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明镜非台 于 2015-1-25 21:40 编辑
应紫荆版淡云首版邀,转发本人词讲义几篇,唐突之处,望海涵。
第一节 词的介绍及学词前要准备的工作
一、词的起源和发展
(一)什么是词 词,又叫长短句,由于在宋代发展达到高峰,故又名宋词。 由于古代很多时候是和曲子(音乐)一起,进行传唱,或者演出,因此又叫曲子词(唐五代的称呼)。而曲谱通常是工尺谱,今大多已经失传,目前工尺谱还用于京剧、昆剧等戏曲领域。 其每句字数从1字到9字不等(10字以上比较少见),因此又叫长短句。 古有诗庄词谐之说,词在发展初期,非士大夫之流所崇,在正式场合通常吟诗而非词,因此又被称之为诗余。 这种文体,起于唐,兴于宋,衰于元,灭于明。由于其在宋代发展达到巅峰,故通常叫宋词。
(二)词的历程
1、起源 词于唐代开始萌芽,很多诗人都进行过词的创作,比如中学课本都学过的《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忆江南》,就是出自白居易之手。李白也曾写过“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菩萨蛮》。
2、高速发展期 晚唐到五代,词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时期,出现了如韦庄、温庭筠(并称温韦)等一系列花间词人,他们的词在《花间集》,《尊前集》,《花庵词选》等著作中都有采编。另外,南唐中主李璟,后主李煜,虽然不是好皇帝,却是好词人。此外,冯延巳、韩偓等,均推动了词的发展。 这个时候随着教坊机构的成熟,逐渐进入了倚声填词的阶段,所谓曲子词,便是与教坊进行合作,依照音乐进行填写,填词之名亦由此来,比如到后代的宋朝,咱大名鼎鼎的柳三变先生,就经常干这活,他的作品能得以广泛的流传,使得有井水处皆有柳词,和教坊的包装和广告工作是分不开滴。 这个阶段的词,由于其未能脱离来自于民俗,应用于宴宾的原因,大多数题材为旖旎、情思的风格和题材,比如“红楼别夜堪惆怅,香灯半卷流苏帐”。(韦庄的《菩萨蛮》),“金雀钗,红粉面,花里暂时相见。知我意,感君怜,此情须问天”。(温庭筠的《更漏子》)除了如后主等少数词人,由于特殊原因及经历而创作出的一系列以家国天下为隐喻的作品,在题材和意境上少有突破者。比如“别是一番滋味上心头”“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李煜《相见欢》)。
3、词和乐府 这里说个题外话,有些人喜欢把词和乐府联系起来(比如百度百科上的词条解释,那个解释是不准确的)。乐府首先是古代音乐行政机关,从秦时开始形成制度,秦时称奉常,汉代称太常,主要负责礼乐,与大理寺、鸿胪寺、太仆寺、光禄寺并称五寺。魏晋之后,特别是到五代,乐府有两个含义,一是民间诗词的代名词,比如《陌上桑》(汉),《木兰诗》(北朝民歌),都属于乐府诗词,二是在唐及北宋早期,近体乐府曾经一度成为词的代名词,比如北宋初期将《花间集》《尊前集》这类的词集称为乐府集,晏几道也有《小山乐府》的集子,是一个阶段的称呼,但此乐府非彼乐府。我们现在所称的乐府,仅指乐府诗词,也就是民间诗词,比如《兵车行》,《丽人行》之类杜甫的新乐府诗,注意,这种类型的作品,都是没有谱子的,那个和我们现在说的词扯不上关系,而绝大多数乐府诗词是不能唱的,特别是唐代的新体乐府,由于我们这里不是讲乐府诗词,因此就不展开说了。
4、教坊的贡献 这里有一个和词的形成比较相关的机构叫教坊,在武则天之前属于太常寺管辖,到公元692年,由武则天下令独立设置,名为云韶府,自此与太常寺并立,在祭祀和朝会等正式场合,则奏太常雅乐,在平时如节庆等时期,则奏教坊俗乐。一直到明朝,教坊都是一个独立的机构,隶属于皇家管理,主要人员多是比较下层的乐工和歌伎,(注意是伎不是妓,坑人的简化字)。到明成祖时期,由于一些其他的历史原因,教坊才与妓院有了联系(在此不详述),因此,有些人一说教坊就联系到妓院的说法也是不准确的。到清朝,这个机构才被废止。 教坊为词的进步作出了很大的贡献,特别是吸取外来音乐方面,比如《菩萨蛮》来自于波斯,《苏幕遮》是龟兹音乐(龟兹:丝绸之路新疆段),《八声甘州》、《凉州令》、《伊州三台》等也都不是汉族乐曲,而分别出自当时的甘州、凉州和伊州(这几个地名现在已经不存在,甘州:河西走廊、古丝绸之路中的一段;凉州:古时候的西凉,现在的甘肃片区,马超的故乡;伊州:今新疆境内),《婆罗门引》来自印度,胡字打头的词牌比如《胡捣练》、来自于北方胡人地区。这些日后都被编进了大名鼎鼎的钦定词谱。
