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0-1-15 15:21:11
|
显示全部楼层
先生《双调•雁儿落兼得胜令》很有讲究,调遣十座大小山、七座塔,描绘了一道雄奇秀幽的美景,却给咱出了一道难题!元小令,格律未见词谱。
在此我不揣谫陋,斗胆以元代张养浩《双调•雁儿落兼得胜令》(一o|分别代表平中仄)
(一o|分别代表平中仄):
云来山更佳,云去山如画, 山因云晦明,云共山高下。
一一 o | 一, o |一一 | , 一一o | 一, o| 一一 |。
倚仗立云沙,回首见山家,野鹿眠山草,山猿戏野花。
o | |一 一, o | |一一, | |一一 |, 一一 | |一。
云霞,我爱山无价。
一一, | |一一|。
看时,行踏,云山也爱咱。
| 一, 一 |,一一 | | |。
字数有定--共四句56字,可分为上阕(前两句)和下阕(后两句);
上阕:第一、二句每句20字,按5-5-5-5格式分4节,每节5字,共40字;
下阕:第三句2-5格式共7字;第四句2-2-5格式,共9字;
在上阕特定位置(如第一句每节第一、第三字)特定字(如云、山)隔字成双,如双燕穿云,一前一后交替反复出现,如胶似漆,如影随形,句意则互相顶衬;用韵方面,第一句基本是用仄韵;
在第二句4节中,则每节仅出现双字之一,犹如鸳鸯,时而潜水,时而浮出水面,如玩捉迷藏;基本是用平韵;
上阕两句基本上如诗经里的比兴手法,主要是为了起兴、为抒情作铺垫;
第三句分2-5格式2节,两特定字“双燕”各居其一,是上阕到下阕的转折,从写景到情景交融。前节用平韵,后节用仄韵;
第四句分2-2-5格式3节,前2-2如交响乐结束前的急促的鼓点,后面的5则出现“双燕”相依偎,如交响乐最后的激昂铿锵的锣鼓奋力一击,一锤定音!又如花好月圆,比翼起飞!
全词四句基本上可以归纳为“起-承-转-合”。
当否,与诗友商榷,并盼待方家指正!
点评
阮国春(冰融)
有待方家商榷切磋斧正! 发表于 2019-11-7 23:3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