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611|回复: 18

《大雅.皇矣》——王季、文王两代与商帝的 合作史、岐...

[复制链接]

214

主题

1371

帖子

7580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19
贡献
1762
金钱
2794
发表于 2019-12-18 09:16: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大雅.皇矣》——王季、文王两代与商帝的
合作史、岐周的发家史
    一、诗文解读
    《皇矣》记录王季与文王两代与殷商的合作史、关系史。岐周就是在与殷商的同盟下,逐渐发展壮大的。因此,《皇矣》也是姬周的发家史。

二、商、周帝王世系对照
1、商、周帝王世系对照
商:……武乙(在位35年)→文丁(13年)→帝乙(9)→帝辛
周:……亶父→王季→文王(生于武乙元年)→武王……

2、商、周合作史和矛盾
《竹书纪年.武乙》记载:
1)三年,命周公亶父,赐以岐邑(谢祥荣先生按:武乙给姬周以立命之地);
2)二十四年,周师伐程,战于毕,克之;
3)三十年,周师伐义渠,乃获其君以归;
4)三十四年,周公季历来朝,王赐地三十里,玉十瑴(珏),马十匹(谢祥荣先生按:此赐按三公之礼);
5)三十五年,周公季历伐西落鬼戎;《后汉书·西羌传》注引《纪年》:“武乙三十五年,周王季历伐西落鬼戎,俘其二十翟王”;
王畋于河、渭,暴雷震死,文丁即位。
文王生于武乙元年,武乙被雷震震死这一年,文王三十五岁。
由上记载,姬周与殷商,在整个武乙时代,都保持了很好的合作、同盟关系。
《竹书纪年·文丁》:
6)二年,周公季历伐燕京之戎,败绩;
7)四年,周公季历伐余无之戎,克之,命为牧师;
8)七年,周公季历伐始呼之戎,克之;
9)十一年,周公季历伐翳徒之戎,获其三大夫,来献捷。王嘉季历之功,锡之圭瓒、秬鬯,九命为伯,既而执诸塞库。季历困而死,《纪》曰“王杀季历”。
《古本竹书纪年.大丁》:
10)[文丁]二年,周人伐商[败绩]。按:就是这一年,殷帝帝乙扶持周文王为新西伯。见本书《〈大明〉——文王、武王履历书》。
因《皇矣》是史诗,这段历史对解读《皇矣》至关重要,故录之。

三、原文与总译文
【原文】
皇矣上帝,临下有赫。监观四方,求民之莫。维此二国,其政不获。维彼四国,爰究爰度。上帝耆之,憎其式廓。乃眷西顾,此维与宅。
作之屏之,其菑其翳。修之平之,其灌其栵。启之辟之,其柽其椐。攘之剔之,其檿其柘。帝迁明德,串夷载路。天立厥配,受命既固。
帝省其山,柞棫斯拔,松柏斯兑。帝作邦作对,自大伯王季。维此王季,因心则友。则友其兄,则笃其庆,载锡之光。受禄无丧,奄有四方。
维此王季,帝度其心。貊其德音,其德克明。克明克类,克长克君。王此大邦,克顺克比。比于文王,其德靡悔。既受帝祉,施于孙子。
帝谓文王:无然畔援,无然歆羡,诞先登于岸。密人不恭,敢距大邦,侵阮徂共。王赫斯怒,爰整其旅,以按徂旅。以笃于周祜,以对于天下。
依其在京,侵自阮疆。陟我高冈,无矢我陵。我陵我阿,无饮我泉,我泉我池。度其鲜原,居岐之阳,在渭之将。万邦之方,下民之王。
帝谓文王: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不长夏以革。不识不知,顺帝之则。帝谓文王:訽尔仇方,同尔弟兄。以尔钩援,与尔临冲,以伐崇墉。
临冲闲闲,崇墉言言。执讯连连,攸馘安安。是类是禡,是致是附,四方以无侮。临冲茀茀,崇墉仡仡。是伐是肆,是绝是忽。四方以无拂。

【译文】
赫然殷帝,威震周边。审视诸国,求民之安。唯此密、京(liáng,梁),不遵天监。谋划揆度,何以安边?来西求友,瞧中亶父,划地立国,予周岐山。
建设岐周,为殷屏障。开荒种地,经营西疆。修整田土,灌溉种桑。毛栗柽柳,视其宜长。岐周渐强,夷狄败亡。盟好牢固,国运安康。
帝来岐山,巡视周疆。柞棫挺拔,松柏成行。帝封西伯,建国建邦。为殷盟友,太伯、王季。维此王季,心仪殷帝,至于朋友,再尊兄长;一心从王,为殷屏障。维此殷帝,大赐宠光:九命为伯,圭瓒、秬鬯。子孙万世,拥有西疆。
王季其人,帝知其心。克己从帝,尊崇大殷。主宰岐下,顺从殷君。政传文王,不改初心。帝乙敕封,西土为君。不有止境,传与子孙。
[文王主岐,帝乙支援。]帝谓文王,不可叛援;莫率武装,越过黄河岸。密人不恭,不尊天宪。侵阮伐共,作恶多端。帝乙愤怒,聚兵振旅,予以清算。为国申威,以大周邦,尔等(岐周)其战。
文王振旅,依靠阮梁,侵伐密疆。威权登极,祭祀高冈。违我威权,后果难当。此山此水,此河此泉,概为周邦。回师平原,居住岐阳,在渭之旁。大国之主,万民之王。
纣对文王说,我治国以明德,不发怒以声色,不常用鞭革。你须牢记,不可轻举妄为,一切顺应天帝之则。纣对文王说:和好兄弟国,消灭你的仇国。文王遵旨,整治云梯,高竖临车,长驱冲车,以伐崇国。
楼车冲车,逶迤安闲。崇国城墙,巍峨蜿蜒。冲破城围,俘虏连连,聝首骈骈。驻军祭地,胜后祭天。授予土地,为周之偏。归附于周,四方欢颜。
楼车冲车,逶迤安闲。崇国城墙,巍峨蜿蜒。冲破城围,捉拿敌顽。是杀是伐,维我所专。杀尽灭绝,殆不敢反。

