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596|回复: 3

观诗识代

[复制链接]

270

主题

1740

帖子

9518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016
贡献
2251
金钱
3495
发表于 2020-2-11 09:27:4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熟读历朝诗词,便可鉴识一首诗的朝代,这个功夫不是每个写诗的人都会的,曾有周汝昌借曹雪芹流传下来的一联续成全诗,骗过多少能诗的红学家,其诗是:

唾壶崩剥慨当慷,月荻江枫满画堂。
红粉真堪传栩栩,渌樽那蔪感茫茫。
西轩鼓板心犹壮,北浦琵琶韵未荒。
白傅诗灵应喜甚,定教蛮素鬼排场。

  前六句是周汝昌续,末两句是曹雪芹友人记载的曹雪芹佳句。
  后来周汝昌已承认是自己伪续的,至今仍有人不信,认为周续不出来。
  细辨前六句,确实不象清代风格,明代李东阳自称可以辨识诗的朝代,编述如下。

270

主题

1740

帖子

9518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016
贡献
2251
金钱
3495
 楼主| 发表于 2020-2-11 09:28:2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明代诗人李东阳说:““诗必有具眼,亦必有具耳……试取所未见诗,即能识其时代格调,十不失一,乃为有得。费殊不信。一日与乔编修维翰观新版中秘书,予适至,费即掩卷问曰:‘请问此何代诗也?’予取读一篇,辄曰:‘唐诗也’。又问何人,予曰:‘须看两首。’看毕曰:‘非白乐天乎?’于是二人大笑,启卷视之,盖《长庆集》,印本不传久矣。”在他之后的胡应麟评论诗歌更有一段非常著名的例证:盛唐句如“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中唐句如“风兼残雪起,河带断冰流”,晚唐句如“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皆形容景物妙绝,而盛、中、晚界限斩然。故知文章关气运非人力。
    李东阳所说的具耳、具眼究竟是怎样炼成的呢?答曰:唯熟诵而已。所谓“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对李东阳来说,这是一种日常必做的功夫,《诗话》中他说“如李太白《远别离》《蜀道难》,杜子美《秋兴》《诸将》《咏怀古迹》《新婚别》《兵车行》,终日诵之不厌也。”李东阳自称“能识其时代格调”即益于这种熟诵功夫。按照南宋严羽的说法,熟诵之外还要“熟参”。上文提到严羽做法是:试取汉魏之诗而熟参之,次取晋宋之诗而熟参之,次取南北朝之诗而熟参之,次取沈宋王杨卢骆陈拾遗之诗而熟参之,次取开元天宝诸家之诗而熟参之,次独取李杜二公之诗而熟参之,又尽取晚唐诸家之诗而熟参之,又取本朝苏黄以下诸家之诗而熟参之,其真是非自有不能隐者。
      “参”的意思即在熟诵的过程里,时时按着时代前后、诗人之间、作品之间等等进行反复的“格调”辨识。“若以为不然则是见诗之不广,参诗之不熟耳。”李东阳自称“试取所未见诗,即能识其时代格调,十不失一,乃为有得。费殊不信。”这里所说的“时代格调”即包括了他之前的全部古人诗歌:“汉魏六朝唐宋元诗,各自为体,譬之方言,秦晋吴越闽楚之类,分疆画地,音殊调别,彼此不相入。此可见天地间气机所动,发为音声,随时与地,无俟区别,而不相侵夺。然则人囿于气化之中,而欲超乎时代之外,不亦难乎?”换言之,他是通过整体熟诵熟参的反复进行最终获得了辨识作品时代格调特征的特殊本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0

主题

1740

帖子

9518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016
贡献
2251
金钱
3495
 楼主| 发表于 2020-2-11 12:41:4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曹雪芹能诗,友人赞其诗有李贺之风,七十年代又传出一首曹雪芹佚诗《自题画石》

爱此一拳石,玲珑出自然。
溯源应太古,堕世又何年?
有志归完璞,无才去补天。
不求邀众赏,潇洒做顽仙。

此诗一出,有人赞叹,认为其真,有人斥其伪,认为平庸之作,至今不能破解,不知大家以为如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4-4-19 09:45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