中,有“北魏景明元年(500),置东武郡,治姑幕(今安丘石埠子村)。” 22桓公化险为夷:《史记 齐太公世家》......鲁国听说无知被杀,也发兵送公子纠回国,并派管仲带兵埋伏在从莒国到齐国的路上射杀小白。管仲一箭射在了小白腰带上的铜质或玉质链接扣、俗称“带钩”上(此事在《史记》上有记载)。他倒下吐血假装已死, 公子小白在这里遇险化夷,对当时整个齐国来说,他们的国君在这里化险为夷,回到临淄就即位,这里就是齐国的“龙兴之地”。(见见潍坊日报《今日安丘》2014年6月10日四版王培增先生撰文《召忽墓碑与召忽其人》) 23召忽尽忠殉主:(前684)鲁兵临境,齐国相拒。同年秋,齐鲁战于乾时,鲁师败绩。随后鲁庄公受齐恒公逼迫杀公子纠,召忽为尽人臣之礼而一身殉主。召忽墓在今“东召忽”和“西召忽”两村之间。现在该墓封土高约3米,直径约6米。墓前仍立有一石碑,上刻有“齐召忽墓”四个大字,并刻有介绍召忽生平的文字及赞颂召忽的诗文。此碑为清朝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邑人马长淑(雍正八年进士)等人所立。(见潍坊日报《今日安丘》2014年6月10日四版王培增先生撰文《召忽墓碑与召忽其人》) 24阿房:阿房宫。 25战国古墓:“石埠子村西2公里处,有1座战国墓,6座汉墓。这众而集中的古墓群,均与姑幕城有关。”(见安丘地名志3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