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瑟》好解不用猜 第九节:艳诗与情诗 李商隐与宫女的故事,其人原有两种说法,卢轻凤与宋华阳。《玉溪诗谜》的作者苏雪林主张前者,但论据不服众。今人多倾向于后者。 两人的缘分又是怎么来的呢?从宋说,就与公主“出家”有关。 唐人信神重道。太宗时就有公主出家的先例。到白居易把李杨丑闻写成了“样板戏”,“出家”修行更能成为一种时尚。传说李商隐就是在这位宫女随公主“出家”时认识的。 有道是:脏唐臭汉。武皇之后,女权主义高涨,之后的公主们自然要受其影响。在宫里,公主们也总要受管束,一但出宫她们差不多无限自由。 李商隐初见柳枝,因其才貌,也曾有交流一下的打算。这就说明,那时,他还没有遇见这位宫女。而写《柳枝》五首的时候,他一定已经与这位宫女好上了。 理由何在? 他与柳枝从未交流过。凭什么说:他俩人就只能是“雄蜂雌蝶”不般配呢?凭什么说:“画屏”、“步障”只能各“自成双”呢?凭什么说:他俩就不可能象一对“鸳鸯”那样幸福的生活呢? 就因为,柳枝只是洛阳城中,一个弄巷里普通人家的女儿。她自然远不及宫女见多识广,不论能力与气质都有明显差距。更重要的是:她的努力也只为了嫁入豪门。说到底,没有反阉的理由。她后来嫁了“东诸候”也算是遂其所愿。而宋姑娘说到底也是皇亲国戚,只有铲除了阉党,皇家、连同象她那样的皇家亲属,才能真正地扬眉吐气。李商隐生于民间,后又寄人篱下,虽然两个人反阉的思想根源不同,但目的是一致的。 有了这个比较,李商隐才有写《柳枝》五首,还想贴人家旧居的动机。当然,这也说明,他那时是初恋。因为,那时没有一夫一妻制,只有初恋中的男孩女孩,心里才会真正的装不下第二个人。也许当时他太激动吧,所以才会有这种,恨不能上天摘星星的粗鲁举动。其实,他这五首诗也只为向宋姑娘表明心迹,不见得会真贴到柳枝的旧居去。同时也说明他对这位宫女的爱是真挚的。 应该是临近科考的时候,这宫女怀孕了。 传说,出事后,宋被送回宫,李被赶走下山就算完事了。我觉得恐怕没那么简单。皇家乱不代表外人可以动他们的女人。贾连出事了,贾母说:“哪个猫儿不偷腥?”可下人与丫鬟谈恋爱,贾府就大动干戈了。特别是下人有了勾引主子嫌疑,不更是死罪难逃吗? 史载,宋姑娘与公主有亲戚关系,或许能放俩人一条生路。不然的话,“可惜当时已惘然了”也就无从说起了。陆游的《钗头凤》,三错三莫,同样也是侮断肠的话语。说明,当年不那么做,也并非是完全没有选择余地的。 怎么办呢?李商隐只有一个人可以请教,那就是令狐楚。令狐楚必竟老于世故,他认为:这件事最好暂时隐忍下来,李商隐要尽快考取进士,以便能创造条件,铲除阉党,建功立业。到那时,二个人才能名正言顺的生活在一起。反正还年青,等几年又有什么关系呢? 这么说有什么根据呢? 封建社会一直有个惯例:凡有功名的人,都可以用功名来顶罪。当然除了造反,反皇帝那样的大罪。如果只是贪污,强抢民女之类,都可以用功名来顶的。所以,李商隐这次科考志在必得。史载:这是第三次了,前两次,令狐父子都没参与。当时,令狐楚已经重病缠身,不能亲力亲为了,但是,他还让令狐綯为其奔走。这次科考正是在令狐的保举下,才顺利考中了进士的。 李、宋经过磋商,认同了令狐的观点,就由宋一个人把所有的责任都承担了下来。 或曰:这又有什么根据呢? 很简单:宋的背后是公主,她要是不愿意,李商隐就必然获罪,不要说参加科考了,只怕命都难保。 可是不久,令狐楚就去世了。李商隐一面帮助料理后事,一面与令狐綯商讨反阉大计。而令狐綯贪恋富贵,对反阉一点兴趣没有,一味的推委。李商隐性急,就跳党了。 请试想,除此之外,李商隐还能有什么原因,让他那么急切的要跳党呢? 可这一来,却给他带来许多麻烦,都是他始料未及的。