四、分章解读、注释与译文
第一章
【原文】
皇矣上帝,临下有赫。监观四方,求民之莫。维此二国,其政不获。维彼四国,爰究爰度。上帝耆之,憎其式廓。乃眷西顾,此维与宅
【解读】
首章说,殷帝虽有无上威权,但仍有密、京(梁)不尊王教,周边各国也不安静。殷帝(上帝)揆度安定天下之策,到西部寻求盟友。找到了周族,于是将岐下之地划给周族安身立命。给岐周以地,《竹书纪年》有记录:“[武乙]三年,命周公亶父,赐以岐邑”。
【注释】
①上帝,殷帝武乙。不是耶稣阿门那个上帝,也不是中国土产神玉皇大帝,也不是道德正义之虚拟神。皇矣,伟大、赫然,无上威权之意。“皇矣上帝”,伟大赫然的武乙帝。
②临,居高临下的品视。亶父、王季时代,岐周是一个小国,相对于殷商的“茫茫国土,奄有四方”,岐周乃弹丸之地,殷帝确实是居高临下、具有无上威权的大人,怎不赫然?
③莫,毛传:“定也”。
④二国,据本诗第六章、第七章,当为“密”和“京(梁)”二国。“维此二国,其政不获”,谓“密”、“京(梁)”两国不服从殷帝之谓。
⑤四国,毛传:“四方”也。
⑥“爰究爰度”,谋划、揆度。安定四方之策。
⑦廓,毛传:“大也”。耆,毛传:“厌恶、憎恨”。上帝,殷帝武乙。“上帝耆之,憎其式廓”,殷帝帝乙憎恨四方渐次壮大、不尊殷帝之谓。
⑧“乃眷西顾”,武乙帝乃在西部寻求盟友之谓。
⑨“此维与宅”,于是给予姬周以地盘。《竹书纪年.武乙》“三年,命周公亶父,赐以岐邑”。本章讲述殷商将岐下划给周族之原因。
【译文】
赫然殷帝,威震周边。审视诸国,求民之安。唯此密、京(liáng,梁),不遵天宪。谋划揆度,何以安边?来西求友,瞧中亶父,划地立国,予周岐山。

第二章
【原文】
作之屏之,其菑其翳。修之平之,其灌其栵。启之辟之,其柽其椐。攘之剔之,其檿其柘。帝迁明德,串夷载路。天立厥配,受命既固
【解读】
殷帝武乙将周族作为殷商的西部屏障,岐周在“殷商屏障”、殷商盟国的旗号下,垦荒种地,建设家园。在王季的经营下,岐周渐次强大,夷狄渐次削弱。
【注释】
①“作之屏之”,将岐周建立为殷帝国的屏障之意。
②菑(zī),开荒;又:初耕一年之田。翳(yì),屏障、阻挡。 “其菑其翳”,屯垦以为(殷帝国)屏障。
③灌,灌溉之田。
④栵(liè),毛栗树。“其灌其栵”,平整灌溉土地、种植毛栗。
⑤辟,开辟。
⑥柽(chēng),木名。河柳,即柽柳。枝条可编筐,枝叶可入药。郭璞注:“今河旁赤茎小杨”。椐(jū),木名。灵寿木。树小,多肿节,古时用以作手杖。“启之辟之,其柽其椐”,开辟田地,种植各种树木。
⑦攘(ràng),《说文》说:“攘,推让”。邵瑛《群经正字》:“此即推让之本字”。剔,剔除。“攘之剔之”,剔除杂草、杂木等无用树木。
⑧檿(yǎn)。《说文》曰:“山桑也”。柘(zhè),木名。桑科落叶乔木或小灌木。叶可喂蚕,皮可造纸,根皮能入药。木材密致坚韧,可制弓。木汁能染赤黄。果可吃,并可酿酒。
⑨串,通窜,逃窜。路;败亡;羸弱。《诗.大雅.皇矣》:“帝迁明德,串夷载路”,陆德明《释文》:“路,瘠也”。阮元校刊记:“路、露古同字……凡物之瘠者多露见”。
⑩天,天邑商之简称。配,偶也。受命,谓周族接受殷帝的册命。“天立厥配,受命既固”,殷帝将岐周作为殷商的同盟国对待,岐周的国际地位得到巩固之谓。
【译文】
建设岐周,为殷屏障。开荒种地,经营西疆。修整田土,灌溉种桑。毛栗柽柳,视其宜长。岐周渐强,夷狄败亡。盟好牢固,国运安康。

第三章
【原文】
帝省其山,柞棫斯拔,松柏斯兑。帝作邦作对,自大伯王季。维此王季,因心则友。则友其兄,则笃其庆,载锡之光。受禄无丧,奄有四方
【解读】
王季对殷帝忠诚有加,称兄道弟,至死不渝。文丁帝来岐山视察,赐予王季“锡之圭瓒、秬鬯,九命为伯”的荣光,命岐周建国建邦,并拥有岐山周边所有土地,子子孙孙,直至永远。
【注释】
①帝,殷帝文丁。山,岐周政权的代名词,地点是岐山。“帝省其山”,文丁视察岐周。
②柞(zuò),木名。木汁坚硬,可作斧、凿之柄。叶为柞蚕之食料。棫(yù),木名。即蕤(ruí)核,通称“白桵(ruí)”。拔,挺拔。“柞棫斯拔”,树木茂盛挺拔。
③兑,直;通达。《诗.大雅.緜》:“柞棫拔也,行道兑也”,毛传:“兑,成蹊也”。“松柏斯兑”,松柏挺拔成蹊的样子,以显岐周兴旺之像。
④对,相当,相配。《诗.大雅.皇矣》:“帝作邦作对”。毛传:“对,配也”。“帝作邦作对”,殷帝文丁视察岐周后,让岐周立国,作为殷帝国的盟友(配)之意。
⑤大伯,太伯,王季之兄;王季,“季”是名,以排行取名,犹如今日称姬四。“王”是谥号。是武王克商称王后给祖父的谥号。当时是伯,或许就是西伯。由诗文,太伯曾经是岐周之主宰。按《史记》记载,太伯让出位置与王季,自己出奔荆蛮。这段历史,已被时间的流水冲洗殆尽,无从查考了。“自大伯王季”,从太伯与王季时代开始,就成为殷之盟国。
⑥庆,善。《书.吕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孔传:“天子有善,则兆民赖之”。“因心则友。则友其兄,则笃其庆”是说,王季将殷帝武乙和文丁当成朋友、兄长一样,坚持对殷帝的善意,至死不渝。
⑦载,给予。《广雅.释诂三》:“载,予,与也”。锡,赐。“载锡之光”,赐予荣光。或许是指“文丁十一年,周公季历伐翳徒之戎,获其三大夫,来献捷。王嘉季历之功,锡之圭瓒、秬鬯,九命为伯,……”这件事。
⑧禄,位。丧,失去。“受禄无丧”,永保禄位、永远是西伯。这是文丁的诰命、敕封,对岐周的政治承诺。
⑨奄,包括;拥有;占领。高亨《周颂考释上》:“奄,犹尽也,包括一切之词”。“奄有四方”,占领岐山周边所有之地,大约就是现在关中所有土地。
【译文】
帝来岐山,巡视周疆。柞棫挺拔,松柏成行。帝封西伯,建国建邦。为殷盟友,太伯、王季。维此王季,心仪殷帝,至于朋友,再尊兄长;一心从王,为殷屏障。维此殷帝,大赐宠光:九命为伯,圭瓒、秬鬯。子孙万世,拥有西疆。

