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沙场点兵 于 2020-7-8 20:27 编辑
古风第十六期毕业论文:
学无止境 不抛弃不放弃
说来惭愧,本就是一丑小鸭,偏就不服输,非要做白天鹅。一九八一年的夏日,初中稀里糊涂的就毕业了,十六岁(虚岁)的我,一门心思就想当兵,结果,梦想成真,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 在部队,当了一名坦克驾驶员,不服输的我,冒着一股子傻劲,就着一股子拼劲,就想“攻坚破难”。本来上学时,学习就不行,偏又不自量力。当兵第一年,死记硬背考取坦克三级驾驶员,第二年,考取二级驾驶员,再想攻坚考一级驾驶员,理论水平就不够用了。俗话说:书到用时方恨少。很多问题,必须用到高中的知识。
怎么办?一冒傻气:学!于是,我便从头开始,先把初中的语数物化复习一遍,然后,就直接把高中课本借来自学,两个字:硬啃。在此过程中,不懂就学,不会就问。晚上熄灯后,钻到被窝里,打着手电学。边学文化课程,边学坦克理论课程,于是,第三年顺利考取一级驾驶员,就着这股拼劲,这股子傻气,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当兵第四年,又向特技驾驶员迈进了一步。成为全团为数不多的佼佼者。
一、 初识对联。
喜欢读书的我,早些年,由于生活所迫,渐渐把文学书本丢到了一边,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升级,人人有了手机,短信、QQ、各种文字的东西,又逐步进入我的生活。动情的现代诗歌,委婉的一首首小诗,直挠的我心痒痒。于是便在网上学习格律诗、填词。而对于对联的热爱,还是我去一客户家,一位原村支书,他是一位书法爱好者,在他家的正堂挂着一幅自写的对联:
笋因落箨方成竹,
鱼为奔波始化龙。
读到这副对联,让我心境一亮,这不就是告诉我,要想成功,就得拼搏吗!我深深地被它的魅力所感染,也为此着迷。于是,我又开始冒傻气,发奋想学对联。虽也在某些楹联群待过,但始终没能正确、系统的学习,终究是对的不伦不类,2018年的初冬,有幸在串朋友的空间时,发现了古风十六期楹联招生广告,于是就欣然来到这里。
初到招生群,由于没有好友,我也落得清闲,也不用多说话,后来,又分到松关组。一切都从基础开始,我也默默地在夯实基础知识。由于略有诗词基础,但联律和诗律毕竟还有着不同之处。我就从最基础的词性,结构、断句开始,循序渐进。从此也懂得了诗词格律和联律的相同与不同。相同之处不用说了,但不同之处呢?
例如: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这在格律诗中,就是正格。但在联律中,它就是变格。 随着学习难度的增加,受文化水平的限制,从前仅有的一点飘飘然,也荡然无存。其实我对词性很是模糊,属于小半瓶子醋。至此,深深认识到了自己文化水平的严重不足。俗话说,知耻而后勇,经过初级班的学习和巩固。对词性、对联律也慢慢懂得了很多,对以前模糊的知识,也逐步有了明确的认知。
二、 初学流水对。
对于流水对,很早就喜欢上了她的流畅和动感,从律诗中的对仗“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到洛阳”,“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等等。感受到她的行云流水,活灵活现。 而对联的精彩之处,还就得说是流水对最出彩。王力先生认为:所谓流水对,是说相对的两句之间的关系不是对立的,而是一个意思连贯下来;也就是说,出句与对句不是两句话,而是一句话,分两下说。
我对流水对的认识, 根据不同的上联,有着不同的思路。我总结的有以下几点:
1、在上联的情形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情呢?递进思路;
2、为什么会有上联的情形呢?因果思路;
3、这种情形下,会有不同结果或动作产生么?转折思路;
4、如果发生这种情形,会引起什么事情发生?假设思路;
5、出现这种情形,是想做啥?目的思路;
6、上联的情形是最终目的或结果么?选择思路;
7、上联的动作产生,接下来会是啥动作?顺承思路;
8、达成上联的情形,需要做什么样的行动?条件思路。
有些流水对上下联的位置是可以互换的,比如因果关系、目的关系、条件关系;有些是不可互换位置的,比如顺承关系、递进关系、转折关系、选择关系、假设关系。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学的多了,懂得也就多了,顺着这个思路,就不会多走弯路。懂了流水对的内涵,让句子变得有了动感、灵感。使事物有了因果、传承;假设关系,让事件有了选择的空间;条件关系,让事情有了更深的意境,等等。从学习简单的对句,到能自如的出句;从粗糙的半成品,到打磨像样的流水对,也更深刻的记住了东风校长所说的“功夫在联外”。
三、我学流水对的过程。
对联对联,既相对又有关联。刚开始对对联时,总是生搬硬套的对字,虽然对老师讲得也很明白。例如:要上下贯通、要有前因后果、要行云流水。可我一看到出句,就不知从哪里下手,上联是绿,我就想办法对红,上联是里,我就想办法对中,或边。以致有一段时间。就是盲目的对字、对词。后来,在老师耐心的讲解和教导下,再加上不断的练习,以及模仿同学们的精彩作业。逐渐理顺思路,先怎么样,后怎么样。因为什么,所以什么。假如什么,就会什么,等等。思路也一步步宕开。
老师在给我们上课时,列举了很多这样的例子:
幽径闻香随路转== 这里有什么吸引人的?
