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新韵兴起是历史必然 重阳jm/文 诗,是一种有节奏有韵律的文体。诗是用节奏和韵律表达诗情诗意的文字。“新韵”就是“中国现代汉语普通话韵”。新韵诗就是采用《普通话韵》的中华传统诗词与自由新诗相结合而产生的新体诗,简称“新韵”。 “新韵”诗体是当代中国多功能的新诗体,它采用了普通话韵的标准语音并具有广泛的兼容性,它综合了中华传统诗词和民歌与自由新诗等多种诗体艺术的精华于一身,以适应新世纪社会经济科技文化飞速发展的需要。 诗词,是社会的产物,它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的。当今的中国社会已经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诗词(文学艺术)也必然地发生了相应的划时代的变化:其一是法定使用普通话;其二是推广使用汉语拼音并标定四声;其三是有韵新诗与古体新诗的形成。这就确立了中华诗词划时代变化的基础,即传统诗词以普通话的韵母为韵并与自由新诗相结合,实现“平仄开放,韵律改革,自然巧成,形随意合”,由此而产生新诗体——新韵。 声韵,本是汉语文字的根本属性,独有其固有的规律性。和声对韵,自然巧成,本应如此的。声韵自身的规律性是永久的鲜活的,它必将突破僵式而作新的变化与发展。 和声对韵,是诗歌所特有的独特标志。声韵是新体诗与旧体诗相结合的内在基础和先决条件。普通话韵母四声是中华民族法定的标准语音,不管是旧体还是新体,都应该在它的统一之下,求生存,求发展。 韵,是中华诗词的根。有了韵,也就有了根,也就有了传统,也就有了民族。“新韵”,既是相对于“诗韵”而言的“韵”,又是相对于“诗体”而言的“体”。所以,“新韵”既是“韵”又是“体”。“新韵”是中华诗词的升华,“新韵”是中华民族先进诗文化的先进代表,“新韵”代表着中国先进诗文化发展的前进方向。 “新韵”诗韵是平水韵等古诗韵演化至今的结果,平水韵等古诗韵是新韵诗韵的前身(基础).是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是辩证地发展观。旧韵中的绝大多数韵字都被编入新韵谱中,那么,它是旧韵呢?还是新韵呢?所以,旧韵(古韵)已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自然淘汰了,继续使用不合时宜。 “新韵”诗体是当代中国多功能的新诗体。它采用了以《新华字典》为准的中国现代汉语普通话韵的标准语音并具有广泛的兼容性。她综合了传统诗词和民歌与自由新诗等多种诗体艺术的精华于一身,实现“平仄开放,韵律改革,自然巧成,形随意合”,以适应新世纪社会发展的需要。 新韵谱,就是《中国现代汉语普通话韵谱》,简称新韵谱.即提取普通话汉语拼音的十六个韵母作为十六韵部,(含一个儿化音);按四声分为六十四韵,包括以《新华字典》为准的所有汉字。 世事万物都是变化的,世事万物又是永恒的,物质不灭。变与不变是矛盾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变是对不变而言,不变是对变而言。说变时,其中必有不变之因素在;说不变时,其中必有变之因素在。变是进化,不变是永恒。诗歌也一样。诗歌是与人类语言俱生共存的,也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共同发展变化至今的。但诗歌也有不变之主因素在,那就是节奏和韵律,那就是诗歌的永恒。 诗歌进化的基础是什么呢?有内部的基础和外部的基础。也就是内因和外因的相互作用构成诗歌进化的基础。内因是诗歌自身形态的演变,外因是社会的需求和选择,这就是诗歌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所谓诗歌的进化,主要是指诗歌形体的变化。中国诗史上已有的诗经,楚辞,汉赋,乐府,诗,词,曲等就是诗歌不同时期进化的不同结果。就是诗歌内因和外因的矛盾统一的斗争在不同时期不同形态的表现。