第四章
维此王季,帝度其心。貊其德音,其德克明。克明克类,克长克君。王此大邦,克顺克比。比于文王,其德靡悔。既受帝祉,施于孙子
【解读】
第三章说,王季对殷帝忠诚有加,被殷帝文丁看中。说他能和好殷商,顺从殷帝,至死不渝。这一政策又得到文王的继承发扬。殷帝帝乙也表示,你们子子孙孙永有其国。
【注释】
①度(duò),忖度,谋虑。“维此王季,帝度其心”,文丁帝赏识王季之意。
②貊(mò),毛传:“静也”。郑玄笺:“德正应和曰貊”。“貊其德音”,以忠诚友好的姿态应和文丁帝。
③克,能。克明,明辨是非。“克明克类”,谓养德从善,克己从流——跟从殷帝。“克长克君”,能尊君上,即尊崇殷帝之谓。
④王,首领、主宰。大邦,岐周之国。“王此大邦”,谓王季主宰岐周。
⑤比,甲骨文、金文象二人相互跟从而行之形。饶炯《部首定》:“象一人在前,一人在后,相听之义自见(现)也”。《左传.昭公二十八年》:“择善而从之曰比”。“克顺克比”,谓王季能顺从殷帝。“比于文王”,谓文王也像王季一样,忠实于和好殷商、服从殷商的政策。
⑥靡,没有,不。“其德靡悔”,政策从未变化之谓。
⑦祉,《说文》曰:“福也”。“既受帝祉,施于孙子”,已经接受了殷帝赐予的福祉,会延及子子孙孙。
【译文】
王季其人,帝知其心。克己从帝,尊崇大殷。主宰岐下,顺从殷君。政传文王,不改初心。帝乙敕封,西土为君。不有止境,传与子孙。

第五章
【原文】
帝谓文王:无然畔援,无然歆羡,诞先登于岸。密人不恭,敢距大邦,侵阮徂共。王赫斯怒,爰整其旅,以按徂旅。以笃于周祜,以对于天下
【解读】
帝乙扶持文王为岐周之主宰后,告诫文王要安分守己,不要背叛援助之功,不可觊觎王权,不得过河征伐天朝。当时密国侵伐阮国和共国,不尊殷帝。帝乙指示文王去攻打密国,占领其地,以厚周邦……
【注释】
①帝,殷帝帝乙。文王主宰岐周时,文丁帝已死去。文王主宰岐周,是帝乙所一手扶持,事见本书《〈大明〉——文王武王履历书》。援,援助。指帝乙扶助文王主宰岐周这件事。
②畔(pàn),通叛。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乾部》:“畔,假借为叛”。畔,叛变。《史记.鲁周公世家》:“周公恐天下闻武王崩而畔”。
③歆羡,欣羡。“无然歆羡”,无端欣羡,不要觊觎王权之意。
④岸,黄河之岸。登岸,武力攻打殷商。诞为语词,无义。“先登于岸”,首先发起武装攻势。
⑤密,古国名。即密须国。故地在今甘肃省灵台县境。商时姞姓,周改封姬姓。不恭,不尊崇殷商之谓。
⑥大邦,指殷商。距,拒,抗拒。“敢距大邦”,敢于抗拒殷商。
⑦阮,古国名。在今甘肃省泾川县,为周文王所灭。徂,通殂。死亡。《六书故.人九》:“徂,人死因谓之徂。生者来而死者往也”。共,古国名。在今甘肃省泾川县北。郑玄笺认为“徂”为国名,恐不确。侵阮与亡共对举,可见徂为动词,不是国名。
⑧按,抑制,制止。“王赫斯怒,爰整其旅,以按徂旅”,天王愤怒,聚兵振旅,用以抑制蜜国侵伐之旅。王,指帝乙,不是文王。
⑨祜,福,大福。笃,坚实;牢固。“以笃于周祜”,以固岐周之国运。
⑩对,相当,相配。《诗.大雅.皇矣》:“帝作邦作对”。毛传:“对,配也”。“以对于天下”,作为王家的帮手之意。
【译文】
[文王主岐,帝乙支援。]帝谓文王,不可叛援;莫率武装,越过黄河岸。密人不恭,不尊天宪。侵阮伐共,作恶多端。帝乙愤怒,聚兵振旅,予以清算。为国申威,以大周邦,尔等(岐周)其战。

