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云归天涯 于 2015-1-22 17:54 编辑
六、双扇门儿 冬月里闲,几家子的媳妇姑娘们就会凑在一家的热炕上说说笑笑,手里的活儿却是一点都不能耽搁的。纳鞋的、裁衣服的、绣枕头顶儿的、掐麦辫子的……看着对方手里的活儿,一把拿过来抚摸着欣赏一番,你夸夸我,我夸夸你,夸着夸着,就夸起了东家的孩子,说他们肯定能中个秀才: “双山门儿大样开,里面坐着李秀才,养下的儿子会写字,养下的女儿会绣花。大姐绣了朵牡丹花,二姐绣了朵水莲花,三姐不会绣花,打起车儿纺棉花。纺的长线织绫绫,纺的短线织手帕。大大夸,妈妈夸,夸来一匹骡子一匹马,大大骑上看田禾,妈妈骑上转娘家。” 父亲是秀才,做儿女的理应不甘人后。这是一种古老的教育方式,教育孩子从小懂得学习,男孩子读书,女孩子学做针线,无论如何,要掌握一门技术。这是一种多么有现实意义的言传身教啊!这种激励式的启蒙教育,作为经典的教育方式早已被人类载入教育的史册了。 七、日头爷 清晨,一群孩子挤在阳面的土旮旯里,面朝着东方,哆哆嗦嗦地给即将升起的太阳异口同声地许着口愿:“日头爷,晒暖暖,我给你杀羊搅搅团。娃哭了,我哄去;羊跑了,我撵去;背篼儿滚了我捡去。” 寒冷驱使着他们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向大自然虔诚地祈求着,你让我干什么都可以,只要你给我一缕阳光、一丝温暖。但他们真的会给日头爷杀羊吗?骗鬼去吧!日头爷才不管你杀不杀羊呢。 八、打毛弹 孩子们总有玩不完的游戏,坐轿子、捉迷藏、开交交、抓五子、跳方、踢毽子……等等等等。游戏是有益的,可是穷人家孩子的穿衣服穿鞋却是一件犯困难的事。有一种游戏叫做“打毛弹”的,哪家的孩子都喜欢玩,可是多数却强忍着不敢玩,原因是怕玩起来没玩没了,打破了袖子不敢回家。只好看着胆大一些的一个劲儿地打,看着看着心里头不暖和了: “打毛弹,费袖子,他妈养了个二流子,会爬了,会走了,他妈肚子里又有了。” 意思是说,我妈养的我是好孩子,知道一件衣服来之不易,我就不打,你妈生了个你就这样,再生一个还是个二流子。 果真,毛弹不打了,却追着刚才唱儿歌的孩子打起了,一直追到人家的大门口,才相视一笑,各自回了家去。 结 语 小时候天天唱歌谣,却不知所云,现在虽然能说个大概,但能忆起的只能有以上几首了。在家乡,已经有好多年不曾听到这样的歌谣了,想着这些文明的碎片即将被掩埋在厚实的黄土之下,不禁产生了一个想法,应该走访走访一些家乡的艺人和老者,让他们在即将远去之前,给这些个古老的村庄留下些什么,是的,是时候了! 二零一三年六月二十二日于通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