因为,反阉本就是一件很机密的事,令狐綯下面众多的牛党人自然不知道李商隐为什么跳党。从表面上看,李商隐的恩师尸骨未寒,他就背叛了师门,自然不会轻易就饶过了他。 那时,新科进士要做官还经过铨选候缺,往往几年后才能分到外地,从一个小官做起。比如白居易当年就是被分要一个偏远的周至县做了个小官。不过,为了要找到国家急需的人才,有些专业考试也可以让考中的进士跳过这个程序。比如“博学宏儒”,或者象刘贲参加的“贤良方正”之类。李商隐自然也要积极地参加这类考试。对众多牛党的人来说,正是一个报复的机会,哪能轻易放过呢?那场考试自然以失败告终。 或曰:李商隐既然跳党了,令狐綯又为什么没有揭发他呢? 首先,令狐綯知道他为什么跳党,他自己本也看不起阉党,只是贪念富贵不想冒险。 其二,李、宋私情之后,也是他们父子保举的李。某种程度上讲,也是同谋。 李商隐写《登安定城头》时就很不理智。看着那么大的安定城外也是一片荒凉,对那些不理解他的牛党人仍是气愤难平,他写道: “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 也就是斥责他们: “你们就是一些目光短浅的家伙,安史至今几十年了,还有那么多人民在水深火热中,你们都看不见吗?就知道考官发财。以为我也跟你们一样,是爱当官就像猫头鹰爱死老鼠吗?我是凤凰一类的大鸟(鹓雏),志向是要让大唐回到盛唐去(欲回天地入扁舟)!” (伟人毛泽东就很赞赏李商隐这首《登安定城头》,直到不能视事的时候还能一字不差的背下来。) 可这么一样,不仅没能洗清自己,还在阉党面前也彻底暴露了,为后来一生的不幸埋下了祸根。好在为我们后人研究他留下一个很可贵的线索。 顺便还说一下,这首诗里“欲回天地入扁舟”,在他人看来很像是假话。当年郭子仪“回天地”救大唐,不是高官厚禄吗?凭什么你“回天地”,就甘愿做一介草民,“入扁舟”去呢? 我觉得,或许李商隐想到自己还是戴罪之身,如果那时还想与宋姑娘在一起的话,恐怕也只能“入扁舟”了。 那时,牛李两党的关系有点类似三国时的蜀吴,有矛盾也有共同的利益。两党中有阉党的走卒,也有反阉的志士。阉党挟天子令诸侯,明知两党都对他们心里不服,但还要靠他们来治天下。所以尽量用听话的,并保持两党有能力相互制衡。这就在两党中形成一种分层,有对阉党不满越明显,其地位就越往下沉,与阉党的关系越紧密,才越可能向上移动。而两党中有反阉志的,也会相互提携。李商隐高举“欲回天地”的大旗,显然有反阉之意。可是,阉党又不能承认自己是重返盛唐的障碍,不能因此而发难。当然也有人同情李商隐,想提携他,自然都没有好下场。 有人说《锦瑟》是为记念王夫人的。其实他与王夫人之间,也如现在大多数的家庭一样,凑合着过吧,日子长自然也是有亲情的。他在四川就写过这样一首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只有四句诗,聊以塞责。用现在的话说:我很好,请勿挂念,各自珍重! 这首诗平白如话,我就不多说了。 总之妥妥的亲情,决不是那种总在心头萦绕恋情。 然而,写给宋华阳的诗就不一样了。 在这一节里,我们着重要介绍的就是这样一首诗,它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一首“艳诗”。还有说是写青楼女子被富家公子抛弃时,思恨交加的心情。也正是这样的艳诗,千百年来把李商隐钉在耻辱柱上。 李在正史上名声不佳,从前的李粉对李宋的爱情也是尽量回避。其实,李商隐这首诗。不仅是真爱情,精彩纷呈,还是一个大天才处理小问题的绝佳教材,永远也不过时。 这也是一首无题诗,自然没有写给什么人的提示,凭什么说是写给宋的呢,后文再说, 请看: “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
