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谭文学院副首版
精华605
注册时间2014-4-15
威望7763
金钱19483
贡献6818
副首版
菜根谭文学院副首版
  
威望- 7763 点
贡献- 6818 次
金钱- 19483 枚
|

楼主 |
发表于 2020-1-1 15:13:33
|
显示全部楼层
十八首注释如下:
窑湾古街:窑湾古街位于湘潭河西老城区,紧邻湘江。窑湾古街在秦代为壶山港,历经了近两千余年的沧桑巨变。窑湾老街和两边的老式建筑保持了近代小镇的风貌,多次作为近代题材电影的取景地。窑湾北端河桥麻石栏杆上的动物雕刻极为精美,附近的高地石嘴垴还有晋代名将陶侃的衣冠冢。窑湾南端的湘江中有河洲名杨梅洲,洲上植被茂盛,风景优美,一直为湘潭市民踏青野炊的好去处。
沿江码头:湘潭河西沿江从壶山石嘴垴向北到文昌阁,一共有十八个货运码头,俗称十八总。明清时期,湘潭商业盛极一时,号称“小南京”与“金湘潭”。五口通商前,湘潭曾为内地货物输往广州出口的中转地,也是自广州进口货物国内的集散地,省内贸易也极为繁盛,压倒省城长沙。五口通商以及长沙辟为对外商埠,尤其粤汉铁路通车绕过湘潭老城经过湘潭县渌口(后改名株洲)后,湘潭商业逐渐衰落,商业中心的地位被长沙取代,交通中心的地位被株洲取代。
秋瑾故居:秋瑾故居位于湘潭河西十八总附近由义巷内的“义源当铺”。1894年,秋瑾之父任湘乡县督销部办,她亦随父来到湘乡,并于1896年与当地富绅之子王廷钧结婚。湘潭由义巷的“义源当铺”就是王家开设的。秋瑾在湘潭居住期间,一边哺育儿女,一边习剑练武,同时还写过许多反映自己对封建包办婚姻不满,忧时愤世的诗篇。1904年,秋瑾终于冲破了封建家庭的束缚,毅然东渡日本,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
大唐兴寺:大唐兴寺原址位于湘潭河西壶山(陶公山)下。始建于东晋时期,原名石头寺,历代高僧辈出。唐朝高宗在位时,名臣褚遂良因劝阻高宗废王皇后而立武则天,还笏辞官几乎被杀,于永徽六年(655年)被贬为潭州都督。褚遂良到此登临,面对湘潭秀丽的景色,写下了《湘潭偶题》:“远山崷崪翠凝烟,烂漫桐花二月天。踏遍九衢灯火夜,归来月挂海棠前。”褚遂良游览石头寺,看到寺宇宏伟,触景生情,遥望长安,为大唐王朝中衰悲愤不已。于是援笔题写了遒劲有力、丰腴大气的“大唐兴寺”四字,寓意匡扶大唐之意,石头寺自此改称大唐兴寺。
望衡石亭:望衡亭为麻石砌成,呈方形岗楼状,位于湘潭老城区湘江北岸陶公山下。相传晋代名将陶侃曾在此屯兵,在江边岩石峻立处建有“望岳”与“钓鱼”二亭。元代御史燮理浦化曾题《望岳亭》诗:“十载重来一凭栏,光阴不改旧江山。亭高下瞰龙藏室,天远遥观虎拜斑。耕钓每怀生处乐,驰驱未许老来闲。雄风入座披襟好,静看渔舟上锦湾。”该亭几经兴废。后来此处又出现过黄叶亭、观湘楼、陶公亭等,今皆不存。1932年,国民革命军将领王捷俊筹资在陶公亭原址兴建新亭。建成后,登高远眺,心驰神往,湘江清澈,依依北去,南岳衡山,隐约可见。因仰陶公“望岳”之义,故名“望衡亭”。
湘潭老城:湘潭历史悠久,南朝梁天监年间(502~519),湘东郡内分阴山立湘潭县,治所在今石湾一带。唐朝天宝八年(749年),湘潭县治移至洛口(今易俗河),此后的三百多年间,湘潭县治均设在易俗河。南宋以来,县治始迁至今湘潭市城正街即老城区。老城区原有城墙围绕,出小东门即为轮渡码头,对岸便是五里堆,少年毛泽东曾由此渡江经长潭军路步行至长沙求学。城内的柳丝巷有刘道一烈士祠,刘氏家族曾经长居于此。
雨湖公园:雨湖公园位于湘潭河西市中心,湘江一大桥西侧,是湘潭市民休闲的绝佳去处。公园建于1954年,现占地12公顷,湖中有风格迥异的两座桥梁七星桥与八仙桥,还有儿童乐园、水榭、风车、花圃和温室等建筑。近年来还修复了原有的发源殿、岸花亭、夕照亭和双璧坊等原有著名景点。雨湖之名由来已久,据《潭城史迹》记载:“相传约六百年前,明吉王三世偕徐妃春游于此,途中遇雨,见雨滴荷钱,千万珠跳,感景而命名。另说曰该处因地势低洼,积雨成湖,故名雨湖。”
