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429|回复: 9

中华诗歌变迁【待续】

[复制链接]

1493

主题

9676

帖子

4万

积分

金牌会员

雪苑吟风版主

Rank: 5Rank: 5

威望
4132
贡献
10991
金钱
17226
发表于 2020-2-9 12:18: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华诗歌变迁
                作者:孙根超【乐仙】

一  语言的变迁
      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毛泽东  贺新郎 读史】

  人是由古猿变来的,已经是人类的共识了。古猿毕竟是动物,它们语言很简单,可想而知,在人类早期,语言也是极为简单的。
  语言演化是一种自然现象,也是人类本身的进化现象,又是一种社会交流现象,总之是人类心智发展和历史文化演变的结果,是由人自身进化的内因和外界环境及社会形态进化的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语言的进化过程是漫长的,最初不过是呀呀学语,有笑的声音,哭的声音,愤怒的声音,忧伤的声音,这些声音就是由早期原始人的语言,也是早期人类本能的语言,也是一种动物性的语言。(例如:鸡的语言就有十种之多。)与之同时存在的还有原始的肢体语言,比如手势和眼神等。
  人和动物最早的分离是人学会了劳动,并且能使用自然中现存的物件作工具。人与动物实质的区别是制造和使用工具,并在此劳动过程中产生了人类特有的意识。
  原始人在劳动过程中必须有情感交流,这迫使他们把声音多样化,这样才能满足他们之间交流的需要。
  根据汉语的特点可知,最初的语音是以单音为主。逐渐发展为双音及多音语句。当人类意识脱离动物简单本能的时期,也正是人类语言飞速发展的时期,大约在旧石器向新石器的过渡时期。
  中华地域博大,原始人种群多样,各地的原始人发出的声音并不相同。因此形成了不同的方言,据王力先生考证,现代的客家人还保留着古中原人的口音。
  今天人类已经步入高度发达的文明社会。汉语本身有了极大的发展,并且融合了许多外来语言。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以北京话为主制定了汉语普通话方案,并在全国推广。时至今日,青年人几乎全部使用普通话。


二  文字的变迁

  先有语言而后有文字,这是必然的规律。
  文字的起源还是与劳动分不开的,自从人类能劳动之后,就产生的劳动成果的分配和记录的需求。开始是对数字的记录,渐渐发展成对行为的记录。
  原始人用哪些方法来记录他们的数字和行为呢?一般认为有以下几种:1 结绳、2 刻木、3 筹码、4 扎标、5 刻画。不难看出,现代文字是由刻木和刻画发展来的。我国古代以竹简代书,与刻木有必然的联系。最终聪明的原始人选择了刻字,就是把实物简单地画下来。于是岩画文字产生了。中国的半坡人就把各种图画符号刻在陶器上。这些图画符号应该视为象形文字。据考古发现并经专家认定:中国最早的刻划符号(类文字)出现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这些符号中就有我们现在能认识“目”字和“日”字。它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历史。所以中国学界有一种说法:“书画同源”。
  中国古代传说中,说是仓颉造根据鸟迹而发明汉字的,实际上是老百姓创造的,仓颉是黄帝的史官,负责记录历史,中国古代甲骨文有可能是他收集整理再创造的。所以在黄帝时期,中国的古汉字应该相当的成熟了。不过这时期的文字目前没有实证, 有实证的古汉字系统,是发现于中国河南省安阳市殷墟的甲骨文。甲骨文共有4000多字,已经被识别的有1500多字。是目前被世界所承认的一种文字系统。所以古汉字系统最早成熟于商代
  感谢先祖为中华民族创造了这么好的文字,在世界上绝无仅有,集形,声,意于一体,无论你走到中国的哪个地方,尽管方言不同,如果用笔谈,都能顺畅地交流。外国人说汉字难学,那是他们笨。【曾经有个聪明的外国人说,他看到某一个汉字,他就知道是什么意思】 中国是最早使用文字的国家之一。
  汉字的发展脉络为 刻画符--甲骨文--金文--篆--隶--楷--简【行,草是速写体,不列入】
  从这里不难看出,文字的发展方向是由繁到简。文字是什么,我认为文字就是记录语言的符号,当然是以简单,易记为最好。我特别支持简体字,我认为汉字还要再简化一次。【有一个时期,有学者提出用拼音来代替汉字,这种废典忘祖的做法本人极不赞成。】
  至于汉字书法,那是书法家的事。中国能有几个书法家。何况简体字同样能艺术地书法。
  近年来,诗坛上许多诗友以写繁体字为乐。好象会繁体字就证明他有学问。我不知道那些诗友在手写时是否真写繁体字。我自认为自己认得繁体字很多,但是对那些诗友诗中的繁体字还是认不胜认。从推广诗词的角度考虑,我建议诗友们发诗帖时,都用简体字。
  一些重大改革必须由政府部门大力坚持与推广,第一套简体字如果没有毛泽东,可能也是难以推行的。历来改革都要受到各方面的阻力。所谓“扫帚不到,灰尘不会自行跑掉”是也。
  再如:在改革开放初期,华国锋政权也搞了汉字第二次简化,但由于推广不力,加上保守派的竭力反对,最终还是流产了。
  这里顺便说说秦始皇。焚书坑儒,臭名昭著。在文化层面上讲,那是倒退。如果从历史发展的观点来看,秦始皇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因为当时的儒家死抱着周礼不放,阻碍社会发展的进程。不采用非常手段是不能推动改革的。书同文,车同轨。这是秦始皇的功绩。我想按照当时的儒家观点,还要使用周的文字呢!而且全国各地还使用不同的文字,就象今天的大陆和台湾。一笑。真的,如果大陆和台湾一百年不统一,两岸的文字和语言的差距肯定还会拉大。

