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风学院首席版主
精华2
注册时间2014-7-15
威望1019
金钱15351
贡献5241
金牌会员
古风学院首席版主
 
威望- 1019 点
贡献- 5241 次
金钱- 15351 枚
 
|

楼主 |
发表于 2015-1-26 13:46:38
|
显示全部楼层
切
切,虽也有“妥当”的意思,但它主要表现为有比较明确、比较强烈的针对性,即“确切不移”。
《楹联丛话·卷四》载:
潮州韩文公祠联云:“天意起斯文,不是一封书,安得先生到此;人心归正道,只须八个月,至今百世师之。”紧切潮州,移易他处昌黎祠不得。
此联之所以不得“移易他处”,是因为“紧切潮州”。唐元和十四年,唐宪宗遣人自凤翔迎佛骨入宫中,瞻奉舍施。韩愈(文公)上《论佛骨表》,“欲为圣明除弊事”,谁知,“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被贬为潮州刺史。虽只在这里呆了八个月,但他的文学主张因际遇更得到加强,作为古文运动的领导者,他被尊为百世之师。
不妨将此联与其他韩祠联进行对比:
其一 苏学士前传谪宦
孟夫子后拜先生
其二 金石文章空八代
江山姓氏著千秋
其三 起八代衰,自昔文章尊北斗
兴四门学,即今俎豆重东胶
其四 进学解成,闲官一席成三仕
起衰力任,钜制千秋本六经
显然,这几副联亦是佳作,但并未“紧切”当地。前二联是潮州的,后二联是北京的,与“天意”一联比较,切与不切,十分清楚。
除切地外,对联还强调切人,无论题赠、喜庆、哀挽,要非常适合受联人和撰联人的身份、经历、性格特点。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病逝于上海,震惊文坛,许多名人写挽联表示悼念之情,兹举数联于下:
著述最谨严,岂徒中国小说史
遗言太沉痛,莫作空头文学家 (蔡元培挽)
方悬四月,叠坠双星,东亚西欧同殒泪
钦诵二心,憾无一面,南天北地遍招魂 (郭沫若挽)
要打叭儿落水狗,临死也不宽恕,懂得进攻退守,岂仅文坛闯将
莫作空头文学家,一生最恨帮闲,敢于嬉笑怒骂,不愧思想权威 (陈毅挽)
敌乎?友乎?余惟自问
知我?罪我?公已无言 (徐懋庸挽)
这几联是“工而切”的。首先切合鲁迅:有用鲁迅著作名的,如《中国小说史略》、《二心集》;有歌颂鲁迅精神的,如打落水狗;有对鲁迅进行恰当评价的,如“岂仅文坛闯将”、“不愧思想权威”;有说鲁迅遗嘱的,如“莫作空头文学家”;有由鲁迅逝世时间进行联想的,如“方悬四月,叠坠双星”(1936年6月18日高尔基逝世)。其次切合作者自己:蔡联沉稳谨肃,犹如学者挚友;陈联锋芒闪烁,不失武将儒风。郭联的“撼无一面”,是言事,他与鲁迅未见过一面,也没通过一次信,感到“这在我是莫大的遗憾”;徐联在切合自己方面更值得称道。人们知道,鲁迅生前曾对徐产生误会,撰文进行了严厉的批评。徐还未来得及进行解释,鲁迅先生就去世了。因此,徐联更多地表达自己当时的复杂心情。
这种“切”,表现了事物的特殊性。从哲学来讲,普遍性是寓于特殊性之中的,唯有“特殊”,也显出事物的千变万化,色彩纷呈。春联、寿联、挽联,分“通用”和“专用”两类,通用联虽“放之四海而皆准”,却没有个性,不“切”,因而,不应成为创作的主要途径,倒是专用联应予大力提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