蜡照半笼金翡翠,麝熏微度绣芙蓉。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如果,我们仅仅从字面上来理解,那么这首诗怎么看,都像是一首“艳诗”: 第一句:“来是空言绝踪” 我们对这样语言,其实都不陌生。因为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来它指责那些负心汉。 有首流行歌曲就是这样唱的: “你说过两天来看我,一等就是一年多…” 不用说,这这样话多出自女人之口,是怨恨之词。 然而,用这句诗作开头,本身就显然很突兀,这就值得推敲了。且不说它,请看 第二句:“月斜楼上五更钟” 这个“钟”不是指时钟,唐代没有现代意义上时钟,而是“钟点”。古代有专职报时的人,叫“更夫”,兼有防火防盗的义务。现如今叫“巡夜”,已没有报时义务了。 这个“五更”是个很敏感的时间段。大多不正当的男女关系中,男人都是半夜里来,五更天走。这句诗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这女人都等了一夜了,那个男人还没来。所以她才恨恨地说:来是空言云绝踪! 特别是下后面的第三联: “蜡照半笼金翡翠,麝熏微度绣芙蓉。” 单看陈设,就是女人的房间。这里的“笼”,是指带帐子的架子床。“金翡翠”指有彩绣被面的被子。而这个“芙蓉”当然就是芙蓉帐了(《长恨歌》:芙蓉帐暖度春宵)。而且,这里还有很高级的以麝香为主要原材料制成的熏香。 也正是这个“麝熏”很像是青楼女子的关键证据。 因为,贵重的熏香也有很多种,一般富贵人家是不用“麝熏”的,而青楼女子要用它来避孕。 这首诗写得如为此暧昧,还有“麝熏”,又怎么可能不是首艳诗呢? 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李商隐又有什么资格写《龙池》诗?他唐玄宗品行再不好,你不也同样是一个放荡形骸的人吗? 试想,“蜡照半笼金翡翠”,不也证明这个主人公刚刚起床吗?而且,还很激动,整床被子都被他掀到床里面去了,由于这半边床都没有被子了,所以才“蜡照半笼金翡翠”的。可见主人公并非是等人等的一夜没睡。而是刚刚起床。 那他又为什么急着要起床呢? “书被催成墨未浓”就告诉我们:那是因为来了一个送信的人,而且,主人公一听说是某处或某人来的信,马上就激动起来了,似乎是很急切的要看那封来信。 再说,一个女人,也没有那个力量,一下就把自己所盖的被子都掀到床里面去了。况且,这也不像是一个女人的作派啊。 比如李清照的:“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被子只是乱了,并没有空了半个床。 或曰:她并不是半夜有心上人送信来呀。 那我们就来说说,死后上了蓬莱仙山的杨玉环。她也是在睡梦中,“闻道汉家天子使”的,她一样也很激动:“九华帐里梦魂惊”。 她是什么反应呢? “揽衣推枕起徘徊”。 一把把衣服揽在怀里,推开枕头,就急着想去见来人了。 可为什么又“徘徊”呢? 因为她定神一想:不对呀,男女有别,这样就去见人不合适。 古时候,大家人家的妇女睡觉前总是要卸装的,早上起来的第一件事也是梳妆,然后才能做其它事。 正因为她梳妆的太匆忙了,所以呢,只见她: “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 这个“觉”,读觉悟的“觉”,是醒来的意思。 白居易认为,贵妃娘娘一定很激动,走路带风,衣袂也会被风吹起来。他认为:美人嘛,走快了自然也是美的,所以他说: “风吹仙袂飘飖举,犹似霓裳羽衣舞。” 白居易还认为,杨玉环一定会激动的流泪。