三  声的变迁
  声调是伴随语言的产生而产生的。是客观存在的,有些学者认为上古没有声调,是完全错误的。只是上古时代由于文化落后,没有人专门研究声调,可以这样说,在上古时代没有声调理论。
  客观存在的声调是什么呢?我们可以通过研究各地方言来总结,尽管现代汉语有标准的理论声调,但各地方言是不遵守这些理论声调的。方言口语中的声调不外乎:轻-重-长-短-缓-急。其实这就是最原始的声调。
  声调理论起源于何时,已经难以考究了,一般认为有文字记载的声调理论始于南齐沈约所著的《四声谱》,我不认同这种说法。因为东汉时期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已经开始给汉字注音了,例如:材  音才。这是利用简单易认的汉字给复杂难认的字注音。这种注音虽然不注声调,但是采用同声调的字来注音,可见许慎已经研究了古代汉语的声调。
  王力先生在《汉语史稿》一书中写道:“先秦的声调除了以特定的高音为其特征外,分为舒促两大类,但又各分为长短。舒而长的声调就是平声,短而促的声调就是上声。促声不论长短,我们一律称为入声。促而长的声调就是长入,促而短的声调就是短入。”
  沈约在继承和发展了上古声调理论,写出了《四声谱》,至此汉语就有了完整的四声理论,即:平,上,去,入四声。南北朝时,梁武帝曾经问周舍什么是“四声”,周舍回答那就是“天(tiān)子(zǐ)圣(shèng)哲(zhé)”;这四字正好代表“平上去入”四个不同的声调。一直延续到解放前,新中国成立后才制定了汉语拼音方案,于是有了现代的新四声。
  从生理学角度来说,原始人的声调应该偏向短,重,促。而现代人声调偏于长,轻,缓。