它既有永恒的本质特征的遗传或继承,又有外部因素造成的形体变态。 诗歌也是呈三极进化式的,这是自身的而不是外加的。正如格律诗是固化守旧的一极,无韵自由诗是自由无度的另一极,新韵新体诗则是两极相互斗争或相互结合而产生的新生极。这就是新韵诗歌的突现,这就是中国诗歌进化的未来。所以,新韵新体诗才是中国诗歌发展的方向。而无韵自由诗没有中国诗歌永恒的传承基础,没有中国诗歌独特的本质特征,所以它不是诗,也就不可能成为中国诗歌的发展方向,更不可能成为中国诗歌的未来。 中国诗歌有其独具的定义、诗性、结构和章法,它是国语大法的一部分。新韵,是广纳博采诸诗体精华的新型诗体,它是对旧格律的突破,是对自由新诗的改造,是真正新诗体的创建与发展。当今中国所出现的任何新诗体都脱离不开与“新韵”的关联,都必定要囊括在“新韵”的范畴之内,因为它脱离不开普通话或国语大法的约束。 纵观中国诗歌的进化史,可以发现它有一条恒定的本质特征主线贯穿始终,那就是节奏和韵律,那就是中国诗歌不变的永恒的本质所在。这就是中国诗歌之所以称为诗歌的根本,离开了这个根本就不会是中国诗歌。直言之,中国诗歌进化的未来必定是有韵之诗,新韵之诗。 无韵诗,虽然数量多,势力大 ,占中国现代诗总量的百分之九十以上,但因在中国“无韵不成诗”,所以说它不是诗。它“混充诗”的好景不会太长。 旧韵诗太固守,不适应中国的现时代,所以说它必须改革创新,才有发展。因此,中华诗词如果固守旧格律而不改革创新,是不会有新发展的。 新韵诗,既摆脱了格律的束缚,又继承了民族诗传统,弘扬了民族诗精神,顺应民心,与时俱进,适应时代;虽刚刚起步,但是新生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前途无量! 新韵唱词,以鲜明的节奏和韵律融汇贯通于传统诗词、民歌和现代诗语之中,以精炼的结构形式适时适度地深入广泛地反映了现代社会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是新韵在目前最活跃最典型的代表模式和象征。是建立新韵新诗体的主体基础,是新韵发展壮大的主力军和生力军。 中国当代诗坛,以韵为根,三足鼎立:无韵不成诗,旧韵需改革,新韵的兴起是历史的必然! 为了新韵的顺利发展,当务之急,一是要遵照“平仄开放,韵律改革,自然巧成,形随意合”的指导方针,加强传统诗词的改革创新;二是要遵照《中国现代汉语普通话韵谱》,加速“现代诗”即无韵诗的传统化或民族化的改造(或称韵律化和精简化的改造)。倡导新韵,宣传新韵,为普及新韵而奋斗!为新韵时代到来而欢呼!1998.2 ( 欲知详情,请网络搜索重阳《新韵说》(全文),重阳《新韵谱》(全文)即可)。 1998.2 首发1998年2月《艺苑》118期。又被收入《世界学术文库》一书中。 诗歌理论的丰碑 ( 序 一 )青海·李万修 重阳论文专著《新韵说》的问世,是诗界大事,具有深远意义,值得庆贺。 在中国诗歌走入低谷,处于冷落,迷失方向,趋向西化的关键时期,重阳根据马克思主义的文艺原理,结合中国诗歌的实际状况,总结了几十年的创作实践,创立了新华新韵学说。 1997年11月,重阳发表了《推广使用新声韵》,提到新声韵“就是中华诗词的新生儿”,敲响了新韵的晨钟。 1998年2月,重阳发表了《新韵的兴起是历史的必然》,第一次提出了“新韵”这个名词,给一种首创的新诗体以巧妙的命名。文中总述:“‘新韵’,就是运用普通话韵母四声韵的传统诗词与自由新诗相结合而产生的新诗体。”并喊出:“为普及新韵而奋斗!”的响亮口号,吹响了新韵的进军号。这是一篇新韵的纲领,也是新韵的宣言。 1999年1月,由重阳亲自组建成立了《新韵学会》,并担任会长,领导展开了新韵大研讨,在会刊上发表新韵创作和新韵理论。近十年来,他本人就发表了百多篇有关新韵的论文。重阳的新韵理论,主题鲜明,结构严谨,文笔流畅,内容翔实,说理充分,观点正确,有很强的理论性和针对性,可称得上具有高水准的理论创新成果。论述的范围广,角度新,内涵深,站得高,看得远,实为总领的先导。简述有以下一些最基本的内容: 新韵的根基是民族。必须具有民族性,民族的风格,民族的特色。