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颂.清庙》——诸侯效忠周室的盟誓辞
一、《清庙》的时代背景
《正义》云: 《清庙》诗者,祀文王之乐歌也。序又申说祀之时节,周公摄王之政,营邑於洛,既已成此洛邑,於是大朝诸侯。既受其朝,又率之而至於清庙,以祀此文王焉。
《正义》说,这是祭祀文王的乐歌。周公摄政之时营建洛邑,建成后,在洛邑接见东方诸侯,接受诸侯朝拜。继而率领诸侯到清庙祭祀文王。构成《清庙》一诗的时代背景。
二、诗意解读
《清庙》记录了周公以成王的名义接受诸侯朝拜,带领天下诸侯朝见清庙这一政治活动。这是诸侯效忠周室的效忠活动,诗辞即为诸侯效忠的盟誓辞。诗辞或为周官所作,但为诸侯祭祀文王时共同歌唱之词,就构成王室与诸侯的政治盟约,犹如誓词。 关键在“不显不承,无射于人斯”的解读。我认为应该是“大显忠诚,将永保邦家,不要让人讨厌。否则……”否则如何?诗文没有说,留下长昌的体味余地。 说《清庙》是誓词,尾字统统不押韵,即令用“字的双声读法”,也不能叶韵。说《清庙》是诗,莫如说是誓词。
三、原文及注释
【原文】 於穆清庙①,肃雍显相②。济济多士③,秉文之德④。对越在天⑤,骏⑥奔走在庙⑦。不显不承⑧,无射于人斯⑨。
【注释】 ①於(wū),叹词。穆,美好、庄严。清庙:郑玄笺:“清庙者,祭有清明之德之宫也,谓祭文王也”。 ②“肃雍显相”,谓文王的庄严肃穆、雍容平和之像。考究文王在生时对诸侯的政策,即为“庄严肃穆、雍容平和”,因此建庙并祭祀,以为诸侯之号召。 ③多士,多方。“济济多士”,众多的诸侯国君臣。《周书.多方》为周公代表成王向众殷诸侯国君臣们所发的诰令。或许就是诸侯朝拜文王庙之前后所发。 ④秉,秉持。“秉文之德”,秉持文王之德。 ⑤对越,犹如对扬。钟鼎多“对扬王休”字样,是对周王表示忠诚的常用辞。天,周王。“对越在天”,对越周王之休的省略。 ⑥骏,郑玄笺:“骏,长也”。孔颖达正义云:“言长者,此奔走在庙,非唯一时之事,乃百世长然,故言长也”。 ⑦奔走在庙,长期前来朝拜,也即永远忠于周室之誓词。 ⑧不,丕。大也。不显——丕显,对王室显示最大的忠诚;不承——丕承,王室给与诸侯永远的继承权。“不显不承”,是王室与诸侯达成的政治交易、共识——你显示对王室的最大忠诚,王室赐予你永远的国家生存权。 ⑨射(yì),通斁。《尔雅.释诂》:“射,厌也”。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豫部》:“射,假借为斁”。“无射于人斯”,不食言令人讨厌,犹如“永不改变”。
四、译文
【译文】 庄严肃穆的文王啊!雍容平和的文王啊!我们东方诸侯,感文王之德、持文王之义。对天发誓:永远忠实于文王。丕显忠诚,永嗣国祚。克己以礼,无自厌于人。
五、诸家翻译举例
呜呼深远清庙里,庄重和顺助祭者。执事人多有整齐,文王美德来继承,报答文王在天灵,祭祀奔走在庙中。无上光辉和美好,从无厌倦皆尊奉。
【评论】 译文将“济济多士”解读为周朝朝臣,没有看出“济济多士”是指东方诸侯。在此错误之下,译文满怀祭祀的“庄严深邃”,没有显现出《清庙》是“与东方诸侯的政治盟约”。
六、《毛诗正义》的解读
1、总体解读
正义曰: 《清庙》诗者,祀文王之乐歌也。序又申说祀之时节,周公摄王之政,营邑於洛,既已成此洛邑,於是大朝诸侯。既受其朝,又率之而至於清庙,以祀此文王焉。以其祀之得礼,诗人歌咏其事,而作此《清庙》之诗,后乃用之於乐,以为常歌也。
【评论】 1、《正义》说,这是洛邑建成后,周天子接受诸侯朝拜,又率领他们祭祀清庙,构成《清庙》一诗的时代背景。这是正确的。 2、《正义》没有看到《清庙》是周天子与诸侯的政治盟约。
2、对“济济多士”的解读
《正义》引《释诂》文: 济济之众士,谓朝廷之臣也。 【评论】 虽然东方诸侯归顺周王室后,也是朝廷之臣。但他们的身份与在朝之臣是有区别的。《正义》将“济济多士”解释为“朝廷之臣”,就模糊了东方诸侯的身份。这就将《清庙》诗的“周天子与东方诸侯的政治盟约”内容完全抹煞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