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迈》——武王克商以后对诸侯的施政纲领
一、《时迈》的时代背景 《毛诗正义》说: 《时迈》诗者,巡守告祭柴望之乐歌也。谓武王既定天下,而巡行其守土诸侯,至于方岳之下,乃作告至之祭,为柴望之礼。柴祭昊天,望祭山川。巡守而安祀百神,乃是王者盛事。周公既致太平,追念武王之业,故述其事而为此歌焉。
孔颖达的意思是,武王克商得天下以后,巡视东方诸侯,祭祀山川河岳,也是安抚东方诸侯的政治活动。《时迈》则是周公为武王所作的一篇祭祀之文。《正义》为我们争取理解《时迈》一诗,提供了时代背景、政治背景。
二、文义解读
这是武王戡商胜利后,对东方诸侯发布的一篇施政诰命。 武王说,天下所有邦国同为昊天之子,大周而今拥有天下,诸侯当然也就是有周之庇佑。若是要武力平复(震之)诸侯,天下诸侯没有招架之力(震叠)。但我将行怀柔之政,遍及天下山川河岳(大大小小的诸侯):承认王权即可永保邦家(允王维后)。 平息干戈,这是本王与天下诸侯的共同责任。《时迈》诗文,也就是与诸侯所达成的政治盟约。“允王保之”,则是武王对盟约的誓词:“本王诚信,誓言不变”。
三、注释及译文
【原文】 时迈其邦①,昊天其子之②,实右序有周③。薄言震之④,莫不震叠⑤。怀柔百神,及河乔岳⑥,允王维后⑦。 明昭有周⑧,式序在位⑨。载戢干戈,载橐弓矢⑩。我求懿德,肆于时夏〔11〕,允王〔12〕保之
【注释】 ①时迈,世道已变。“时迈其邦”,各位邦国也应跟着时代转变。 ②“昊天其子之”,周王将承认你们是有周之子民之意。 ③“实右序有周”,你们也是有周的庇佑。 ④薄言,发语词。《诗.周南.》:“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震,武力镇压。“薄言震之”,若以武力镇压。 ⑤叠(疊),通慴(shè),惧怕。《玉篇.jiang部》:“疊,惧也”。毛传:“疊,惧”。陈奂传疏:“疊者,慴之假借字。《说文》:‘慴,惧也。读若疊’”。 ⑥百神,各方神圣,各种势力。河,各诸侯国版图。《禹贡》九州以河域分封乃其例。岳,则是各诸侯政权之代名词。“怀柔百神”,言周王怀柔各国诸侯。 ⑦允,诺,允许。后,诸侯。《书.尧典》:“肆觐东后”。孔传:“遂见东方之国君”。“允王维后”,承认有周王权的诸侯在周朝也是诸侯,得以保国。 ⑧明昭,昭明。“明昭有周”,坚定不移的承认有周,承认有周。 ⑨序,排列。式,式样。“式序在位”,亦如其他诸侯一样排列在位。 ⑩“载戢干戈,载橐弓矢”,收藏弓矢,止息干戈,宁静天下之意。 〔11〕肆,遂。夏,《说文》曰:“中国之人也”。《段注》:“以别于北方狄,东北貉、南方蛮闵、西方羌、东方夷”。徐灏笺:“夏时夷、狄始入中国,因谓中国人为夏人,沿旧称也”。《书.尧典》:“蛮夷猾夏”。“我求懿德,肆于时夏”,懿德遍及华夏。 〔12〕允,诚信。“允王”,诚信之王。“允王保之”,朕担保! 【译文】 大命及于我周,周政将及诸侯。同在皇天之下,均为皇天之后。合作共赢,皆为周之庇佑。若以武力对待,诸侯莫不惧尤。本王怀柔,百神以优。诸侯版图,浑然依旧。真心承认王权,诸侯祭祀有后。 诸侯昭明心迹,朝中序位排行。干戈不兴,弓矢尽藏。我求懿德,遍及四方。本王诚信天下,天心不有诓荒!
四、非诗而入《诗经》
《时迈》与《清庙》、《维天之命》一样,是诰书,是盟约。纵观诗文,句尾均不叶韵,不能算诗。然而,如此隆重的政治盟约,必将时时温习。由乐师谱曲成歌,并于大典、大祭祀时演唱,是理所当然的。特别是东方诸侯朝觐周王时,更须演唱,达到盟约重提的效果。在乐歌演唱之中,盟誓之文也成了诗。 着不禁想起文革期间出现的语录歌,语录歌的发明者是三千年前的周公啊!
五、诸家翻译举例
【译文】 巡守诸侯那国中,上天爱我与子同,实在保佑我周宗。初用武力震动他,莫敢不服都惧怕。又来安宁那神灵,依次祭河及岳神,武王不愧是国君。上天明显爱有周,俊贤在位把职守。把那干戈聚拢来,把那弓矢藏起来。我求贤士具美德,遍布德政于中国,允王必能保世泽。 【评论】 译文读不出文意与逻辑来。更看不出姬周与东方诸侯的政治盟约意蕴来。 五、《毛诗正义》的解读
正义曰: 《时迈》诗者,巡守告祭柴望之乐歌也。谓武王既定天下,而巡行其守土诸侯,至于方岳之下,乃作告至之祭,为柴望之礼。柴祭昊天,望祭山川。巡守而安祀百神,乃是王者盛事。周公既致太平,追念武王之业,故述其事而为此歌焉。 【评论】 1、《正义》肯定《时迈》这是武王巡视山川河岳(各诸侯)的歌。点明《时迈》的时代背景和政治背景,为我们正确理解与翻译《时迈》,提供了重要资料。 2、对于诗文的解读,则较杂乱,且不得要领,不成逻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