美人嘛,流泪也有流泪的美: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再如什么“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什么“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之类。 不用扯的太远,这里就不说它了,反正是: 万般皆下品,唯有奉承高,《长恨歌》一曲,乘云上九霄。 说到底,李杨之爱不过是权色交易,任凭白居易才高八斗,也写不出真情实感来,他只能从这些方面来阿谀奉承。 我们在这里多说一点《长恨歌》,只是为了与李商隐的这首诗作对比。看看究竟什么是真爱情,什么是假爱情。 李商隐的才华至少不低于白居易,却从没写这类阿谀奉承的诗。据说白居易晚年也爱读李商隐的诗,不知他是否也多少感到一点羞愧。 再说李商隐这首诗: 古时,交通主要靠船,也没有现代意义上的邮政,民间主要靠顺路的人来带信。试想,既然主人公与对方的关系是靠信件来维系的,双方相隔的比蓬山还远一万倍(当然是夸张)。实际情况是,李商隐宦海浮沉,总是不断换地方,往往一换还很远,他总要把新住址写信告诉对方,对方才有可能回信给他。自从出事之后,双方一辈子也没见几次面。如果不是真情,又怎能维系那样长久呢? 其实,李商隐的这首诗,只要我们设身处地的想,也是不难理解的: 第一句:“来是空言去绝踪” 请注意,这是一封回信(不然不会半夜写,还有人催)。 假如你给对象写回信,会怎么开头?是不是: “亲爱的某某:来信收到,你在信里所说…”之类的? 也就是说,这句诗,看似劈空而来,可仔细想想:它必与来信的内容有关。 如果诗人是以一个女人的口吻来写这首诗。那么,这个女人,劈头盖脸就先来这么一句: “你就是个骗子!说来看我,尽侃空!这么长时间了,连个鬼影子都没看到你!” 那么,接下来她又该说些什么呢?这里,她却紧接着就说: “现在是五更了,窗外月亮还没落下,真美呀!” 这不是个精神病吗? 这就说明,这句诗应该也是来信里的一句话,那个来信主人公才是个女的。而李商隐并不是用女性的口吻来写诗,而真是给他的心上人写回信。宋华阳无疑也是才女,他们之间诗书往来太正常不过了。 那他又为什么起笔就用原信的这句话怼过去呢?下面再说。 很显然,这句话说的很重,宋姑娘真的是生气了。看情形,如果处理不好,两个人必然是分手了。 宋姑娘又为什么会生气呢? 李商隐遇柳枝时,柳枝十七岁,当时李商隐二十来岁。那么,宋姑娘应该也差不多大。宋姑娘在家时与柳枝一样也是攻书学艺,被家长管束,情窦初开的她也不得与外人相处。到了宫里就更受管束。一但随公主“出家”,有了与香客交流的机会,再遇到李商隐这样的翩翩少年,他们擦出爱情的火花,也算是水到溪成。当年,小姑娘为初恋情人,刀山火海都心甘(几十年前,曾有个“最美死囚”。说的就是这样一个女孩,她甘愿为一个毒犯担责而死)。几年的刘(郎)织(女)两地,随着年龄增长,宋姑娘心生怨气不也很正常吗? 那么,李商隐又是什么态度呢?天才的李商隐当然知道:同样是这句诗,如果是断交后说的,那自然是“恨”。而直接在信里说,那就不是恨,而是“怨”了。而且,它表面上是怨,其内核却是爱。正因爱至深,思之切,也才会有这深深的怨。 所以,他回信的第一句就是把这句回了过去。 请注意,同样也是这句诗,来信是“怨”,而回信就是“劝”,是解释了。 什么意思呢?我们与下一句诗一起说。 第二句:“月斜楼上五更钟” 怎么又跳到月亮与五更上去了呢? 正是解释的需要。月亮,古代有太多别称了。什么:玉兔、婵娟、月老、玉壶等等。古代没电灯,月亮比小油灯不知要亮多少倍,很多穷苦人家,连油灯也不舍得点。许多生产与生活的活动都在月光下进行。象那时作为主要交通工具的船,速度慢,往往夜晚也要行船的。