山家酿酒让人馋。
小巷闻香忙勒马==
为啥要勒马呢?是有好玩的,还是有好吃的?因为不知道:
谁家酿酒好馋人。
对联,要把出句转化为对句的铺垫,而对句就是出句思维的流转,要顺势而为。流水对流水对,对出来的句意,既在情理之中,又是在意料之外。流转,在一字一意中体现。其实,最主要的还是首先弄懂出句的意思,弄不懂出句说的什么?那么对出来的句子就是瞎对、盲目地对。只有用心去读出句的意思,把自己融入句中,站在出巨人的角度,去思维。只有弄懂了出句的意思,我们才能更好地发挥想象,拓展思路。例如:
出句:今生许我成梅仆===东风
看到这个出句,你就得想想:我为什么要成为梅仆?成为梅仆,我我能怎么样?能干点啥?
对句:来世甘心做雪儿===东风
看到老师这样轻而易举的对句,我由衷的佩服,佩服的五体投地。而老师教导我们说:在应对之时,要用情去对,而不是为对而对,那只是对字而已,这样的文字,是最没有生命力最没有存在感的。
出句:看花已带三分醉【听琴】
对句:想你平添一段愁【兵哥】
出句:旧忆如今都是幻【梦曦】
对句:誓言转瞬又成空【兵哥】
出句:若是春花能解语【梦曦】
对句:奈何今日总揪心【兵哥】
出句:犹念雨中曾共伞【听琴】
对句:悔教此后错无缘【兵哥】
出句:宁作青山不媚骨【扫冢人】 对句:懒于尘世钓虚名【兵哥】
四、学做成联
成联,首先是立意,上下联的立意统一,就是上下联对主题事物所颂扬或抨击的情感是一致的。围绕着一个主题, 从不同的角度来描述一个物或一件事。但不能跑了主题。最早接触的成联是 咏碳:一味黑时犹有骨,
十分红处便成灰。
题大明湖小沧浪亭 刘凤诰 四面荷花三面柳; 一城山色半城湖。
竹:
未出土时先有节,
及凌云处尚虚心。
从单句,到分句,再到成联,一步一个脚印,步步艰难,例如,在高级班的第一讲中,作业是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为题,成联一副,单边不得少于七字。要求:融情入句。我苦思冥想,既怕上下句意思重复,又怕上下不沾边。最后交作业:
孤灯夜下,手把儿衣,走线飞针悲白发;
村口桥头,眼含热泪,离乡背井牵母心。
当时,自己感觉这就很不错了,可随着学习的推进,转过头来才发现,上下联都偏离了主题。而且,整个联句就是两句大白话,
后来,我认真剖析主题,在用词上再近一步锤炼和打磨,更改为:
孤灯夜下,青丝化作手中线;
三九严寒,母爱恰如身上衣。
这样一改,感觉就流畅多了,把孟郊的《游子吟》也明显的刻画出来。
高级班第三讲,就学到了成联的技巧,如作业:以“月”为题成联一副,要求:上联示拙,下联藏巧。
于是,我真的把上联做的拙到家了:
每逢十五,如饼东悬圆又大,
可叹初三,似眉西挂淡还无。
当时,只是想围着月转悠,恨不得把所有写“月”的古诗句都翻出来,甚至想到了白居易的“可怜九月初三日,如似真珠月似弓”,通过老师和同学们的批评与辅导,确实感觉到这个作业做的烂七八糟。上联拙就拙吧!确实也是描写了事物的表象,下比,应该突出事物的实质意义。可对出来的句子也烂到家了,没治了,砸到手里了。大家可以帮我想想下句哈!:
每逢十五,如镜东悬圆又大,
若遇相思,两情共寄苦还甜。
这个,到现在我也没想好,声明一下,我先欠着。 吟安两个字,拈断数茎须。 业精于勤荒于嬉,联,精于情而废于戏。我已年过半百,我的一生几乎都是与拼搏为伴,靠的是一副真诚,凭的是一股闯劲,冒着一股子傻劲。在学习的道路上,不断进取,不断努力,不戏对、不盲对,认认真真。
学习是一方面,练习更是为了巩固。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多阅读古诗词,多阅读好联句,多学多练,学无止境,这个世界上没有知识顶点,只有更进一步。不抛弃、不放弃。不懂就问,不会就学,学,就要学会,学精,不能存在似懂非懂、模棱两可的概念。更不可不懂装懂,愚弄别人,欺骗自己。活到老学到老,人,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充实自己,才能让自己的人生变得更有意义。
古风学院第十六期松关组 沙场点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