民族性也就是民族的独特性。只有维持好本民族的独特性,才能实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新韵的母体是传统。中华传统诗词是中华民族的国宝,必须继承和发扬。任何发展着的事物,都是以继承为基础的。新韵若不与传统诗词相结合,就永远接不上传统的香火。继承还得发展和创新,新韵是中华诗词的升华。 节奏和韵律是新韵的生命。诗是一种有节奏有韵律的文体,这种文体是中华民族几千年诗文化发展的结晶。节奏和韵律是中华诗的象征,是诗最本质的特性,是诗最起码的标准,是区分诗与其它文体的标志,是永恒的,不管过去、现在和未来,永远是中华诗的命脉。韵是新韵的魂。“新韵”既意为诗韵又意为诗体。诗必以韵定是非,无韵不成诗。有了韵,就有了传统,就有了民族。废旧韵,兴新韵,推广使用新韵谱(重阳编著的《中国现代汉语普通话韵谱》简称新韵谱)。 改造、规范新诗。规范化,就是大众化,民族化,韵律化,传统化。所谓的无韵自由诗,冒充新诗,必须改造。中国诗严重洋化,无韵诗泛滥成灾。《诗刊》是无韵诗的大本营,《新华字典》为无韵诗提供了错误的诗概念的依据。 新韵要吸取民歌的丰富营养。中国诗歌是从远古的有韵律的民歌中演化出来的,起源于民歌,并传承于民歌。民歌是新韵的根基之一。 新韵应借鉴外国诗歌的精华。任何民族和国家文明文化的演变和发展,都不可能全盘的否定或全盘的接纳,这就是要批判的吸收。传统诗词若不与新诗结合,就永远得不到现代化的发展。 新韵可具体归纳为四种形式:新韵古体诗词,有韵新诗,新韵歌词,准新韵诗。新韵歌词是新韵璀灿的明珠,是新韵创作的现实楷模。随着乐曲唱遍全国,传播世界,形成了新韵歌词的高峰。而准新韵诗是新韵的标准诗,因为最合乎新韵的定义,将来必然会出现准新韵诗的高峰。 当代中国诗坛形成了以韵为根的三足鼎立局面:旧韵诗,新韵诗,无韵诗三分天下。这三大派系,旧韵诗必须改革创新,无韵诗必然消亡(无韵诗不是诗,本不该在诗之列),新韵诗茁壮成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三大步:诗经(远古时代)——格律(封建时代)——新韵(现代与未来)。每一大步都是前一大步的发展与创新,虽形式不同,却有内在的联系。新韵是中国诗歌的未来,前程光辉灿烂。 新韵必有斗争,与旧韵斗,与无韵斗。只有在斗争中发展,在斗争中成长,在斗争中存在,在斗争中胜利。新韵必然要登上历史舞台,成为中国诗歌的主流。 对于重阳的新韵理论,以上只是一些最简要的择取,只有通览他的每一篇全文,并结合读他的新韵作品,才能得到全面的理解和深刻的领会。 重阳的新韵理论,具有一定的系统性,科学性,全面性,完整性,基本上形成了理论体系。象这样多篇幅、高质量的诗歌理论,在整个诗歌理论史上也是罕见的,可说是竖立起一座巍峨的诗歌理论丰碑。 新韵理论意义重大。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充实理论。在当今的关键时刻,理论的重要性和实践的需求性都显得十分迫切。新韵理论一旦与实践相结合,就会产生无比神奇的效果。 重阳领导了新韵运动,掀起了一场诗歌革命,创建了一门新学说,创立了一种新诗体,开创了一代新诗风。新韵是个伟大的创举,是自元曲以后出现的新诗体,代表着中国诗歌发展的正确方向。新世纪的诗歌是属于新韵的,让我们欢呼新韵时代的到来! 2006.05.10 于民和书屋 闪耀真理的光芒 ( 序 二 )山东·雁 阵 纵观中华诗史,或许没有比当前更为严峻的诗文化背景,辉辉煌煌了几千年的汉民族诗歌已被彻底散文化的无韵新诗所取代,作为民族诗歌精髓、标志、灵魂的“韵”悄然消逝。无论诗人、诗评家怀有怎样良好的初衷都已证明是极大的悲哀!探索与拯救、反思与建设,是摆在诗人面前的重大课题。 近观几十年的现代诗歌发展历程,卓有建树的诗歌理论出现了不少,但对于拯救诗运,指导诗坛全局的纲领性文献几乎没有。有些诗人、诗评家提出“诗体重建”,“诗是以形式为基础的文字,诗体则是形式第一要素。可有了近百年‘资历’的新诗却远远谈不上在诗体上已经成熟。”