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家源 于 2020-2-12 21:20 编辑
第34法:第三句用“莫怪”、“莫嫌”、“莫向”、“莫算”等字作起,而第四句则皆申明其意者也。如唐贾岛《赠人斑竹拄杖》:“拣得林中最细枝,结根石上长身迟。莫嫌滴沥红斑少,恰是湘妃泪尽时”;李商隐《宫词》:“君恩如水向东流,得宠忧移失宠愁。莫向尊前奏花落,凉风只在殿西头”。明王恭《春雁》:“春风一夜到衡阳,楚水燕山万里长。莫怪春来便归去,江南虽好是他乡”。 第35法:“莫向”、“莫怪”等字著在第四句首,而第三句则先说明其意者也。如唐郑谷《席上赠歌者》:“花月楼台近九衢,清歌一曲倒金壶。坐中亦有江南客,莫向春风唱鹧鸪”;明王儒卿《寄吴郎》:“旧事巫山一梦中,佳期回首竟成空。郎心亦是浮萍草,莫怪杨花易逐风”。 第36法:第三句用“不须”或“不用”二字作起者。如唐杜牧《题城楼》:“鸣轧江楼角一声,微阳潋潋落寒汀。不用凭栏苦回首,故乡七十五长亭”;宋陆游《杭头晚兴》:“山色苍寒野色温,下程初闭驿亭门。不须更把浇愁酒,行尽天涯惯断魂”。 第37法:第三句用“问”、“道”、“说”、“语”、“望”、“指”等字,第四句则其所问、所道之语也。如唐朱庆余《近试上张水部闺意》:“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元宋元《讨柴》:“海树年深成大材,一时斧伐作薪来。山人指点长松说,尽是刘郎去后栽”。 第38法:“说”字著在第三句第二字,故所说者不特第四句,即第三句后五字,亦所说之事也。如唐张祜《退宫人》:“开元皇帝掌中怜,流落人间二十年。长说承天门上宴,百官楼下拾金钱”;清朱凤翔《村外闲吟》:“荷锄时趁月明归,稚子依依候竹扉。竞说田家风味美,稻花落后鲤鱼肥”。
第39法:第三句末结以“无一事”或“无个事”、“无他事”、“无别事”、“闲无事”、“浑无事”三字,以见其所事者,惟第四句所云云而已。如宋苏轼《春日》:“鸣鸠乳燕寂无声,日射西窗泼眼明。午醉醒来无一事,只将春睡赏春晴”;元高明《题青山白云图》:“昨夜山中宿雨晴,白云绿树最分明。茅庐早起无他事,去看南溪新水生”。
第40法:第三句以“无端”二字作起,所以示于首二句外,忽插入他意也。如唐李商隐《为有》:“为有云屏无限娇,凤城寒尽怕春宵。无端嫁得金闺婿,辜负香裘事早朝”;宋张咏《雨夜》:“帘幕萧萧竹院深,客怀孤寂伴灯吟。无端一夜空阶雨,滴破思乡万里心”。
第41法:第三句三四两字用“最是”或“只有”、“惟有”,而第四句则或用“依旧”、“犹还”等字以呼应之。如唐韦庄《金陵图》:“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宋张泌《寄人》:“别梦依依到谢家,小廊回合曲栏斜。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
扬州爱莲闲人老师例词:
一、文人四友之画 韵卷千秋涧水长,心融万代百花香。 莫嫌壁上无声响,风雨丹青荐令芳。 (34法)
二、文房四宝之笔 家源习作:
一、七绝 琴意 文:家源 世上千秋指上流,孤琴独对万方愁。 莫嫌泉水叮咚去,山外知音亘古求。 (34法) 二、七绝 棋悟 文:家源 对坐君臣一马关,心知谋略胜千山。 一招得势追惊梦,莫向东风借等闲。 (35法) 三、七绝 书趣 文:家源 铁画银钩纸上鲜,心如晨雁字云边。 不须浓墨中潇洒,得悟鹅池锦绣天。 (36法) 四、七绝 画说 文:家源 竹在胸中静默生,枝斜疏影板桥横。 通幽曲径童生指,画底千秋日月耕。 (37法) 五、七绝 笔意 文:家源 千毫一管总留情,叶叶枝枝纸上生。 若说文山多警醒,且将笔下当征程。 (38法) 六、七绝 墨缘 文:家源 取之烟海砚云滨,自在天然恣意陈。 春去秋来无别事,兰亭曦丽让鹅亲。 (39法) 七、七绝 纸史 文:家源 书简常年静养侯,蔡伦叹尔几重楼。 无端执意精工妙,得此千秋一页收。 (40法) 八、七绝 砚香 文:家源 破墨逍遥笔舞狂,谁研玉砚守方塘? 风云最是绛州物,依旧沉泥秦汉香。 (41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