四  韵的变迁
  韵一般是指句尾押韵(即韵脚),而句尾压韵有压平声韵和仄声韵。可见这里的“韵”特指字音的尾音,也就是韵母。韵与诗歌和韵文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韵也随着语言的变迁而变迁。不要把它看作一成不变的东西。
  【诗经】中的诗歌大多来自民间,基本上押的是当时的口语韵,也没有平仄声之说。因为先秦到两汉,我国还没有专门的韵书。据记载,在三国时期,魏人李登曾编著《声类》一书,可能就是最早的韵书,可惜已经亡佚。
据说在敦煌发现了《声类》的残篇。
  我国最早以“韵”名书的是晋代音韵学家吕静编的《韵集》,六朝时期开始出现韵书,今见《隋书·经籍志》载有韵书多种,如南朝梁代王该所撰《文章音韵》、夏侯咏《四声韵略》及北齐阳休之《韵略》等,但都已不传。我国现存最早的韵书是隋代陆法言编撰的《切韵》。之后不断有增补本出现,或增加新字,或补充释义等等。其中影响较大的是唐中宗时王仁昫(或作王仁煦)的《刊谬补缺切韵》(现在通常简称王韵),和开元天宝时人孙偭的《唐韵》,以及唐末李舟的《切韵》。唐人写诗可能参照这些韵书。
  
在我国古代韵书史上,宋代的《广韵》(公元1011年)对后世的影响极大。另一本《集韵》(公元1067年)也算得上是重要的韵书。南宋原籍山西平水人刘渊,在著《壬子新刊礼部韵略》(此书也已经失传,因《古今韵会举要》沿用了它的韵目而流传的。)时将《广韵》中相近的韵合并,成107韵,同期山西平水官员金人王文郁著《平水新刊韵略》为106韵,这就是后来广为流传的平水韵。(至于平水韵是不是刘渊编的?在学术界还存在争议。)自平水韵形成之后,诗人写诗基本用平水韵。但是刘渊在合韵时把一些不能合并的两个韵部合并了,(我猜测他是根据自己的习惯或当地的口音还合并的)  导致平水韵存在着一些不合理的地方,例如:平水韵把《广韵》灰韵和(hai此字为口旁加台字)韵合并及十三元的混乱等等。    其实在平水韵之后,韵书又有发展,元代有《古今韵会》,《古今韵会举要》,《中原音韵》等韵书。其中《中原音韵》就把入声字归到平、上去三韵之中。谓之“入派三声”。元人填典时就采用《中原音韵》
  明代有韵书《洪武正韵》,《韵略易通》。
  到了清代又有《音韵阐徵》,《词林正韵》。
  解放以后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诗韵新编》,一直到《中华新韵》。
  上面提到的韵书,很不全面,但是可以说明一点,韵书是一直随着时代的改变而改变。为什么现在还要抱着平水韵不放呢?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新韵必大行于诗词界。可喜的是,现代网络中已经有一大批诗人坚持用新韵创作诗词了。建议诗友们用《中华新韵》来写诗。
    赞新韵
  行舟平水已临冬,万物长眠待复兴。
  谁染诗园芳草绿,试看新韵作东风。

1493

主题

9676

帖子

4万

积分

金牌会员

雪苑吟风版主

Rank: 5Rank: 5

威望
4132
贡献
10991
金钱
17226
 楼主| 发表于 2020-2-19 15:17:09 | 显示全部楼层
五  诗歌的变迁
  在没有文字之前,就有了诗歌。
  诗起源于歌,歌源大致有以下三支:

1. 源于劳动号子。例如:
        诗经·伐檀   
        坎坎伐檀兮,寘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 不狩不猎,胡瞻尔
        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坎坎伐辐兮,寘之河之侧兮,河水清且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
        兮?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特兮?彼君子兮,不素食兮!    坎坎伐轮兮,寘之河之漘兮,河水清且沦猗。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鹑兮?彼君子兮,不素飧兮!
     这首就带有劳动号子的痕迹。  

2. 源于人的喜怒哀乐。例如:
        国风·周南    汝坟
        遵彼汝坟,伐其条枚。未见君子,惄如调饥。
        遵彼汝坟,伐其条肄。既见君子,不我遐弃。
        鲂鱼赪尾,王室如毁。虽则如毁,父母孔迩。
     这首就带有哭歌的痕迹。

  3. 占卜祷告辞。例如:
        周颂·臣工之什     噫嘻成王,既昭假尔。率时农夫,播厥百谷。骏发尔私,终三十里。亦服尔耕,十千维耦。
     这首就带有祷告的痕迹。