有些诗评家提出“诗体理论重建”“一种来自实践的能够加强诗歌美感的,既有某些必要的规范而又富于弹性的,不是束缚而是促进诗歌发展的诗歌理论,一定可以在实践和总结中建设起来。” 这既有某些必要的规范而又富于弹性的,不是束缚而是促进诗歌发展的诗歌理论,便是重阳先生倡导的“重阳新韵说”。 “重阳新韵说”以“声韵改革”为发端,以“新韵的兴起是历史的必然”为形成标志,逐渐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新韵理论体系。 “重阳新韵说”从诗词改新、诗体重建、构建民族诗歌工程、抵制诗歌西化、重铸诗歌高峰等方面鸟瞰全局,从时代的高度,审时度势,开创出一条辉煌灿烂的诗歌发展之路。 “重阳新韵说”是指导新韵全局的纲领性文献。它的纲领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革新诗词,(2)创建新体,(3)改造新诗,(4)韵定是非。 革新诗词 重阳先生高举诗词革新的旗帜,继承和发展了中华传统诗词。诗词革新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其一,声韵改革。废旧韵,兴新韵。“推广使用新声韵”,“以汉语拼音的韵母为韵,以其四声化平仄。” 其二,诗体改革。《红楼梦》曾记载一桩趣事:黛玉道:“……平声对仄声,虚的对虚的,实的对实的,若是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香菱笑道:“怪道我常弄一本旧诗偷空儿看一两首,又有对的极工的,又有不对的;又听见说‘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看古人的诗上,亦有顺的,亦有二四六上错了的;所以有疑惑。如今听你一说,原来这些格调规矩竟是末事,只要词句新奇为上。”黛玉道:“正是这个道理,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主意要紧。若童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辞,自是好的。这叫做‘不因词害意’。” 重阳先生提倡“平仄开放,韵律改革,形随意合,天然巧成。”与曹雪芹的诗词破格主张不谋而合,异曲同工。说明诗体改革的作为久而久之哩! 其三,诗风变革。当代诗坛,诗歌自由化、贵族化、西化倾向相当严重,完全丧失了诗歌的民族气质。尤其是西诗占据主流的地位,必然会有杰出的诗人出现,改变诗坛的一统格局。诗人的探索、创新、引进,必将以民族传统为强大根基。若背弃了这个方向,也只能创造出李金发式的食洋不化的怪诗。新韵清新健朗,兼蓄并融,开一代诗风。 创建新体 毛泽东《在成都会议上讲话》指出:“中国诗的出路,第一条民歌,第二条古典,在这个基础上产生出新诗来。”按照毛泽东的构想,必将在民歌与古典的基础上,产生出第三种诗体。这种诗体便是新韵。“新韵,就是采用普通话韵母四声韵的中华传统诗词与自由新诗相结合而产生的新诗体,简称‘新韵’。”从而为我们描绘出广阔而美丽的发展前景:新韵诗体,是多功能诗体,博采众长,根植于民族,根植于传统,以“韵”为基石,与诗词曲赋一脉相承,是代表着我们这个时代的先进诗体。 改造新诗 对于新诗,绝大多数诗人持肯定的态度。事实上,新诗已背离了原来发展的方向。重阳先生给予新诗恰如其分的评价。“真正的‘中国新诗’当指中国传统诗创新发展脱胎而出的新体诗。”“现时中国泛称的‘新诗’,而是从国外引进的或演变过来的‘西诗’它与中国传统诗毫无传承关系,所以,相对于中国传统而言被称为‘新诗’是一个很大的错误!”“当务之急,一方面是加强对传统诗词的继承和发扬,还要创新和发展;另一方面是加强对‘新诗’的积极认真的‘改造’,使其规范化,首先要民族化和传统化。” 韵定是非 十九世纪,美国诗人惠特曼曾提出“冲破诗与散文的形式壁垒”,这种观念被中国现代诗人所接纳,他们认为“现代诗的最大特征就是拒绝韵”,最终导致无韵散诗的泛滥成灾。在大是大非面前,重阳先生毫不妥协。