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浪诗人月影诗社执行首版
精华62
注册时间2019-9-4
威望2422
金钱33741
贡献28023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月影诗社执行首版
 
威望- 2422 点
贡献- 28023 次
金钱- 33741 枚
  
|
发表于 2020-3-3 01:03:34
|
显示全部楼层
杨先生晚上好呀!
近来看了先生不少作品,也没说什么修改方案,因为我水平不够,不敢妄言。不过,换个角度谈谈感受应该还是可以的。
先生的作品,有一种很鲜明的倾向:纤巧。这种情况颇具晚唐风格,近似明诗。所谓的纤,是指意境很小,小家碧玉、小清新那种小;所谓的巧,是指下笔的切入点比较特别,太俗套的措辞意境不多,这个尤为难得。
其实,我内心比较喜欢这种情况,境界之类的姑且不谈,但至少证明有诗情,这是写诗最起码的资质。关于这一点,我以前有文章专门论述过,在此不多赘言。
写诗之最初,诗情是否能在文字中体现出来,我觉得最为重要(这个时候技术手段可能达不到很好,可暂且不计较)。若通篇假大空的东西(比如歌功颂德、紧跟主旋律之类),必入老干一途,没了诗情光剩下字面的高觉悟,那么诗路就走到死了。
写诗不怕纤细渺小,就怕意识形态太强,诗人本质的敏感就应该来自风花雪月,而不是马列毛邓。诗风的转换是后天的,但是诗情也许是天生的,否则不成诗。好好保持这份难得的诗情,是每个诗人应具备的美好本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