第六章
【原文】
依其在京,侵自阮疆。陟我高冈,无矢我陵。我陵我阿,无饮我泉,我泉我池。度其鲜原,居岐之阳,在渭之将。万邦之方,下民之王。
【解读】
第五章说,帝乙指示文王去攻打密国,以厚岐周之国本,正对了文王的想法。于是攻打密国,占领阮、京(liáng,梁)。祭祀高山,宣告主权,而后回到岐山。正是这次合法(合殷商之法)的军事行动,岐周领有了现在的关中的西部地盘,壮大了国体。
【注释】
①京(liáng),春秋时代有梁国,为京(liáng)之旧地,可见“京”(liáng)即后世的梁国。“依其在京”,依靠梁国的力量。
②自,介词。相当于“从”、“由”。“侵自阮疆”,从阮国土地侵伐密国。
③冈、陵,为古代权力的象征。“陟我高冈”,祭祀山陵的政治活动,以表权力升格。灭亡密国以后,岐周成为关中霸主,就像高山一样,没有人敢于俯视之意。
④矢,乖戾;违背。《逸周书.世俘》:“则咸刘商纣王执矢恶臣百人”。陵,权威象征。“无矢我陵”,不要违背我岐周威权之意。
⑤陵,山岗、山陵;阿,山弯。陵、阿,泛指土地。“我陵我阿,无饮我泉,我泉我池”,宣布对密国土地的拥有文告,不允许你们再在这里生活了。
⑥“度其鲜原,居岐之阳,在渭之将”,回师岐山。
⑦方,国。“万邦之方”,实现对关中大部分土地的占领,而成为大国之意。
【译文】
依靠阮梁,侵伐密疆。威权登极,祭祀高冈。文王布告,违我威权,后果难当。此山此水,此河此泉,概为周邦。回师平原,居住岐阳,在渭之旁。大国之主,万民之王。

第七章
帝谓文王: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不长夏以革。不识不知,顺帝之则。帝谓文王:[訽](询)尔仇方,同尔弟兄。以尔钩援,与尔临冲,以伐崇墉
【解读】
第六章说文王在帝乙的指示下,攻打蜜国。第七章则是说周文王遵照商纣王的指示攻打崇国。如果攻打蜜国,岐周因此扩大了在关中的势力。而攻打崇国,则是完全占领关中之地。《史记.周本纪》记载,伐崇胜利后,文王在原崇国之地建立丰邑,将治所从岐山迁丰邑。
【注释】
①帝,帝辛,即商纣王。《史记.周本纪》记载,文王被商纣王囚禁于羑里后,闳夭之徒贿赂商纣王,“乃赦西伯,赐之弓矢斧钺,使西伯得专征伐”。文王出狱后的第五年“伐崇侯虎。而作丰邑”。本章的“以伐崇墉”,发生于商纣王时代,故知此帝即商纣王。
②夏(jiǎ),通槚。《集韵.马韵》:“槚,通作夏”。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豫部》:“夏,假借为槚”。《礼记.学记》:“夏、楚二物,收其威也”。郑玄注:“夏,槄也;楚,荆也。二者所以扑挞犯礼者”。按:夏、楚即槚、楚,本木名。借指此二木作成的扑责之具,引申为鞭笞。
③革(jí),通亟。急。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颐部》:“革,假借为亟”。《礼记.檀弓》:“夫子之病革矣”。郑玄注:“革,急也”。“不大声以色”与“不长夏以革”对照,革当为急迫义。
④知,智慧。“不识不知”,不自作聪明、不巧立名目。“不识不知,顺帝之则”,不要自作聪明,一切要遵循殷帝的原则之意。
⑤訽(gòu),同诟。怒骂;构仇。鲁迅《且介亭杂文集末编.关于章太炎先生二三事》:“大诟袁世凯的包藏祸心者,并世无第二人”。“訽尔仇方”,仇恨你的仇国之意。按:訽,《毛诗正义》为“询”字,错误。根据“訽尔仇方,同尔弟兄”全文分析,当为“訽”字。
⑥钩(gòu),钩梯,攻城器具之一。毛传:“钩,钩梯也,所以钩引上城者”。
⑦临冲,古代战车名。毛传:“临,临车也。冲,冲车也”。孔颖达疏:“临者,在上临下之名;冲者,从旁冲突之称。故知二车不同”。临车,居高临下的战车,或许就是巢车(高车,楼车)。在楼车上,可以用为观察敌情,亦可用于俯射城内之敌。《左传.成公十六年》:“楚共王登楼车眺望晋军(原文:楚子登巢车以望晋军)……”
⑧崇,古国名,商的同盟国。在今山西省西安市澧水西。墉,城墙。“以尔钩援,与尔临冲,以伐崇墉”,商纣王指示周文王去攻击崇国。
【译文】
纣对文王说,我治国以明德,不发怒以声色,不常用鞭革。你须牢记,不可轻举妄为,一切顺应天帝之则。纣对文王说:和好兄弟国,消灭你的仇国。文王遵旨,整治云梯,高竖临车,长驱冲车,以伐崇国。

第八章
【原文】
临冲闲闲,崇墉言言。执讯连连,攸馘安安。是类是禡,是致是附,四方以无侮。临冲茀茀,崇墉仡仡。是伐是肆,是绝是忽〔11〕。四方以无拂〔12〕
【解读】
讨伐崇侯虎的战况描绘,以及胜战后对崇人的政策:顽敌杀绝,还土与崇人予以安抚。这一战,是遵照商纣王的旨意行事,却肥了岐周。
【注释】
①临,临车;冲,冲锋之车。闲,通閒。安静貌,从容不迫貌。
②言言(yín),庄严静穆貌。
③讯,西周时对俘虏的称谓。《诗.小雅.出车》:“执讯获丑,薄言还归”。朱熹注:“讯,其魁首当讯问者也”。连连,络绎不绝貌。
④馘(guò),古代战争中割取敌人的左耳以计数献功。毛传:“不服者杀而献其左耳曰聝”。攸,助词,相当于“所”。安安,从容貌。
⑤类,以特别事故祭祀天神。也作禷。禡(mà),《说文》曰:“师行所止,恐有慢其神,下而祀之曰禡”。类、禡,《尔雅.释天》:“‘是类是禡’,师祭也”。晋郭璞注:“师出征,类于上帝,禡于所征之地”。《文心雕龙.祝盟》:“宜社宜禡,莫不有文”。
⑥致,归还。唐莫尧《诗经全译》引马瑞辰《通释》:“致其人民土地。《说文》:‘致,送诣也’。送而付之曰致,已克而不取之谓也”。附,归附。“是致是附”,战胜崇国后的施政政策——致与土地、安抚、归附。
⑦四方,各国。“四方以无侮”,各国不敢反悔之意。
⑧茀茀(fú),强盛貌。《广雅》:“茂也”。
⑨仡仡(yì),同屹屹。高耸貌。
⑩肆,杀。章炳麟《新方言.释词》:“古以肆为杀,今以杀为肆”。
〔11〕忽,尽,灭绝。
〔12〕拂,违逆,违抗。
【译文】
楼车冲车,逶迤安闲。崇国城墙,巍峨蜿蜒。冲破城围,俘虏连连,聝首骈骈。驻军祭地,胜后祭天。授予土地,为周之偏。归附于周,四方欢颜。
楼车冲车,逶迤安闲。崇国城墙,巍峨蜿蜒。冲破城围,捉拿敌顽。是杀是伐,维我所专。杀尽灭绝,殆不敢反。

