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0
注册时间2016-6-16
威望1016
金钱3495
贡献2251
金牌会员
 
威望- 1016 点
贡献- 2251 次
金钱- 3495 枚
|

楼主 |
发表于 2020-2-11 09:28:2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明代诗人李东阳说:““诗必有具眼,亦必有具耳……试取所未见诗,即能识其时代格调,十不失一,乃为有得。费殊不信。一日与乔编修维翰观新版中秘书,予适至,费即掩卷问曰:‘请问此何代诗也?’予取读一篇,辄曰:‘唐诗也’。又问何人,予曰:‘须看两首。’看毕曰:‘非白乐天乎?’于是二人大笑,启卷视之,盖《长庆集》,印本不传久矣。”在他之后的胡应麟评论诗歌更有一段非常著名的例证:盛唐句如“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中唐句如“风兼残雪起,河带断冰流”,晚唐句如“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皆形容景物妙绝,而盛、中、晚界限斩然。故知文章关气运非人力。
李东阳所说的具耳、具眼究竟是怎样炼成的呢?答曰:唯熟诵而已。所谓“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对李东阳来说,这是一种日常必做的功夫,《诗话》中他说“如李太白《远别离》《蜀道难》,杜子美《秋兴》《诸将》《咏怀古迹》《新婚别》《兵车行》,终日诵之不厌也。”李东阳自称“能识其时代格调”即益于这种熟诵功夫。按照南宋严羽的说法,熟诵之外还要“熟参”。上文提到严羽做法是:试取汉魏之诗而熟参之,次取晋宋之诗而熟参之,次取南北朝之诗而熟参之,次取沈宋王杨卢骆陈拾遗之诗而熟参之,次取开元天宝诸家之诗而熟参之,次独取李杜二公之诗而熟参之,又尽取晚唐诸家之诗而熟参之,又取本朝苏黄以下诸家之诗而熟参之,其真是非自有不能隐者。
“参”的意思即在熟诵的过程里,时时按着时代前后、诗人之间、作品之间等等进行反复的“格调”辨识。“若以为不然则是见诗之不广,参诗之不熟耳。”李东阳自称“试取所未见诗,即能识其时代格调,十不失一,乃为有得。费殊不信。”这里所说的“时代格调”即包括了他之前的全部古人诗歌:“汉魏六朝唐宋元诗,各自为体,譬之方言,秦晋吴越闽楚之类,分疆画地,音殊调别,彼此不相入。此可见天地间气机所动,发为音声,随时与地,无俟区别,而不相侵夺。然则人囿于气化之中,而欲超乎时代之外,不亦难乎?”换言之,他是通过整体熟诵熟参的反复进行最终获得了辨识作品时代格调特征的特殊本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