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李白之六 远行---大鹏之志 远游出蜀向东行,一路金星照海明。 慢下荆门鲈脍品,登极尧舜葬陵迎。 洞庭湖畔斟美酒,江夏街头唱大风。 道士多知随梦去,长空涌起赋鹏声。
出三峡以后,李白首先以一年多时间漫游了祖国的东部地区。出蜀后不久写的《秋下荆门》:霜落荆门江树空,布帆无恙挂秋风。 此行不为鲈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诗说“霜落荆门(山名,在今湖北宜都)江树空,布帆无恙挂秋风。此行不为鲈鱼脍,自爱名山入剡(shan扇)中(今浙江嵊县)。”怀着这种对祖国山河无限爱好的感情,他首先来到了当时的南方重镇江陵。接着就南游洞庭湖,溯湘江,登上相传是虞舜葬地的苍梧山(在今湖南宁远)。然后他又来到长江与汉水汇合处的江夏(今湖北汉口),又顺长江东下,上庐山,下金陵(今江苏南京)直到东南沿海的吴郡和会稽郡(今江苏苏州和浙江绍兴一带)。这是李白生平第一次在这一带漫游的大致游踪。在漫游中,李白广泛地进行社会活动,去同各式各样的人物交游,给自己建立社会声誉,为实现他的政治抱负创造条件。在这一年多时间里,他进行社会活动的主要内容是求仙访道和结交豪雄。求仙访道,本来是和游览山水不可分的,李白有诗说:“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就说“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明了这点。而在唐代,寻仙请道也并不仅仅是一种宗教迷信活动,在很大程度上这种活动还含有政治的动机。因为如前所述,当时的许多著名道士都和统治集团中的上层人物有着密切的联系,同他们交往,可以更容易地在上层社会中树立声誉。李白的求仙访道活动也有着同样的动机。在这段时间里,他的很重要的活动之一是在江陵与当时的著名道士司马承祯的会晤。司马承祯曾多次受到武后、睿宗和玄宗的接见,在道教界中享有很高的声誉,李白和他会晤时他已经年逾八旬,几年以后(开元二十三年)他就死了。青年李白的轩昂器宇,赢得了这位老道士的极口赞誉,说李白“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这使李白十分兴奋。为此,他写了一篇《大鹏遇希有鸟赋》(后改名《大鹏赋》),用寓言的形式来记叙这次难得的会晤。这篇赋写成以后,很快就在社会上流传开去,据李白友人魏颢《李翰林集序》说,到了天宝初年,它已是“家藏一本”。李白自己也说:“此赋已传于世,往往人间见之。”他对这篇赋也很重视,认为是“可示之子弟”的著作。元祝尧《古赋辩体》说:“太白盖以鹏自比,而以希有鸟比司马子微(即司马承祯)。”又说:“此显出《庄子》寓言,……太白又以豪气雄文发之,事与辞称,俊迈飘逸,去骚颇近。”指出了李白写这篇赋的寓意和创作上受《庄子逍遥游》和《离骚》影响而又更显得俊迈飘逸,这固然是不错的。但祝尧只是从赋的艺术形式角度来评析今天,我们更应注意《大鹏赋》的思想内容。李白特别喜爱大鹏,因为只有大鹏能够体现他自己不同凡庸的性格、气概和抱负。他在不同时期的作品中曾经一再以大鹏来比喻自己,《大鹏赋》是最早的一篇。在这篇赋里,他以《庄子·逍遥游》为蓝本,通过艺术的再创造,极尽铺张地描写了“激三千以崛起,向九万而迅征”的大鹏形象,形象地抒写了他那豪迈的气概和远大的抱负。而他对那些“夸金衣与菊裳”、“耀彩质而金章”的黄鹄、金凤之类的仙禽神鸟投以鄙视,又嘲笑那衔木填海的精卫和司晨报晓的天鸡“何拘挛(拘束)而守常”,则又是我们所熟悉的诗人那种蔑弃富贵利禄,追求放荡纵适,不愿受封建秩序所束缚的思想性格的形象化的表现。这些都是构成李白思想性格的最突出最重要的一些方面。这篇赋的出现,表明李白的思想性格在这个时候已经基本形成;而它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是受了道教和道家思想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