四、诸家翻译举例
第一章
【译文】
伟大哟上帝!观察天下很分明。监视四方的情形,以求人民安定。想到邰豳发源地,那时政教不得行。想到天下那四方,怎样谋划来安身?上帝相邀给予他,他的疆域要大增。就往西方来看顾,这里定居可经营。
【评论】
1、错将“上帝”视为道德正义的虚拟神,为冥冥之中的主宰神。不知道“上帝”是殷商武乙帝的尊称。
2、将“二国”视为岐周的祖国,没有看出是“密国”与“京(liáng,梁)国”,因这两国不尊崇殷商,与殷商作对(其政不获)。而将“其政不获”视为岐周始祖之国“那时政教不得行”。
3、将“乃眷西顾”视为岐周迁移到岐山这件事,不知道“乃眷西顾”是武乙帝在西部寻求盟友、将岐山赐予岐周为立国之地。

第二章
【译文】
拔除它来摈弃它,那种立死自枯树。修剪它来平整它,那种丛生再生树。芟除它来砍掉它,那种河柳和椐树。上帝迁就明德者,混夷贫困而逃去。上天立好贤妃子,太王受命得巩固。
【评论】
1、“作之屏之”,是指殷帝武乙将岐周作为殷商的屏障这件事,本译文理解为开荒种地、芟除杂草树木。更不理解这是在“殷商的西部屏障”旗号下的开荒种地。
2、“帝迁明德”,是殷帝武乙选择岐周首领,而不是冥冥上帝在迁就……
3、“天立厥配”,不是上帝为岐周选妃子,而是武乙帝选择岐周作为他的军事同盟。“天”,天帝——殷帝。“天立厥配”,殷帝选择了岐周为他的伙伴(配)——军事同盟。在此同盟下,岐周得以发展壮大。

第三章
【译文】
上帝察看那山林,柞棫枝桠都拔尽。松柏树干往直长,上帝立国又立君。自从太伯让王季,这个王季是好人。他的心胸能友爱,就爱兄弟把兄敬。加厚对待他亲人,开始赐予他光荣。受到福禄不丧亡,广有四方的臣民。
【评论】
1、无论是冥冥上帝还是殷帝,都不会关心山林的茂盛与凋敝的。上帝——文丁,这时的殷帝是文丁了。“帝省其山”,殷帝文丁巡视岐山。
2、文丁立王季为岐周主宰的事,译文晦涩不明。
3、王季将殷帝文丁视为朋友、兄长,而不是“加厚对待他(自己的)亲人”。
4、“载赐之光”,是文丁帝赐予王季荣光——“九命为伯,圭瓒、秬鬯”,不是冥冥上帝赐予。当然诗文简略,要得到这样高度的理解,必须熟读《史记》,并以“《诗》亦史”的高度忖度,各种史料串连分析,才能得到正确的译文。
5、“受禄无丧,奄有四方”,则是文丁帝的诰命书,政治承诺。译文看不到这层意蕴。

第四章
【译文】
这个王季是好人,上帝能知他的心。静修他的好道德,能察是非好德行。能明是非分善恶,能教诲人能为君。在这大邦为君王,能顺从民情从善行。他可比拟为文王,其德没为人所恨。既受上帝赐给福,传给后世贤子孙。
【评论】
1、根据《竹书纪年》记载,在文丁十一年,文丁帝囚杀王季。帝乙二年,周人伐商败绩。帝乙扶持文王为岐周主宰。本章是对王季的政治总结。
2、“比于文王”,是说文王继承了王季的一切美德,而不是王季之德可与文王比类。
3、“既受帝祉,施于子孙”,这是帝乙帝对文王的政治承诺。译文没有这层意蕴。

第五章
【译文】
上帝对那文王云:“不要跋扈妄出兵,不要贪心侵人地,应该先把狱讼平”。密人不恭事侵略,敢把大邦当敌人。侵略阮国又征共,文王赫然怒气生。于是整顿了兵旅,以阻敌人往莒行。以厚周家的国运,以遂天下的民心。
【评论】
1、上帝即殷商帝乙。“无然畔援,无然欣羡,诞先登于岸”,这是帝乙帝对文王的政治告诫:不要背叛;不要觊觎王权;不要帅兵越过黄河。哪里是“应该先把狱讼平?”
2、“王赫斯怒”,是殷帝帝乙之怒,不是文王发怒。文王当时只是继承王季而为西伯而已。
3、徂,不应该训释为“莒”,虽然春秋有“莒”国,但地望在今山东诸城,距岐山直线距离一千二百公里以上。而密国,在今甘肃省灵台县境。在岐周之北六、七十公里,这才是岐周与殷商共同的敌人。岐周将蜜国灭亡,收为己有,正是厚了岐周,为岐周福祉。

第六章
【译文】
发动京地的兵将,征讨来自阮国疆。登我高山四面望,没敢陈兵我山岗。是我山陵是我阿,没人敢饮我泉旁。是我井泉是我池,计划广阔平原上。住在岐山的南面,也在渭水的侧方。为那万邦效法,天下民心所归向。
【评论】
1、“陟我高冈”,是征服蜜国后,宣示主权的祭山活动;“无矢我陵”,是对蜜国(或许还包括京(líng)、阮)的诰令——不准无视我权威、不准违背岐周旨意。
2、征服蜜国后,回到岐山,而不是计划。

第七章
【原文】
上帝对那文王说:“我把大命归明德,不发怒声与怒色。不用刑法和鞭革。好像不识不知,却顺上帝的法则!”上帝又对文王说:“考虑谁是你盟国。同着你的弟和兄,用你那些钩援梯,和着你的临冲车,去伐崇都那残贼”。
【评论】
1、“帝”,商纣王。伐崇发生于商纣王囚文王于羑里之后,《史记》有记载。因此,应该将“帝”翻译为帝辛——商纣王。
2、“不识不知,顺帝之则”,这是商纣王对周文王的政治告诫,要安分守己,一切顺应上帝——帝辛。
3、“询”乃“訽(诟)”之误,诟,怒骂。“訽尔仇方”,与仇国作对,而不是“考虑谁是你的盟国”。