  中国最早的诗歌集是【诗经】,最早的一首诗是哪首呢。谁也搞不清,专家们从诗经里找出一首来。就是【关睢】,我在百度中搜出一首据说是更早的诗叫《弹歌》。
    断竹,
    续竹;
    飞土,
    逐宍。

  也有人认为最早的诗歌目前发现的是《击壤歌》。   清人沈德潜《古诗源》注:“帝尧以前,近于荒渺。虽有《皇娥》《白帝》二歌,系王嘉伪撰,其事近诬。故以《击壤歌》为始。”

    日出而作,
    日入而息。
    凿井而饮,
    耕田而食。
    帝力于我何有哉!
  通过比较《弹歌》应早于《击壤歌》。因为前者语言简单。
  最早有文字记载的诗可应该是殷商甲骨文中的“今日雨 其自西来雨 其自东来雨,其自北来雨 其自南来雨”(《卜辞通纂》375)。这与前面所说的不矛盾,因为前两首诗歌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

《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第六》中记载:“禹三十未娶,行到涂山,恐时之暮,失其度制,乃辞云:吾娶也,必有应矣。乃有白狐九尾造于禹。禹曰:白者,吾之服也。其九尾者,王之证也。涂山之歌曰:绥绥白狐,九尾痝痝。我家嘉夷,来宾为王。成家成室,我造彼昌。天人之际,于兹则行。

   明矣哉!禹因娶涂山,谓之女娇。取辛壬癸甲,禹行。十月,女娇生子启。启生不见父,昼夕呱呱啼泣。”  

这是最早有文字记载与禹有关的诗,这首是真实存在的还是文中杜撰的,现在无人考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93

主题

9676

帖子

4万

积分

金牌会员

雪苑吟风版主

Rank: 5Rank: 5

威望
4132
贡献
10991
金钱
17226
 楼主| 发表于 2020-2-26 19:26:43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么,【诗经】是怎样成书而被系统地流传下来的呢?相传周朝初期,王宫里面专门派官员出去到民间去搜集流行歌曲,拿到王宫里,由专门的人诵读、吟唱。叫“采诗”,于是有了专门“采诗”官员,这种采诗官一直保留到汉代。这些采诗的官员基本上没有留下姓名,这不奇怪,因为他们自己可能不写诗,不可能把采来的诗的创作权加到自己头上。在这些人当中,有一位官员是有文字记载的,那就是尹吉甫(前852--前775)是周宣王时期的尹国的国君。据说【诗经】他编撰的,因此他被后人尊称为“中华诗祖”。其实他自己写不写诗还是个疑问,没有任何文字记载他写过一首诗。倒是【尚书】里记载了《豳风·鸱鸮》为周公姬旦所作。2008年入藏清华大学的一批战国竹简(清华简)中的《耆夜》篇中,叙述武王等在战胜黎国后庆功饮酒,其间周公旦即席所作的诗《蟋蟀》,内容与现存《诗经·唐风》中的《蟋蟀》一篇有密切关系。这样说来,周公旦确是有文字记载且具实证的最早的诗人。现在流传的【诗经】应该是是孔子编撰的。春秋时期的诗,据司马迁说有3000多篇,后来孔子十取其一,整理成集,就剩下305篇。司马迁为后世留下了一桩公案,支持的人说孔子删除了一些自己不喜欢的诗,反对的人说孔子没有删诗,只是对诗的句式音韵做了一些整理。其实这些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诗经】通过孔子的整理编辑顺利地流传下来了。在汉以前没有诗经这个书名,孔子编撰成的诗书就叫做【诗】或【诗三百】。【诗经】之名是在汉代才出现的。【诗经】里的诗大多是民歌民谣。是【诗经】未出之前就存在的诗歌。文字是落后于语言的,在文字没有产生之前就有诗歌了,所以我说最早的诗歌谁也搞不清。当语言发展到一定的时期就有诗歌,而这些诗歌只能靠先民们一代代的口授相传,我小时候,我的外婆就教我唱许多儿歌,这些儿歌在书本上是查不到的,这和先民们流传下来的诗歌是一个道理。那么【诗经】是不是最早记录的诗歌呢?这要看人们怎么理解了。我认为有文字史以前的岩画就包涵诗歌的。因为那时没有文字,如果记事只能画一个场面,这幅画就有着许多意思,难道其中就没有诗歌的意思吗?故岩画就是史诗。
在诗歌发展史上,先秦的诗歌除了【诗经】以外,就是屈原(前340年-前278年)的【离骚】最为重要了。全诗共373句,2490字。两千多年前,有这样的鸿篇巨制,并且开辟了中国文学浪漫主义的创作道路。确为我国诗史之骄傲。【诗经】在上面已经讲过了,是来自民间,既然来自民间,那就是以口语写成的了,而【离骚】呢,这是由屈原一人写成的啊,那是文人写的文学作品,好难懂哦。其实不然,【离骚】也是口语写成的。只不过是那时的口语。屈原把自己的作品读给当时的人听,大家都能懂,只是现代人看不懂而已。“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句的意思现代人还看得懂。所谓不懂,是因为语言的变迁而造成的。
  屈原的诗中出现“山鬼”一词,“山鬼”就是野人。在我的诗中经常加进现代人的词汇,就有人不能接受,真是笑话。新社会应该有新意象。现代的物品,现代的词语应该进入诗内。这是诗词发展的必然结果。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是浪漫文学的始祖,爱国思想的先驱。他创造了香草美人的形象,正道直行的精神。屈原写的诗叫楚辞,楚辞体打破了《诗经》四字一句的死板格式,是对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一次大的解放。屈原开创了一派“辞体诗”。那么,辞体诗是不是空穴来风呢?也不是,在诗经和楚辞之间肯定有过渡体的诗歌,这里试举一例:乌鸢歌
仰飞鸟兮乌鸢,凌玄虚兮号翩翩。


