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2
注册时间2016-5-8
威望2657
金钱26620
贡献20946
论坛元老
 
威望- 2657 点
贡献- 20946 次
金钱- 26620 枚

|

楼主 |
发表于 2020-3-16 04:31:23
|
显示全部楼层
神农的四象:春·夏·秋·冬。
沈约的四声:平·上·去·入。
神农的八卦:乾卦·坎卦·艮卦·震卦·巽卦·离卦·坤卦·兑卦。
沈约的八体:平头·上尾·鹤膝·蜂腰·大韵·小韵·傍纽·正纽。
沈约牵强的【四声】,无非是为了附会神农的【四象】。
沈约牵强的【八体】,无非是为了附会神农的【八卦】。
传统俗说的【四声·八病】,实为【四声·八体】之讹传。
唐·李延寿《南史·陆厥传》云:时盛为文章,吴兴沈约,陈郡谢朓,琅琊王融,以气类相推彀。汝南周颙善识声韵,约等文皆用宫商,将平上去入为四声。以此制韵,有平头、上尾、蜂腰、鹤膝。五字之中音韵悉异,两句之内,角徵不同,不可增减。世呼为永明体。
三羊理解:以此制韵的【韵】,可以为【法】、可以为【体】,可以为【声】,就是不能为【病】。
沈约《宋书·谢灵运传》云:“五色相宣,八音协畅,玄黄律吕,各适物宜。故使宫羽相变,低昂舛节,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妙达此旨,始可言文。至于先士茂制,讽高历赏,子建函谷之作,仲宣霸岸之篇,子荆零雨之章,正长朔风之句,并直举胸怀,非傍经史,正以音律调韵,取高前式。”
沈约【前有浮声,后须切响】的意思,三羊理解应为:前有平声,后须非平;前有上声,后须非上;前有去声,后须非去;前有入声,后须非入。浮声切响(简称,浮切),实际就是沈约的声律大纲。【平头·上尾·鹤膝·蜂腰】四体或四法则,实际就是声律大纲的具体展现。
北宋·宋祁、欧阳修等的《新唐书·文艺传上·杜甫传赞》:“唐兴,诗人承陈隋风流,浮靡相矜,至宋之问、沉佺期等,研揣声音,浮切不差,而号律诗,竞相袭沿。”羊注:这里【浮切不差】的意思,就是声律没有差错。
三羊所知,最早将【八病】认定就是【八体】的,是罗根泽,是罗根泽的《音律说》。最早将沈约的【八体】,讥称【八病】,大概就是李百药。后经空海杂糅的《文二十八种病》,也就以假乱真了!看看六朝古贤原来的说法,来龙去脉,一目了然:
沈氏《答甄公论》云:“昔神农重八卦,卦无不纯,立四象,象无不象。但能作诗,无四声之患,则同诸四象。四象既立,万象生焉;四声既周,群声类焉。经典史籍,唯有五声,而无四声。然则四声之用,何伤五声也。五声者,宫商角徵羽,上下相应,则乐声和矣;君臣民事物,五者相得,则国家治矣。作五言诗者,善用四声,则讽咏而流靡;能达八体,则陆离而华洁。明各有所施,不相妨废。昔周、孔所以不论四声者,正以春为阳中,德泽不偏,即平声之象;夏草木茂盛,炎炽如火,即上声之象;秋霜凝木落,去根离本,即去声之象;冬天地闭藏,万物尽收,即入声之象:以其四时之中,合有其义,故不标出之耳。是以《中庸》云:“圣人有所不知,匹夫匹妇,犹有所知焉。斯之谓也。”
魏秘书常景为《四声赞》曰:“龙图写象,鸟迹摛光。辞溢流徵,气靡清商。四声发彩,八体含章。浮景玉苑,妙响金锵。”虽章句短局,而气调清远;故知变风俗下,岂虚也哉。齐仆射阳休之,当世之文匠也,乃以音有楚、夏,韵有讹切,辞人代用,今古不同,遂辨其尤相涉者五十六韵,科以四声,名曰《韵略》。制作之士,咸取则焉,后生晚学,所赖多矣。齐太子舍人李节,知音之士,撰《音韵决疑》,其序云:“案《周礼》:‘凡乐:圜钟为宫,黄钟为角,大蔟为徵,沽洗为羽。’商不合律,盖与宫同声也。五行则火土同位,五音则宫商同律,暗与理合,不其然乎。吕静之撰《韵集》,分取无方。王微之制《鸿宝》,咏歌少验。平上去入,出行闾里,沈约取以和声之,律吕相合。窃谓宫商徵羽角,即四声也。羽,读如括羽之羽,亦之和同,以拉群音,无所不尽。岂其藏埋万古,而未改于先悟者乎?”经每见当世文人,论四声者众矣,然其以五音配偶,多不能谐;李氏忽以《周礼》证明,商不合律,与四声相配便合,恰然悬同。愚谓钟、蔡以还,斯人而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