第八章
【译文】
临冲战车缓缓动,崇侯城池高又雄。所获俘虏慢慢问,杀敌割耳也从容。于是作了类、禡祭,于是还土抚民众,四方诸侯不敢侮。强盛战车临和冲,崇侯城池高高耸,于是攻打又冲锋,于是斩绝消灭尽,四方不叛都顺从。
【评论】
无大的差错。

五、《毛诗正义》之误
1、《正义》将《皇矣》界定为述说文王之事,而且仅仅是“修德”。说文王世修其德,理应代殷。《皇矣》是说文王代殷而王的正义与合理。
这就将王季、文王两代人忠于殷商、与殷商的合作史全然掩盖,而岐周就是在与殷商的合作下逐渐壮大的。征伐谁,都是殷商旨意,没有自专。不知道《皇矣》是岐周与殷商的合作史和岐周的发家史。
通观《皇矣》,全诗根本没有代殷而王的意蕴。
2、对“上帝”一词,解读为“天”——冥冥主宰,或为道德正义的虚拟神。认为天帝(道德、正义)监临天下,知道该以谁为天下之主?于是选定周文王。
其实,“上帝”之“上”为尊崇词,至高无上之意。“帝”则为殷帝。殷商国大,权威赫然,“皇矣”就是对殷商威势的评价。这层意思被《正义》抹煞掉了。
3、对首章的“维此二国”,“其政不得於民心”,郑玄笺解读为“谓今殷及崇侯也”,这二国“其政不得於民心”;“四国”解读为“密、阮、徂、共”,他们助纣为虐,“同于恶”。混淆了历史,将武乙帝指示岐周讨伐密国的历史事弄到商纣王时代来了。没有以历史、过程的眼光解读《皇矣》。
3、将“乃眷西顾”解读为天下诸侯“从殷(者)都眷然回首西顾於歧周之地,而见文王”。其实,“乃眷西顾”是说武乙帝、在西部寻求盟友之事,《正义》将此意误解了。
4、对第二章的“作之屏之,其菑其翳。修之平之,其灌其栵。启之辟之,其柽其椐。攘之剔之,其檿其柘”,本义是岐周在“殷商屏障”的旗号下,整治田园,大搞经济建设。郑玄笺解释为砍伐树木,原因是:“(因)天既(眷)顾文王,四方之民则大往归之……乃竟(擅自)刊除而自居处。言乐就有德之盛”。这就违背历史,当时还是王季时代,文王还没有上台,虽然已出生,但还是儿童或青年时代,并没有表现出“德”有多好、多高,当时王季在殷商的扶持下,仅仅能自立,哪里能吸引四方之民“大往归之?”
对“帝迁明德,串夷载路”,本义是武乙帝选择了有德的王季为岐周主宰、殷商屏障,夷狄渐次逃亡。而郑玄笺认为:“迁就文王之德也”;“天意去殷之恶,就周之德,文王(?)则侵伐混夷以应之”。是文王讨伐混夷吗?
对“天立厥配,受命既固”,本义是殷商将岐周作为盟国,岐周得到殷帝的眷顾而得以巩固。郑玄笺认为是为上天为文王选了一个贤妃。说:“(上)天既(眷)顾文王,又为之生贤妃,谓太姒也……”
《皇矣》第一至第四章明明白白说王季的事迹,哪里在说文王的事?
5、第三章的“维此王季,因心则友。则友其兄,则笃其庆,载锡之光”,是说王季将殷帝文丁视为朋友、兄长,忠贞不渝,文丁帝赐予王季荣光,《史记》记载其事,“九命为伯”,赐予“圭瓒、秬鬯”等荣誉物。郑玄笺解释为尊老爱幼,说:“王季之心,亲亲而又善于宗族,尤善于兄太伯……”
6、对“比于文王,其德靡悔”,本义是文王主政岐周以后,坚持王季和好殷商的政策(德)之意。郑玄笺认为“王季之德堪比文王”。误导读者了。
7、第五章。对“帝谓文王,无然畔援,无然歆羡,诞先登于岸”,是殷帝帝乙对文王的告诫辞。意思是说,我扶持了你,你不要背叛我的援助,不要帅兵越(黄)河攻打我。郑玄笺说:“.…..当先平狱讼,正曲直”。“平狱讼,正曲直”,是在《皇矣》诗文中没法找到的;
对“王赫斯怒,爰整其旅,以按徂旅。以笃于周祜,以对于天下”,是说商帝帝乙愤怒,指示岐周整顿兵马,对敢于抗拒大国的密、阮等国发起攻击,占领其地,并作为岐周之地,以壮大同盟岐周,以对天下。郑玄笺说是文王愤怒,于是整饬军马,予以打击。这样的解释,将帝乙与文王的政治交易淹没殆尽。要知道,文王的王号是后来的谥号,当时不就是西伯而已,哪里来的“王”?
8、第七章。“帝谓文王”之“帝”,当是商纣王这个真实的人。郑玄笺认为是上天。说:“天之言”,将历史虚拟为道德。
“帝谓文王,询尔仇方。同尔兄弟,以尔钩援。与尔临冲,以伐崇墉”。可见,讨伐崇侯虎是商纣王的主张,郑玄笺认为崇侯虎是商纣的帮凶,为虎作伥,罪大恶极。说:“崇侯虎倡纣为无道,罪尤大也”。这就掩盖了周文王讨伐崇侯虎,是遵照商纣王的指示行事的历史事实。

历代之治《诗》家,莫不视《毛诗正义》为圭臬,不敢越雷池一步。《毛诗正义》之误,是一切《诗经译注》错误的总源头,因此,必须指出其错误之处,以断其源。一次来提高《诗经译注》的准确度。

214

主题

1371

帖子

7580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19
贡献
1762
金钱
2794
 楼主| 发表于 2019-12-18 09:21:5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来都想不发了,可是,历代诗家的谬误过分。知道了,却不予以纠正,就不厚道了。所以不嫌长文,以享网友。
欢迎批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4