他提出“韵定是非”论,成为《新华新韵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从诗的本质切入,“诗,是一种有节奏有韵律的文体。”“韵律是中华民族诗文化的生命,没有韵律就没有诗。”“韵律是中国诗的本性,是决定‘诗’与‘非诗’的本质条件或标志。”诗歌如果脱离了这个本质,必然会沦变为文。 《重阳新韵说》内容博大精深,意蕴丰厚,闪耀着真理的光芒,以其鲜明独特的美学典范,敏锐深邃的哲学思辩,洞察万变的诗学思想,必将成为诗人们手中有力的武器。 2004.10.12 于青居园书斋 弘扬诗传统 推广新声韵 ( 序 三 )
陕西/ 姚 仪 中华民族是一个诗的民族,有着源远流长的诗歌传统。从流传下来的远古歌谣算起,经诗经、楚辞、汉魏乐府、唐诗、宋词、元曲、明清文人诗及民歌至今大约有五千年的历史了。那些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和民歌,其所以能流传下来被人们称道,除了因思想内容的深刻,代表了人民和时代的呼声外,由于其有着鲜明的节奏和韵律,易唱易记,读来朗朗上口,入耳好听,因而更易于引起读者和听众共鸣。诗歌的发展历史和优秀的诗歌本身都在说明有节奏有韵律是诗歌的形体特点,即有韵有节奏者为诗,无韵和不讲求节奏者为文。1983年第二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中对诗的解释是“文学体裁的一种,通过有节奏、有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发抒情感”。这一解释抓住了诗“有节奏、有韵律”的根本特点。查古代的诗,不论诗词歌赋还是劳动者的口头歌唱,还找不出一首没有节奏没有韵律的。唐代是诗歌鼎盛期,除古风、歌行体继续流行外,涌现了严格要求平仄、虚实相对的近体律绝诗,大讲粘偶,忌犯所谓“四声八病”,犯忌者即不承认为诗。这一过严的形式要求,影响到后来文人诗一味追求按律工对而忽视了内容的深刻表达。导致了诗歌领域形式主义多次泛滥回潮。“五四”运动中,白话文的大量出现,冲破了束缚人们手脚的一切清规戒律。传统诗词的那一整套严格的格律要求被当作束缚思想的枷锁被抛弃了。但细察五四诗人胡适、郭沫若、刘伴农、刘大白等人,他们虽都用白话写诗,但其多数诗作中还是押了大致相近的韵,也有比较鲜明的节奏。解放后五十到六十年代的新诗大多数也是有韵脚有节奏的。完全不讲声韵,也不讲节奏,把诗写成除了分行,与散文毫无分别的最突出表现是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中期,出现了“崛起的一群”,他们的诗被称为朦胧诗、古怪诗、先锋诗、试验诗,其特点是内容晦涩,语无论次,没有节奏,没有韵脚,含义不明,读了不知所云,也许连作者自己也不知他在说些什么。这种不讲求韵脚不注意节奏的所谓自由体,对青少年的影响很坏,他们误以为这就是诗,也效法模仿,一时成为时尚。无韵无节奏的所谓自由诗,终因远离传统,丧失诗本身的文体特点,风行了没多久便遭冷落疏远,但仍在一些官办刊物不断出现,致使诗歌在文学领域由曾执牛耳的主角地位沦为无人顾盼的边沿角色。近几年随便去任何一家书店浏览,只见各类书籍满架满屋,找一本新的诗集却很难,原因是诗集无人问津,书店只好拒售。诗的被冷落由此可见一斑。 一个勘称诗的国度,何以当今的读者不买诗的帐呢?就因为那些无韵非诗的东西不符合读者的欣赏习惯,完全脱离了诗歌的民族传统。可以说当今文学领域里,诗歌是最不景气的,说它处于低迷休眠状态,并不言过其实。那么诗歌的出路在哪儿呢?毛泽东同志早在1958年成都会议上就曾指出“中国诗歌的出路,第一民歌,第二古诗,二者结合,产生第三个东西,就可以创造出新的形式来”。细查现代文学史,那些写出了优秀之作的诗人无一不是虚心从民歌中吸取营养的。可惜毛主席46年前的讲话并没有被多数诗作者引为注意,仍在我行我素,热中于写和散文几无区别的自由诗。正由于无韵非诗的东西充塞市场,读者不喜欢不愿意去看它,这才落到“寂寞开无主”的凄凉境地。 