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韩小舟 于 2020-3-14 18:52 编辑
炼字与炼心 -- 竹篱-09-韩小舟
一、对联基础:谁能九层台,不用累土起
曾在求学时期接触过对联,从此唤起了对对联的兴趣。每每外出游历,途径古刹名亭,都愿意去看看那些斑驳的古联,偶尔自己凑对两句,也自以为得趣。 然而有幸来此系统学联,从六要素和格律学起,才知基础的积累真的是有魔力的。比起一开始就大量练习对句的练习方法,楹联学校所引导的方法是从词语和规则练起,正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一如花开得晚,却因为积累而更加芬芳。
说到联的基础,主要是遵守对联六要素,以及注意莫犯合掌、不规则重字等禁忌。 学联第一课,是认识到对联是什么,我是这样回答的: 对联是字数相等、内容相关、词性相当、结构相称、节奏相应、平仄相谐的有趣文字。 对联是一本书的序言,功夫在其外,短短数字,言未尽,然而囊括这本书里最动人的一声叹。 对联是一幅画的眼睛,活了一条龙,寥寥几笔,墨痕少,却是渲染这幅画最为浓烈的个中情。
现在我依然这样认为,然而,经过学习,我意识到了第一句话才是最重要的基石。因为没有六要素,后面两句渲染的描述只是空中阁楼,立足不稳。 所以在撸起袖子自己写之前对联之前,我们要先读先品,去学那些用得好的人,是怎么琢磨这六要素的。 这段学习过程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因为我们需要词性相当、结构相称,一些精彩的词类活用就往往出在这两条规则的限制之下:
寒香生寂磬 空翠滴疏棂
翠,形容词,此处形容词活用作为名词,与香相对。 香此处本身是名词。寒香作名词,下联空翠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字数相等是最容易做到的规则。 词性相当和结构相称的限制下,最容易让人开始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词,并活用词性。 节奏相应和平仄相谐,则是从声律的角度,带来和谐的美感。大声读出来就可以发现其中奥妙。 内容相关则是最本质的需求,言之有物才是对联最需要的。内容相互呼应或者在一张画面中,整体会显得更加浑然天成。
关于对联基础,真的是谁九层台,不用累土起。 有部分场景下,一些非常棒的楹联打破了六要素的要求,但是依然很精彩。这被一部分某些人作为不需要学习基础的借口,我曾也是其中一员,然而大错特错。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打破规矩的出彩必然源于对规矩的深刻理解,而偶然的猎奇并不可持久。一个好的对联者,作品的质量应该是稳定而优雅,透着巧思和沉淀。而这些,全部来自于学会并精通基础规则。
二、初试小对: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为期近两个月的学习后,我们才开始进行真正的对联。工、稳、贴、切、新、奇是对联层层递进的要求。而如何能做到这六个字,第一条,是审题。 是的,觉得自己文采斐然、试图挥斥方遒的时候,我们往往忘记了一件事情——我们答的,是对方要问的吗?对联亦然,你的对句只是你的自我感动,还是对上联的深切回应?联的精彩,往往不在个别字句,反而是整体的巧妙与和谐。
审题怎么审呢?问出句,人生三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 · 出句的客观组成是什么?用的什么六要素? · 出句为什么要以这样的口气来说?他的目的是为了什么? · 我们该怎么样去回应出句的信息呢?用哪个角度,哪种心境?
下面这个例子就是非常鲜明的写照: 闲看小月斜窗挂【联友】 一任腥风直面来【雷雨】 悄拾初心抱影深【再嫁东风】 笑举金樽对影斟【洛神】
同样一句月在窗外,我们可以这样解构 是什么:月亮,窗户,观察者在看着 为什么:闲适的人,隔着窗户看到月亮,才能说出“小月、挂"这样的词语,他现在是闲适的,那么他的曾经或者未来呢?