主题

1371

帖子

7580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19
贡献
1762
金钱
2794
 楼主| 发表于 2019-12-18 18:2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大欢喜先生,“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感谢你的评论。老童子的文章没有“抄袭”之说,好害臊的。可以水平不高,但不可以抄袭。

关于解诗,是唐朝的孔颖达,不是孔子。孔子只是“删诗”,据我考证,“删诗”也是别人在做,后人将其推在孔子身上的,孔子捡得了一副桂冠。说我比孔子先进,比错了,应该说比孔颖达先进。

“看不懂”,就是谦虚了。我们群里还是有能读懂的。

说是“史家的事”,意思说“管闲事”了。真理,总是在不断的否定之中得到的。我不认为这个“闲事”不该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4

主题

1371

帖子

7580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19
贡献
1762
金钱
2794
 楼主| 发表于 2019-12-18 18:27:04 | 显示全部楼层
有评论,总是好事,欢迎批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4

主题

1371

帖子

7580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19
贡献
1762
金钱
2794
 楼主| 发表于 2019-12-19 09:28:58 | 显示全部楼层
当版主,实在在有愧,一不懂诗词理论,二,诗也作的不好。
对于《诗经》,我读了一段时间,看出历代治“诗”家对部分诗篇的解读是有错误的,今年夏天,将其整理成书稿——《<诗经>五十四篇异议》,本文是书稿中的一篇。前段时间已在本版讲了多篇,可能那时您没有赶上。您来时,正好遇到篇幅大、又晦涩难读的三篇。

他们解读的错误,解可以从孔颖达的《毛诗正义》找到源头,不能说我比孔颖达更先进,名家也是人,不要将他们当成万古不变的真理,一句顶一万句。我们在读他们的书时,要用自己的脑子分辨,对的支持,错的指点,这才是读书的方法。若尽信古人之书,好像有名家说:“尽信书,不如没书”,我大概就是读书少,没有被名家俘虏罢了。

本人对《周易》,也推翻了所有名家之说,在网站上讲了10年,文章被100余家网站、博客转载,目前没有反对之声,那些《周易》专家也不言语,不予反驳,是怕杀鸡用了牛刀?有损名家声誉?不知道。

要说,本人的专业是工程师,说文史,就有狗咬耗子之嫌,但谁又能管制别人不读书、不思考?思考,是每个人的权利。

本版里,有苏星空版主、刚刚先生等,都能指点文章正误的。九门提督更之曰“根本没有研究《诗经》的能力”,也说明还有更高的人在看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4

主题

1371

帖子

7580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19
贡献
1762
金钱
2794
 楼主| 发表于 2019-12-19 18:34:35 | 显示全部楼层
确实,只要喜欢,并锲而不舍,定能看出名家的一些谬误。包括我的文章。我一直对网友说,对我的文章,该用肯定——怀疑——肯定,直到得到自己的见解为止,这样,无论你是同意我的观点,还是不同意我的观点,都是你自己的东西,而不是被俘虏。

我就是用这样的读书方式,对待孔颖达的《毛诗正义》的,就发觉了他的一些错误。

但并不是说,我比孔颖达得行,只是说明,名家的东西,也需要我们鉴别,而不是囫囵吞枣般全盘接受。

老兄不喜欢这些东西,确实是很难读的。
但是,诗经是诗词之首,还是应该读一下才对。
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4

主题

1371

帖子

7580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19
贡献
1762
金钱
2794
 楼主| 发表于 2019-12-19 18:39:31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篇文章实在太长了,我知道很难为大家接受,但是,要扳倒固有的学术观念,再加上原文太长,实在简省不下来。不过,这样的文章在《<诗经>五十四篇异议》中,仅仅有几篇,其余都很短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4

主题

1371

帖子

7580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19
贡献
1762
金钱
2794
 楼主| 发表于 2019-12-20 09:04:20 | 显示全部楼层
乃容乃大,无欲则刚,联语很好。
还请你多多批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70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首席版主

诗词理论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6767
贡献
16853
金钱
29603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9-12-20 17:40:30 | 显示全部楼层
此类研究,有人争论更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4

主题

1371

帖子

7580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19
贡献
1762
金钱
2794
 楼主| 发表于 2019-12-21 18:27:50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版主支持。
五经,被我捣乱了四经。《周易》是全面否定,《尚书》否定了大禹治水一篇,《左传》,拈出80余处错译,当然,多数不算好严重的错误,但重要的也有四五处。《诗经》,查出18%~20%错译。这都是三千年来,古今学者都在读的书,难道没有发现错误?这里牵涉到一个读书方法问题,就是对待名家的态度问题。我们总是对名家的解释全盘接受,若名家错误,当然你就跟着错。我们读书,是需要用脑子想一下,他们说的是否对的问题,这样,恐怕你也会发觉一些问题的。
《诗经》是诗之首,也是文学之首,我们还是应该关注一下。当然,唐诗也是璀璨的艺术,只关心唐诗,也不是不对。偏重不一样,也不强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2230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诗词理论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150
贡献
3386
金钱
4694
发表于 2019-12-22 18:54:37 | 显示全部楼层
老童子 写道:
皇矣上帝①,临下有赫②。监观四方,求民之莫③。---。(见本文,引略)
【解读】(见本文,引略)
【注释】
①上帝,殷帝武乙。不是耶稣阿门那个上帝,也不是中国土产神玉皇大帝,也不是道德正义之虚拟神。皇矣,伟大、赫然,无上威权之意。“皇矣上帝”,伟大赫然的武乙帝(----老童子)。


---
引 司马迁 ---《史记·殷本纪》上记载:“帝武乙无道,为偶人,谓之天神。与之博,令人为行。天神不胜,乃僇辱之。为革囊,盛血,卬而射之,命曰‘射天’。武乙猎于河渭之间,暴雷,武乙震死。”

苏问:如果能这样对比的话,老童子的 “伟大赫然的武乙帝” 与 司马迁 的“帝武乙无道,---。”。谁说的正确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4

主题

1371

帖子

7580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19
贡献
1762
金钱
2794
 楼主| 发表于 2019-12-23 09:30:54 | 显示全部楼层
苏老肯定将本文读完了的,难得一个这样细心的人。
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站在不同立场,有不同的看法。司马迁的看法,是否对,也会有争议。反正,不是一句顶一万句、句句是真理的真理神。