湘江大桥:湘潭大桥,为湘江干流上第一座公路桥,桥头堡上有毛 亲笔书写的“湘潭大桥”四个鎏金大字,自建成以来一直是湘潭市的标志性建筑。1959年11月2日,经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湘潭湘江公路大桥正式开工兴建。大桥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九墩八孔空腹拱形桥,桥长605.2米,加上东西引桥,总长1515米,桥面宽21米,可并行五辆载重汽车和通行重型坦克。由于国家和湖南省、湘潭地、市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建桥工人夜以继日的紧张施工,全市工人、干部、市民、学生和驻潭部队指战员积极参加义务劳动,不到两年就完成了建桥任务。1961年10月1日,大桥建成通车,时任省委书记兼湘潭地委第一书记即后来的华 为大桥通车剪彩。
高峰宝塔:高峰塔始建于明万历四十二年(公元1615年),文革期间被毁,1994年重修。现宝塔由青砖砌成,七层八角,高十三米。底层为红砂石和麻石垒砌,有大门可出入,门额有石刻“屹镇重离”四字。塔内甬道曲折,盘旋而上可直达顶层。每层中有佛阁,外有走廊,均有三门相通。高峰塔位于湘潭湘江一大桥和三大桥中间,建在湘江东岸的高地上,此地即得名宝塔岭。宝塔岭周围原为郊区农场,绿树茂密,风景优美,是湘潭市民假日休闲的好去处。
易俗河镇:易俗河镇古称洛口,位于湘潭县湘江南岸,涟水和涓水入湘口之东,湘江此侧水深,有利于船只停泊。易俗河历来为江南重镇,公元749年被辟为湘潭县治。五代时马楚政权在此设场官,监督贸易。明、清时代,成为全国四大米市之一。从北宋开始,湘潭县治改设在现湘潭市老城区。解放后,老县城析出成立湘潭市,湘潭县从此有县无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湘潭县人民政府规划在易俗河重建新县城。1995年9月28日,湘潭县治正式移址,结束了四十五年有县无城的历史,实现了湘潭县人民群众多年来梦寐以求的愿望。
昭山风景:昭山位于湘潭东北四十里处的湘江东岸,此处向北不远即是长沙暮云市。相传周昭王曾南征至此而不回,故得名昭山。山上有昭山禅寺,始建于唐代,历代香火鼎盛。山下江畔有巨石簇拥,气势巍峨。附近有水潭,深不可测,名曰昭潭。昭山每逢雨后新晴,或是旭日破晓,万丈霞光撒在山间,雨气氤氲,色彩缤纷,美丽壮观。北宋大书画家米芾将这一景观绘成《山市晴岚图》,列为潇湘八景之一。并赋诗一首,“乱峰空翠晴还湿,山市岚昏近觉遥。正值微寒堪索醉,酒旗从此不须招。”昭山从此声名大震,游人不绝,成为湖南旅游胜地。
工业中心:湘潭自古历来农业、手工业与商贸发达,自上个世纪“一五”计划开始,湘潭成为了湖南省内首屈一指的工业中心,计划经济时代以“八大厂矿”而闻名天下。湘江两岸的江麓机械厂、江滨兵工厂、湘潭纺织印染厂、湘潭电工厂、湘潭钢铁厂、湘潭电缆厂、湘潭化纤厂、湘潭针织厂、湘潭丝绸厂、省纺织机械厂、滴水埠化工厂、马家河水泥厂以及隶属湘潭管辖的江南机器厂、湘潭锰矿、谭家山煤矿、湖南铁合金厂和湘乡水泥厂等均为省内重点企业。湘纺是全国一流,省内最大的纺织企业。湘钢每逢铁水出炉,河东地区红云冲霄,景色极为壮观。
湘莲之乡:湘潭气候湿润,四季分明,阳光充足,雨量丰富,有利于莲藕生长。湘潭自古以来乡间多有莲田和莲塘,每逢夏日,荷花开放,清香淡淡;莲叶碧绿,一望无穷,景色极为美丽。湘潭河东建设路口有巨大的现代艺术风格的含苞莲花雕塑,四周有四个采莲少女石像。此组雕像即为湘潭形象名片。湘潭所产的莲子因其具有高蛋白、低脂肪、口感甜糯等特色,被称为“中国第一莲子”,市场上专称为“湘莲”,历来作为贡品供皇家享用,后成为名牌产品畅销省内外。“寸三莲”是湘潭县历代相传的湘莲优质品种,以其三粒莲子相连长度为一寸而得名。其子实呈圆状、大小均匀,肉色乳白,肉质细腻,煮熟后落口消融,清香四溢。