所以,古人对月亮的感情,远比今人深的多。 上文说,柳在古时总寓意着:不要忘了家乡,不要忘了亲人。而这个月亮在古代直接就代表着家乡与亲人。 比如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家乡”。 苏东坡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古人没有地球的概念,在他们看来,世界就象一个大棋盘,是平的。所以总认为:亲人们无论相隔多远,哪怕你在海南,我在天山,只要我能看到月亮,那你也就一定能看到月亮。所以才有“千里共婵娟”、“天涯共此时”这样的说法(诗词大会上的解释是不准确的)。也就是说,亲人们相互思念了,那就看月亮吧。正如现在,亲朋之间相互思念了,那就用微信来视频一样。 这里,我用白话来把这两句翻一下,供诸君参考: “亲爱的宋:你好,来信收到。”(这是省略项) “请你原谅,都是我的错!我是说过要来看你的,我们分别的也实在是太久太久了。宦海沉浮,萍浮四海,我也是身不由已的啊。我完全理解你心里的苦,可我又何尝不是的呢?五更了,月亮还没落下去,我一看见月亮总会想起你,每当我想你想的难熬,也只是去看月亮。此时此刻你也在看月亮吧?我相信,你一定会理解我这颗爱你的心。” 请试想:如果宋姑娘看了这样的信还会再生气吗?应该不会了吧?然而,李商隐做事更要落实。他接下并没直接来劝宋,而是先从一个梦说起,然后才宛转的劝。 第三句:“梦为远别啼难唤” 这句诗很重要,内容也最丰富。男主人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慰自己也劝对方。同时也坐实了两人之间关系: “送信人来的时候,我正在睡梦中,梦的自然还是你!在梦中,我在向你告别,要到远方去,正是依依不舍,难解难分的时候。看着你满脸的泪水,哭啼着不想让我离开,我也是心如刀割呀。可是,我们当年不说好了吗?除阉党兴大唐,为了大业,就请你再等几年吧。到那时,我一定风风光光地把你娶进家门,我们堂堂正正在一起,永远不分离!” 第四句:书被催成墨未浓。 这句平白如话: “天就要亮了,送信人急着要走,催着我写回信。我赶紧磨墨,不敢怠慢,让你看到淡墨的字,亲爱的,又委曲你了。” 请看,李商隐是多么的仔细,周到,这样的小细节,他也没放过! 照理,这首诗的主要任务到这里就应该算完成了。可那就不李商隐了,他要做,就一定要做到别人达不到高度。 第五、六句:蜡照半笼金翡翠,麝熏微度绣芙蓉。 这句诗最让人怀疑主人公是青楼女子了。贵重的熏香有很多种,麝香有避孕的作用,一般富贵人家多子多福,没有必要用麝熏来避孕。这么说,这首诗好像是这个青楼女子被富家公子所抛弃,所表现出来的爱恨交加的心情。 但这里有个悖论:如果对方是富家公子,那这个青楼女子又为什么写这两诗句呢?富家公子应该有财力常去青楼,才与这个女子相爱的。那他家的陈设自然也不差,青楼女子是向富家公子显摆还是什么意思呢?一句话,说不通了。 其实呢,这两句诗写的是宋姑娘当年在道观里的闺房! 或曰:这也太离奇了吧! 请试想:我们与一个久别的老友相聚,主要谈什么?不就是当年在一起时的旧事旧谈吗?如果不是当年旧景,恋人之间,象这样两句诗显然是忌讳的。因为它总是会让对方产生误会。怀疑你还有一个第三者。 那李商隐又为什么要谈的旧景,会是宋姑娘的闺房呢? 初遇及当年的交往,不都是在道观里吗?一个道姑在道观里可以与香客交流,但不可以与香客谈恋爱,更不能一起去逛街。那么,请试想:在一个道观里,在公主的活动范围内,哪里才是他们俩个人最安全的幽会之处呢? 或曰:就不怕其它的宫女或道观里原来的主持或道姑发现吗? 当然怕,但也不是非常的怕。 因为,其它的宫女应该不及她的才貌,而且,她与公主是亲戚。