对于武乙射天灭巫,成都社科院谢祥荣先生有独到见解:
武乙的第一件事是,他正确的处理了与边境少数民族的矛盾以及与强大臣邦之间的的关系,赐予周族以岐邑,收到了以周族为殷商屏障的效果;
第二件是,他利用周族对付戎狄,得以安定的情况下,实现两次迁都,最终将国家定都于朝歌;
第三件事,从他开始,废除“兄终弟及”的传位制度,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结束了内乱不休的王权争夺战进攻。实质是废除巫权对王权的干预,而强化王权,绝不是什么无稽的游戏。

我比较同意谢老的说法。

我将“皇矣上帝”,翻译成“伟大赫然的武乙帝”,至少武乙的国家是皇然大国,而岐周就是弹丸之地的小国,站在岐周立场,武乙帝是赫然伟大的。

我的版面十分寂寞,能有苏老这样细心的人来读,感到欣慰、有宠。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4

主题

1371

帖子

7580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19
贡献
1762
金钱
2794
 楼主| 发表于 2019-12-23 18:42:15 | 显示全部楼层
司马迁受到汉武帝的迫害很深,因此,对武乙“射天灭巫”(排斥打击巫史集团)反感,认为他打击民间的政治发言权,所以认为武乙无道;
谢祥荣先生站在维持国家政权稳定、排除干扰的立场出发,认为武乙“射天灭巫”做得好。
站在不同的政治立场,会有截然相反的认识,这不为怪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4

主题

1371

帖子

7580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19
贡献
1762
金钱
2794
 楼主| 发表于 2019-12-23 18:45:12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些观点,见谢祥荣先生的《周易见龙》p117至p12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2230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诗词理论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150
贡献
3386
金钱
4694
发表于 2019-12-23 21:26: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苏星空 于 2019-12-24 06:58 编辑

且当“司马迁的看法,是否对,也会有争议。反正,不是一句顶一万句、句句是真理的真理神。"  吧。先放一放不表。


再来第二问:

再引:A《毛序》写道:“《皇矣》,美周也。天监代殷莫若周,周世世修德莫若文王。”
          B 朱熹《诗集传》写道:“此诗(指《皇矣》)叙(周)太王、太伯、王季之德,以及文王伐密伐崇之事也。

两人都没有提到老童子所提到的“皇矣上帝,伟大赫然的武乙帝”。都是将《皇矣》界定为述说文王之事。

    这两点的中的第一点A,估计老先生会说:“《毛诗正义》之误,是一切《诗经译注》错误的总源头,因此,必须指出其错误之处,以断其源。一次来提高《诗经译注》的准确度。”
    而众所周知, 朱熹《诗集传》是全面梳理《毛诗序》的。

那么,第二点B,老童子又是如何解释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4

主题

1371

帖子

7580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19
贡献
1762
金钱
2794
 楼主| 发表于 2019-12-24 09:45:25 | 显示全部楼层
苏老,你提到的问题,我没法回答你了,我的观点,本来就与《毛诗正义》等历代名家的观点不一样,你可以说我的观点不正确,但若以历代名家的观点来说服我,我当然不服。

《毛序》说“美周也”,不完全对,应该说“《皇矣》是述说亶父、王季、文王三代与商帝的
合作史、岐周的发家史”。经过三代人的奴隶,发展壮大了,《皇矣》一诗,当然也可以说是“美周”。只是,将岐周与殷商的合作史,埋没了。

朱熹的《诗集传》我没有读过,他说:“此诗(指《皇矣》)叙(周)太王、太伯、王季之德,以及文王伐密伐崇之事也。”,也是部分对,只是没有点出,岐周三代人与殷商的合作关系而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4

主题

1371

帖子

7580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19
贡献
1762
金钱
2794
 楼主| 发表于 2019-12-24 09:54:19 | 显示全部楼层
“皇矣上帝”,我翻译的是“赫然殷帝”,翻译上文上有省略,应该是“伟大赫然的武乙帝。”
《皇矣》一诗中的“帝”,历代注家都将其视为“真理、正义的虚拟神”,其实,应该是殷帝武乙、文丁、帝乙、帝辛具体人,各各对应于岐周的亶父、王季、文王,而哪一段的“帝”对应于周之谁,要从诗文上去理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2230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诗词理论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1150
贡献
3386
金钱
4694
发表于 2019-12-26 19:06:39 | 显示全部楼层
武乙,在中国历史上没有什么好评。
司马迁《史记》:“帝武乙无道”。  
范晔《后汉书》:“武乙暴虐” 。
司马贞《史记索隐》:“武乙无道,祸因射天。”

现代,百度一下如是说:
武乙(?―公元前1113年),子姓,名瞿,商王庚丁之子  ,商朝第二十八任君主,夏商周断代工程将其在位时间定为公元前1147年—公元前1113年在位。 [2]  公元前1147年,庚丁去世,武乙继位。公元前1113年,武乙去世,死后其子文丁继位。
武乙作为商代后期的一位重要君王,努力挽救国势,但是成效不大。武乙在神权政治向王权政治转变过程中起到表率作用,但是他生性残暴,贪于享受,被后人评价为残暴的君王。

不过,也正如老童子自己说的: 老童子 对《诗经》的看法,是与众(三千年来,古今学者名家)不同。
我觉得这个说法是对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4

主题

1371

帖子

7580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819
贡献
1762
金钱
2794
 楼主| 发表于 2019-12-27 08:58:36 | 显示全部楼层
武乙帝,单就改变“王权的兄终弟及”制,就是了不起的贡献,这个制度,从武乙开始,直到整个封建制灭亡为止。三千年了吧?他的好处是,结束了为争夺王权而征战不休的内乱。

但这个制度的建立,就有哪些有望成“帝”的弟兄们,以及哪些觊觎王权的野心家们不满,得到“不道”的恶评,是理所当然的。

我对《诗经》中五十四篇至五十七篇的解读、翻译,与历代名家不一致,正确与否, 当然不是我一个人说了算,还需要时间来证实,就等吧。争论,慢慢接近真理。

感谢苏老评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4-4-19 12:37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