集洲渚兮优恣,啄虾矫翮兮云间,任厥性兮往还。


妾无罪兮负地,有何辜兮谴天?


颿颿独兮西往,孰知返兮何年?


心惙惙兮若割,泪泫泫兮双悬。


彼飞鸟兮鸢乌,已回翔兮翕苏。


心在专兮素虾,何居食兮江湖?


徊复翔兮游飏,去复返兮于乎!


始事君兮去家,终我命兮君都。


终来遇兮何幸,离我国兮去吴。


妻衣褐兮为婢,夫去冕兮为奴。


岁遥遥兮难极,冤悲痛兮心恻。


肠千结兮服膺,于乎哀兮忘食。


愿我身兮如鸟,身翱翔兮矫翼。


去我国兮心摇,情愤惋兮谁识?此诗选自《宫闱文选》,据该书宫闱姓氏小录载:越王勾践为吴所败,去国事吴。身为臣,夫人为妾。及渡浙江,夫人见乌鹊啄食江渚之虾,飞去复来,因据船恸哭,而作歌,后卒灭吴。​


这首也可以称为辞体诗吧,显然要比屈原的早。由于勾践夫人没有屈原的名气大,她的这首诗不是流传很广,一般人是不知道的。另外《孟子离娄·》中有这样一则记载,孔子听到小孩子唱了一支歌:“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孔子听后言:“孔子曰:‘小子听之!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自取之也。’”可见在那段历史中连小孩子已经唱出了辞体句式的歌,可以推断普通老百姓所唱的民歌大概也和辞体诗相近了。屈原只是把这种民间歌体文学化并将其推上先秦诗歌的高峰。屈原的《离骚》和《远游》是游仙诗的开山鼻祖。所以说屈原开启了我国诗歌史上的第二个春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12万