当时,除了公主,宫里来的其它人应该都在她之下,她应该是公主带在身边,类似管家那样的人。当然,她还必须兼公主的陪伴。那些道观里原来的主持、道姑,对这些宫里来的,临时的“出家人”,更是只怕巴结还来不及呢。换句话说,只要不被公主察觉,她的房间,她的事,也是没有人轻易置喙的。 然而,这些还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它也是一个暗记,在当年,应该也只有宋姑娘能懂。也正因此,李商隐后来才称赞宋姑娘是:“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真情人,真爱恋标准是什么?就看这两个人是不是心心相应,能不能做到会心会意。不用开口说话,哪怕只是一个眼神,一个小小的动作,对方就知道你是什么意思,什么想法了。 那么,当年,宋姑娘房间又为什么要用麝熏呢? 两个风华正茂的年青人,总呆一个房间能不防着些吗?只可惜,当年两个人年青力壮,避孕没有成功,宋姑娘还是怀孕了…这两句诗正是暗指那些当年事! 有什么证据呢?请看下面的尾联: 第七、八两句:“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传说在汉代的时候有一个叫刘伶的村民,在山里遇到了大美女,还被留下来一起过日子。可没过几天,他又想家了,赖着屁股地要回家看看。大美女拗不过他,只好由他去了。可回到家一看,世上已过了千年。他这醒悟,遇到是仙女呀!立马回去找,哪里找的到呢? 这里的“刘郎”就是指刘伶,“蓬山”的原指蓬莱仙山,这里用来指代有那个有仙女的仙山。 最后这两句诗显然是顺着上两句来的。说明,他与宋华阳当年也必然会有过与之相关的话题。 李商隐出身贫困,父亲早逝,小小年纪就要靠帮人写信或打零工来补贴家用。也正因为看多了劳苦大众的艰辛,这才立下了反阉复兴的大志。而宋姑娘却是大户人家现身。所以他刚进宋姑娘房间的时候,也就是象是刘姥姥进了大观园。就像是进了皇宫一样。 不过,“像皇宫”这样的词汇在封建社会是不能随便说的,有造反嫌疑。如《红楼梦》里就是什么什么仙境,决不会提像皇宫。况且,那时迷仙重道,李本人也学过道,自然会想到仙。 请试想,一个能常去青楼的富家公子,对他来说,青楼的陈设应该还不如他家呢,哪有可能 会发出“像皇宫”或“似仙境”那样的惊叹呢? 想当初,宋姑娘正是青春好“华年”,李商隐初进宋的闺房。那里呢,或有锦瑟,还有那袅袅的熏烟(当然,最初不可能是麝熏)。“麝熏微度绣芙蓉”也就是说:那个熏香产生出来的袅袅青烟,在芙蓉帐的内外缓缓地升降漂浮。于是,就情不自禁地感叹到:哇,你这里真美?我觉得呀,我就是那个前世的刘伶,你吗,就是我遇到仙女,你这个闺房嘛,当然就是那个神仙洞府了! 这里,诗人不用“仙山”而用“蓬山”,是因为蓬来仙山实际上不存在,或无限远。如《长恨歌》里就有:“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 最后两句诗显然是顺着这个典故说的。下面我就接着前面来翻译: “听说是你的来信,我激动的一轱辘就爬了起来,连整床被子都被我掀到床里去了。我这厢还正看着你的信呢,来人就又催着我写回了。一时间,千言万语却又不知从何说起了。望着面前半空的床,当年的那些情景又浮现在我的眼前。你还记得我们说的,那个刘伶遇仙的故事吗?你永远是我心中仙女,你在哪里,哪里就是我最思念神仙洞府! 此时此刻我忽然感觉到,刘伶就恨蓬莱仙山无限了,而我们之间更比他们远一万倍!唉,我多么想肋下生双翼,马上就飞到你的身边啊!” (节选试发,不敢轻易污人眼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