重阳先生是位功底扎实且有丰富创作经验的老诗人,同时又是一位为了新韵的兴起而立言立行、开辟论坛、文纳众议,从而形成一整套新韵主张的诗歌理论家。他是新韵学派的学术带头人。我与他赋诗唱和已近十年,虽然至今还不曾谋面,但读其诗而知其人,对他的作诗为人非常敬佩。文朋诗友中他最有毅力和耐性,衷情于诗五十年如一日,即使遭际坎坷,穷困潦倒,仍然矢志不渝,一直笔耕不息。他退休后退休金很有限,仅勉强糊口,却坚持办起了两份民间诗报《艺苑》和《新韵》,每月至少出一期,十几年来从未间断。他办的刊物格调高雅,既不粉饰太平,不趋势媚俗;亦不偏执主观,不像一些人因受过不公正待遇就唠骚满腹借诗发泄。刊出的作品大多是弘扬主旋律的大气之作,而形式上则以短小有韵上口为特色。对于当今诗界无韵非诗现象,重阳先生早有纠偏指迷的设想,曾几次来信阐述他的《新韵说》主张,向我征询意见。1997年6月他在《艺苑》上开辟了“新韵研讨会”专栏,率先刊出他的《推广使用新声韵》的短文。一马嘶鸣引来万马奔腾,顿时应者云集,讨论稿件从四面八方雪片似的飞来,不仅国内来稿特多,港台地区以及日本、法国、西班牙、美国等国亦有不少人热情参与,年龄小的有十五六岁的中学生,年长者有如旅居法国已年届94岁的老诗人薛理茂先生。大家奔着对中国当代诗歌前途命运的极度关切,对中国诗歌优秀传统的无比热爱,积极撰稿,坦率地陈述了对《新韵说》的赞同和建议。自1997年12月至今,仅在《艺苑》、《新韵》上刊出的讨论文章就有数百篇,形成了几百人参加论坛讨论的恢弘景观。重阳先生是一位从善如流,博采众见,并归纳为智慧真言的有心人,他的新韵主张不断完善深化,于1998年5月又推出了《新韵的兴起是历史的必然——新韵说》这篇大文章。文中提纲挈领地指出“新韵,就是采用普通话韵母四声韵的中华传统诗词与自由新诗相结合而产生的新诗体”。文中又分项论述了一系列具体问题。为了使新韵方便易行,重阳先生从汉语拼音方案规定的35个韵母中选取16个最常用的韵母作为基础韵母,以其四声化平仄。主张“平仄开放,韵律改革,自然巧成,形随意合”。用普通话四声韵取代早已过时了的《平水韵》,正好应合了全社会大力推广普通话的需要,更着眼于培养下一代,使他们对新韵常识的明确与提高,可谓是长久育人的百年大业。在论及新韵的形体时,文中有着明确的解说,如说“新韵与传统诗词和自由诗似是而非,它不像传统诗词那样古板,也不像自由诗那样散乱”。“新韵是不标律不挂牌的传统诗;新韵是有韵的现代诗”;“新韵既有别于旧韵诗,又有别于无韵诗”;“新韵不是格律诗,也不是自由诗”;“新韵就是新韵”!那么新韵是否能很快学到手呢?回答是肯定的。重阳的诗集《看明月》、《千里共婵娟》、《新韵》等诗集中全是新韵诗,可作借鉴。也可以从他主编的诗报《艺苑》、《新韵》上找到更多的新韵作品。只要掌握普通话韵母四声,人人都可以写出抒情言志的新韵诗,每个诗歌爱好者只要努力也都可以成为新韵诗人。 重阳先生为了《新韵说》的倡导和建立,十余年来惨淡经营,可谓历尽艰辛。每有论作,他总是先将初稿打印出多份,向文朋诗友虚心征求意见,直到反复修改成熟了才正式刊出。他又是个立场坚定旗帜鲜明的人,为了真理追求,当论及诗界的错误倾向,他直言批评,不留情面,为坚持新韵理念,敢于向官办的权威刊物叫板,敢于向权威人士质疑论辩,但当自己文中出现失误和偏颇时也能及时声明改正。为了让新韵讨论深入持久开展下去,每期《艺苑》、《新韵》上均有他篇幅短小,锋芒犀利的文稿,不愧为新华新韵阵线的领军人物。收入《重阳新韵说》中的篇什,是他近几十年百多篇新韵专论的选萃,亦是《重阳新韵说》向全社会的集中汇报。有感于重阳先生的诚挚友情和人格魅力,笔者也参与到新韵讨论行列,总因用心不专和缺乏持久耐性,只呐喊过几声就被别的事分散了精力。今读重阳这本沉甸甸的论著,尽管其中不少篇在刊物发表时已看过,如今重读起来仍觉新颖鲜活,很能启人深思。但愿《重阳新韵说》的出版,能引起全社会广泛的关注,让新韵诗逐渐成为诗歌的主流,让历史悠久的诗传统得到充分继承和发展,让更多的富有民族特色的中国作风中国气魄的新韵诗问世。 2004.09.08 于西安兴隆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