5、鼎盛时代 到了宋代,词进入了一个巅峰时期,由于宋的轻武重文,造就了词这种文体的辉煌,在此期间,涌现出百花齐放的格局。而词的风格,亦从单一的浓情,演变至婉约豪放并行的路线,与此同时,咏史怀古、离情、叙事、抒情、状物、甚至书信这类应用文体裁都出现以词的方式创作的先例。 举几个耳熟能详的例子: 咏史的典型:苏轼的《念奴娇》,大江东去浪淘尽…… 叙事的典型: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凭栏处…… 抒情的浪漫主义典型: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离情的典型: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状物(景)的典型:柳永的《望海潮》,东南形胜,三吴都会…… 这些都是在今天广为传颂的名篇。 而风格上,更有楚辞、古文、白话等各种格调。(但个人建议,作为初学者,不宜从楚辞风格入手。)楚辞类的,有苏轼辛弃疾的《水龙吟》“听兮清珮琼瑶些,明兮镜秋毫些。……”,民歌类的更类似于竹枝词,(这个东东不是词,下面再说)。 婉约派人物,主要以柳永、李清照等为代表,豪放派人物,以苏轼、辛弃疾等为代表,此外,晏几道、贺铸、黄庭坚、陆游、欧阳修、姜夔、秦观等都创作过脍炙人口的佳作,在这就不一一举例了,以后的课程里会择一些人的一些作品做介绍和分析。还值得提到的一个人,叫“无名氏”,这个人不断地出现在包括钦定词谱例词在内的无数古词典籍中,据不完全统计,创作的知名作品达两千多首,而这个“无名氏”很有可能是历代不知名词人所创作的佳作被钦定等古籍编入,由此可见,当时词之风尚,蔚为大观,比现今之流行歌曲,有过之而无不及。
6、词的衰落 至元明清,词的创作逐渐走向衰弱,元朝硕果仅存的,也大约只有元好问及王恽二人,且在词的创作成就上,与前人相比,亦相距甚远。而至明朝,基本以无杰出词人这一说了,即使唐伯虎、李东阳、杨慎、徐文长这类大才子,也没有啥太知名的词作流传于世,唯独清朝的纳兰性德还给词家振奋了一把,收了个豹尾,宋词自此基本消亡殆尽。
若要问词衰落的原因,我总结下来为三个方面: 1、文化侵略问题。元朝进入中原,其所推广的是中原音韵,大家别看这个名字取的叫中原,但实际上与以前的中原基本没关系,和宋及之前的音韵已经有了本质的区别,我个人认为掺杂了太多的北方语系。平水是平仄入声(用韵上入归仄),(介绍一下入声字)中原音韵是平上去三声(注意,和普通话里的四声又有区别),将入声分别归入三声,并在河北、河南等地首先纳入通用语言,并进行推广。这无疑给词的创作带来了很大的障碍。 2、教坊的衰落。北方文化的进入,带来了元曲,包括杂剧和散曲,这种更加灵活通俗的艺术形式,成了街头巷尾的主要娱乐方式,而作为教坊这个皇家雅乐,在受到冷遇后,很难再为词的创作提供必要的乐谱,同时,亦类似于今天流行歌曲的兴起造成了京剧的衰落,在应用范围上,在当时看戏曲已经比看歌舞更有吸引力。 3、人才的培养和环境的改变。我在一篇文章中曾说过这个问题,为什么词会灭于明:我们研究了历史后,才发现宋词灭于明,实际上从某种程度来说,朱元璋老先生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在用韵上,他去找乐韶凤,宋濂等人弄了个洪武正韵(这个就不详细说了,反正流行了一段时间也就没多大影响力),他一生未受过什么高等教育(当上皇帝后自学的另当别论),信奉枪杆子里出政权的逻辑,在执政之后,也立志于将国家建设成一个等级森严,规矩方正的社会体系,并号称“太祖成法,万年不变”,在那个年代,如果祖上是兵,世世代代都得是兵,老爸是工匠,儿子必须立志于工匠这个“前途无量”的职业,因此,就算你会写诗词,也没地方发表去。另外,将人民世代禁锢在原有的一亩三分地上,也是明朝初年的社会特色,那个年代,若没有通关文牒,表明是因公出差,被抓去劳改还不知道怎么回事,(话说这有点像几十年前的国策)。而诗词创作人,多需游历,没有见识,胸无气象,怎写得出婉转优雅的宋词出来,这自然也是明朝史学、杂学家多,而诗词创作家少的重要原因了。 以上三方面,大致是词这种文体衰落的主要原因了。
二、不是词的词(竹枝词、青词等) 这里有几个容易被初学者误会的,很像李逵的李鬼,上文我们已经说了乐府诗词,这里说竹枝词和青词。这两个虽然也叫词,但和我们说的宋词是没多大关系的。