白石画馆:一代画师齐白石生于湘潭县白石铺杏子坞星斗塘,早年曾为木工,后以卖画为生,五十七岁后定居北京。齐白石擅画花鸟、虫鱼、山水、人物,笔墨雄浑滋润,色彩浓艳明快,造型简练生动,意境淳厚朴实,所作鱼虾虫蟹,天趣横生。齐白石从无入仕愿望,懒于应酬,不管闲事,与世无争,始终以一颗纯真的心,沉浸在艺术的体验之中。当其返朴归真的时候,往年乡村生活的信息便源源不绝地奔赴腕底与刀锋,创造出表达齐白石特有情怀的艺术语言和艺术形式。齐白石艺术中的乡心、童心和农民之心的真诚流露,是其真心和本质的艺术表现,是其“衰年变法”的深刻底蕴。今湘潭河西地区白马湖被辟为白石公园,建有齐白石纪念馆。
湘绮故楼:王闿运,字壬秋,又字壬父,号湘绮,世称湘绮先生,湖南湘潭人,近代国学大师。咸丰二年(1852)举人,曾任肃顺家庭教师,后入曾国藩幕府。1880年入川,主持成都尊经书院。后主讲于长沙思贤讲舍、衡州船山书院、南昌高等学堂,授翰林院检讨,加侍读衔。辛亥革命后任国史馆馆长。王闿运好治经学,著作丰富,有《湘绮楼诗集》四册,《湘绮楼文集》四册,《湘绮楼笺启》四册,《八代诗选》十册,《唐七言诗选》六册,《楚辞注》一册,以及《尚书义》、《尚书大传》、《诗经补笺》、《礼记笺》、《春秋公羊传笺》、《谷梁传笺》、《周易说》、《周官笺》、《论语注》、《尔雅集解》及墨子、庄子、鹖冠子义解等。其经学著作和诗文,后人合刊为《湘绮楼全书》。王闿运其为人狂狷谐谑,轶闻甚多,门生数千,影响极广,较著名的弟子有杨度、夏寿田、廖平、杨锐、刘光第、齐白石、张晃、杨庄等。王闿运晚年在湘潭县云湖桥山塘湾湘绮楼归老后,曾刻有一枚闲章——“家在云湖桥畔”。
碧泉书院:碧泉书院,位于湘潭县锦石乡,因碧泉潭而得名,附近有隐山。宋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大儒周敦颐的再传弟子胡安国举家南游至此,始开舍结庐,创办书院。初称书堂、讲舍、精舍不一,绍兴间,其子胡宏正式定名为碧泉书院,并建有本亭以纪念其父。胡氏父子在此著《春秋传》、《知言》等。胡宏又作《碧泉书院上梁文》,力辟“干禄仕以盈庭,鬻词章而塞路”的学风,认为“穷理既资于讲习,辅仁式藉于友朋”,期望“远邦朋至,近地风从”,共同“寻绎五典之精微,决绝三乘之流遁”,以振伊洛之业于无穷,以回洙泗之风于万古。张栻、彪居正、吴翌等闻风就学其中,史称“衡岳湖湘之学,皆起于此”。胡宏卒后,张、彪传其学于岳麓书院,湖湘学派从此发扬光大,天下知名。
韶山圣地:韶山冲,位于湘潭县西北,毗邻湘乡县。此地群山起伏,树木葱笼,风景秀美,民风淳朴。山冲即山间平地,有利于耕作。“韶”乃虞舜时乐名。《书·益稷》曰:“箫韶九成,引凤来仪。”相传舜南巡时,奏韶乐于此,因此得名韶山。韶山是中国各族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的故乡,也是他青少年时期生活、学习、劳动和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是全国著名革命纪念地、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英雄豪杰:湘潭因盛产湘莲而别称“莲城”。湘潭从南朝开始建县,距今约一千五百多年,是湖湘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中国红色文化的摇篮,有“小南京”和“金湘潭”的美誉,诗云“湘中灵秀千秋水,天下英雄一郡多”。湘潭自古风水绝佳,土地富庶,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湖湘学派从此发源,近现代史上更是人才辈出,独领风骚。以曾国藩、王闿运、杨度、刘道一、刘揆一为代表的清末名人;以毛泽东、彭德怀、陈赓、谭政为代表的革命家;以齐白石、黎锦晖、黎锦熙、张天翼为代表的文化人都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享有巨大的声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