积分

版主

沧浪诗人奇文神韵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5484
贡献
17869
金钱
48774
发表于 2020-2-26 22:44:41 | 显示全部楼层
语言和文字起源于劳动的说法,虽符合教科书,但却不符合实际。实际情况是,语言起源于群居性集体生活。也就是起源于交流的需要。文字起源于对自然的摹仿。也就是起源于画。
语言是人类对波的感悟和利用,文字是人类对光的感悟和运用。说劳动促进了语言和文字的加速发展,可能是正确的。但说起源,可能不是十分准确。
简单说,语言和文字是人性的展现或表现,也可以说语言文字是兽性的人化或文化。人性来源并启蒙于自然进化。进化的方向由兽性的基础趋势所决定。兽性的基础趋势来源于物性。物各有性。如物无自性,则非该物。
群居性的猿,交流是其必然,是其最基础的必然。劳动虽也是其必然,但却不是最基础的必然,因为与劳动并列的必然还有游戏、迁徙、休息,等等。
交流的方式,除了声音,还有眼神、表情,肢体动作。因为声音具有较大可塑性、所以发展成了语言。语言起始于节奏和音韵。没有节奏和韵之前,那是兽叫声,不是人语言。人的语言首先以诗的形式出现。因为节奏和音韵是诗的本性。语言发展也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文字则是从猿或猿人或人被光影启蒙而画画开始的。开始很简单,逐渐发展到象形。画发展到象形,就离文字不远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12万

积分

版主

沧浪诗人奇文神韵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5484
贡献
17869
金钱
48774
发表于 2020-2-27 13:54:17 | 显示全部楼层
“人和动物最早的分离是人学会了劳动,并且能使用自然中现存的物件作工具。人与动物实质的区别是制造和使用工具,并在此劳动过程中产生了人类特有的意识。”

现在的黑猩猩,大猩猩也会"使用自然中现存的物件作工具"。他们所以没有进化成更高级的动物,不是他们不会使用工具,而是因为他们的灵性没有进化。实际上也就是语言没有进一步发展。因为语言的进化,实际上不主要是声带的进化,而是认识能力、表达能力、组织能力的进化。只有这些能力有了进化,劳动才是自觉的劳动而不是(自然)本能的劳动。生产力其实是语言开发出来的。反过来,劳动也促进了语言的发展。在“人之初”,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可能与后来的两者关系可能是不一样的。

自觉制造工具和自觉使用语言是人区别于动物的两大标志。人,是用两条腿走出动物领域的。猩猩所以走不出动物行列,是因为他们人用一条腿走路。也许自觉自觉用火也是这样一个标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12万

积分

版主

沧浪诗人奇文神韵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5484
贡献
17869
金钱
48774
发表于 2020-2-27 16:59:44 | 显示全部楼层
书画同源是对的;诗歌(乐)同源是对的。文字起始也许并不比语言更靠后,但文字成熟得却比语言晚。原因是语言比文字简单些。语言是音意结合,而文字则是音、意、形的结合。二的二次方是四,二的三次方则是八,大了整整一倍。文字也是如此,其成熟难度比语音成熟难一倍是没有问题的。
中国语言起始于单音节。因为是单音节,所以它必须有差别。有差别才能辨别嘛。这也就是说,它起始时就有音调和声调。在动物界,有的发长声,有的发短声。想必进化为人这一支猿,是发短声的。如果原为发长声,那从长声到短声也是很难的。西方人声音区别于长度,中国人声音区别于音调和声调。据此,我猜想,中国人也许并不是从非洲智人进化而来的,很可能其源头就在中国这片土地上。西方人的语言文字也是从象形文字转变为拼音文字的。古埃及人就有象形文字。然而他们终于回归拼音,也就是以长度表现差别。也许在他们的血脉里里就有发长声的基因。中国人就是发短声,始终不变。人类学家,基因学家,说中国人也是从非洲迁徙过来的。我无法否认他们,但我对他们的结论表示怀疑。如果他们说的是对的,那中国人进化程度就比西方人高,且不走回头路。中国人是伟大的,因此中国语言文字是伟大的;中国语言文字是特别的,因此中国人是独特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12万