1、竹枝词 竹枝词,又叫竹枝调,是一种诗的文体,起源于巴蜀民间,话说它也在唐代乐府中占领过一席之地。这种文体的起源是民歌,通常是下里巴人于茶余饭后、农亩村头或是砍柴打猎等途中的一种消遣方式,但经过代表人物刘禹锡同志的改良后,进入了雅乐的范畴,最出名的是“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语言平俗,节奏欢快,而结句的晴字双关,映衬情字。各位若有兴趣,可以仔细钻研一下,若写得好也是不错的。 这种类型的文体存在了很长时间,直到明清,如湖广填四川、明末流民泛滥等阶段,还在大量传诵,比如凤阳的“丐帮”就流行这个东西,后世有称“莲花落”。(话说朱元璋从事第一职业的时候唱过没这东西我还真没考证过)。 2、青词 青词,这东西是一个比较偏门的词,虽起源于唐朝,但鼎盛于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的特定阶段——嘉靖。这位兄台喜欢修道,梦想着某天能成仙,在位的几十年内不上朝,只听政,私人娱乐主要是两个方面,一个是伙同道士,拿铅汞之类的重金属练仙丹,二就是写青词,还要求下面的大臣跟着写,谁写得好,谁就能得到赏识,能当大官。大名鼎鼎的奸臣严嵩之子严世藩就擅长这个东西,另外把严嵩斗倒了上位的那个徐揭也善于此道。若问写来干啥用,大多是烧给神仙看,因为神仙不知道是通火星语还是木星语的,因此,地球语就不是首当其冲的考虑范围了。这种词,要求极严格的对仗工整,语言风格也需要极尽祥瑞端庄。 找个地球人还能看得懂的青词给大家一阅如下: 洛水玄龟初献瑞,阴数九,阳数九,九九八十一数,数通乎道,道合原始天尊,一诚有感。 岐山丹凤双呈祥,雄鸣六,雌鸣六,六六三十六声,声闻于天,天生嘉靖皇帝,万寿无疆。
三 学词前需要准备的知识 现在简述一些学习填词需要准备的一些基础知识,有些与学习绝律相同,有些不同。
1、明确知道平仄入声。这个知识,估计大家在之前的课程中都有掌握,就不过多的重复了,但需要提醒两点。 第一,入声,在保留入声方言的语言中会很明显地体现出来,比如粤语、闽语、江浙系语言等,但北方语言不容易掌握,主要原因是北方系语言受到胡语(蒙古、后金等)影响严重,特别是建国后普通话的推广,造成了入声的缺失。要掌握入声,三个方式。1、死背韵表。2、用网上的检测器。3、掌握上述的一门南方方言。 第二,有些字,在现音中是仄声,在古音中很可能是平声或平仄两读,这需要注意。比如思、看、忘、场等字,这需要大家注意,填词时有可能会造成出律。
2、学习声律启蒙及骈句,明确知道词性对仗(这可能在之前的课程中也有说过) 最普通的版本,便是那个“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这个版本按韵分编,包罗天文、地理、花木、鸟兽、人物、器物等的虚实应对。从单字对到双字对,三字对、五字对、七字对到十一字对,声韵协调,琅琅上口,从中得到语音、词汇、修辞的训练。从单字到多字的层层属对,读起来,如唱歌般。骈句类的,有“天转北,日升东。东风淡淡,晓日蒙蒙。野桥霜正滑,江路雪初融。……”这个版本也比较不错。这些去网上都能搜得到。以上不一定需要全背下来,但必须熟练阅读,找到感觉。(估计现代人也没几个人能全背下来)。
3、找一本词谱,这里强烈推荐钦定词谱,该词谱是康熙年间一帮包括文渊阁大学士在内的鸿儒编出来的,级别最低的也是县太爷,相对比较靠谱一些。至于词谱和相关问题,下文再详细讲。
4、掌握古文语法知识。 第一、最基本的,词组形式,比如偏正词组、联合词组、动宾词组……,这个中学语文都有教过,只要上学时没去放羊,都应该会。 第二、把主谓宾定状补搞清楚(这个也是中学语文教过的,你要说你不懂,我就没法了,那是中学语文老师的事情) 第三、古文的特殊文法。比如倒装类的,宾语前置(莫我肯顾《硕鼠》、惟命是从、吾谁与归《岳阳楼记》),定语后置(人马烧溺死者甚众《赤壁之战》),状语后置(私见张良,俱告以事《鸿门宴》),另外还有使动、意动用法,名作动用,名作状用等等。 这些知识,在诗词创作中,尤为重要,是保证不出现病句、灵活运用字词顺序应变格律等方面的基础保障。因为这里不是语法课程,一下子也无法讲完,故只是简单提一下。
5、阅读一些知名词人的作品,个人认为,宋词三百首能读一下是最好,不需要背诵,也不需要强行去理解,但一定要找到语感,看前人是怎么写的,给自己的创作找感觉。
好了,完成了这四点,就可以动笔了。
来源: 明镜非台词讲义(一)起源与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