积分

版主

沧浪诗人奇文神韵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5484
贡献
17869
金钱
48774
发表于 2020-2-27 21:23:21 | 显示全部楼层
"文字的发展方向是由繁到简。"
我觉得文字的发展是由象形到不象形,由简到繁再由繁到简这样一个发展过程.由象形到不象形是因为象形的局限性太大,且有些字或音,根本无法象形;由简到繁是不完善时的完善,由繁到简是音义固定后的开的简约.简约是为了操作(包括学习和使用)的容易化.
文字是不是还应该再简化?观点不一.其实,我更倾向于你的意见.汉字一字一音,简化不影响发音.字义,在现在条件下已经不用靠形不保守.有字典足矣.且字形能保留的信息很少.再简化也不会影响音和义.但更容易学习和掌握.问题是每一次改动,都有一个民众的适应过程.而这个过程,涉及全国/涉及全民,动一次也不容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12万

积分

版主

沧浪诗人奇文神韵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5484
贡献
17869
金钱
48774
发表于 2020-2-27 21:23:32 | 显示全部楼层
"文字的发展方向是由繁到简。"
我觉得文字的发展是由象形到不象形,由简到繁再由繁到简这样一个发展过程.由象形到不象形是因为象形的局限性太大,且有些字或音,根本无法象形;由简到繁是不完善时的完善,由繁到简是音义固定后的开的简约.简约是为了操作(包括学习和使用)的容易化.
文字是不是还应该再简化?观点不一.其实,我更倾向于你的意见.汉字一字一音,简化不影响发音.字义,在现在条件下已经不用靠形不保守.有字典足矣.且字形能保留的信息很少.再简化也不会影响音和义.但更容易学习和掌握.问题是每一次改动,都有一个民众的适应过程.而这个过程,涉及全国/涉及全民,动一次也不容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12万

积分

版主

沧浪诗人奇文神韵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5484
贡献
17869
金钱
48774
发表于 2020-2-27 21:24:01 | 显示全部楼层
"文字的发展方向是由繁到简。"
我觉得文字的发展是由象形到不象形,由简到繁再由繁到简这样一个发展过程.由象形到不象形是因为象形的局限性太大,且有些字或音,根本无法象形;由简到繁是不完善时的完善,由繁到简是音义固定后的开的简约.简约是为了操作(包括学习和使用)的容易化.
文字是不是还应该再简化?观点不一.其实,我更倾向于你的意见.汉字一字一音,简化不影响发音.字义,在现在条件下已经不用靠形不保守.有字典足矣.且字形能保留的信息很少.再简化也不会影响音和义.但更容易学习和掌握.问题是每一次改动,都有一个民众的适应过程.而这个过程,涉及全国/涉及全民,动一次也不容易.

点评

很赞同这种说法,我要按先生的说法来修改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3-1 08:3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2万

帖子

12万

积分

版主

沧浪诗人奇文神韵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5484
贡献
17869
金钱
48774
发表于 2020-2-28 08:27:50 | 显示全部楼层
音调或声调,其实就是声线,表现出来就是高低、长短、粗细、轻重、缓急。说上古声没有声调确实是错误的。我反而认为上古音声调更复杂。语言是当时人们最基本的交流工具。没有声调,缺少变化,不易辨别。辨别由耳朵完成,发声由声带完成。声带和耳朵的能力不是后人开发出来的,而是先人开发出来的。声调来源于能力,完善于实践。平上云入,是后人对发声的总结和规范,不是创造。现在的阴阳上去,也是一种总结和规范。有的人总是对新的总结和规范持怀疑甚至抑制态度。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参与是必要的。国家参与,需要国家认识。国家认识从来就是国家的大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93

主题

9676

帖子

4万

积分

金牌会员

雪苑吟风版主

Rank: 5Rank: 5

威望
4132
贡献
10991
金钱
17226
 楼主| 发表于 2020-3-1 08:37:55 | 显示全部楼层
汇江还是汇江 发表于 2020-2-27 21:24
"文字的发展方向是由繁到简。"
我觉得文字的发展是由象形到不象形,由简到繁再由繁到简这样一个发展过程.由 ...

很赞同这种说法,我要按先生的说法来修改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5-23 19:0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