而以上三位给予了我们完全不同的三种,怎么样: 洛神的对应和回复,完全贴了了闲适的心情,甚至更加深入了愉悦的心情。看到月亮了,月下饮酒,对饮笑谈,将酒,影子引入画面中,给予了肯定的延伸作为回复。
雷雨的回复,则是在回应过去,现在的闲适,是因为洒脱地越过了腥风血雨,直面人生。所以他对句厚重而直接,但是加深了主题,将画面外不那么闲适的一面,融入其中,更加凸显了洒脱的气质,给出了上联,人生态度无悔的回应。
再嫁东风的回复,则是在这闲适的态度中,想一想未来。就是有这样的闲适,才自然而然会去思考,会去反思。所以这一句的回复,深化了主题,依旧是在同一个画面中,也引入了影子,但是没有酒,有的是看月对影的那位,对于自我的思索,拥抱初心,给出了上联对于一个意犹未尽的答复。
下面这个作为我当初的练习,现在品来,还有许多提升的空间。 依窗读月千般寂【梦曦】 对酒怜星一点愁【韩小舟】 卷帘听风一缕情【韩小舟】
这上联物象与上一例相似,但是意境却冷了一些。 是什么:月亮,窗户,观察者 为什么:同样是月亮和窗户,观察者觉得是寂寞而不再是闲适,他现在是寂寞的。或许他在回想往日的欢愉,或许他在思虑前路漫漫。而现在,他的心情是有些许低沉的。
我的回答: 第一对依旧是把酒拉入画面,看的是当前,又因为月光和寒冷,将霜也加入物象。寂寞的人喝酒,这酒往往不会那么暖和。所以对着酒,抬头看看月光,低头看看地面上和月色不分彼此的薄霜,心中泛起的确实是一点寒意。 所以一开始的对句为“对酒品霜一点寒【韩小舟】” 可以提升的地方在于“品霜”,为了六要素的满足,用的品字,然而就整体意境而言,这位观察者并不是那样闲适地去“品”,应该再琢磨。 所以最后立意从对酒消愁出发,改为以上成联。
第二对则是问过去了。现在的寂寞,是不是因为往日的柔情不在呢?所以看着寂寞的月亮,情不自禁站起来,将门帘卷起,希望风能送来一缕柔情将这寂寞消解。 第二联的角度是变了,但是可以提升的地方在于整个画面不完整。是这一缕情,是怎么来的?为何风和情会结合在一起,其实对句没有解释清楚。所以这一句对句,满足了六要素,但是画面没有荡开。
出句:已惯生涯如野鹤【联友】 对句:漫谈风月笑平生【韩小舟】
此联本觉满意,因为意境和画面都在一起,闲适,颇为自满。 但是再去分析 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 是什么:隐者,闲云野鹤的生活, 为什么:这句话讲的本质是人生态度。而感情基调是在“已惯”这个词,已经习惯了
而我的应对,且看若出局不过是“生涯如野鹤”,后面这个“漫谈风月笑平生”是很匹配的。但是“已惯”这个词语本身带的意境,在下联没有很好的承接上来。 只能说对的中规中矩,却没有荡开。
出句:掬水成池为养月【东风】 对句:弄花留香可熏衣【韩小舟】 对句:聚沙作塔要摘星【韩小舟】
该上联的动词用法以及意境的提升非常的精彩。 掬一捧水,本身就是一个很雅致的动作,而掬水成池,由小见大。 目的一点出来为养月,立意也高。
初试对的时候,觉得非常难。因为前半句要有积累或者分解的效果,后半句要精巧地澄清目的。 所以第一对的角度是从雅的角度来写的,养月、弄花、熏衣,都是雅致的事情。但是对完了来看,不够大气。 这就催生了第二联。 第二联更看重的是后半句的意境。养月,很高远,所以也想到了摘星。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所以当时想的是磊石成山,后来因为格律问题,最后磨出的对句是聚沙作塔,流水的顺对。
关于对句,能想到最贴切的句子大约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方开始对句,对得质量不稳定,好坏参半。而随着练习,真正提升的其实并不是说一下子就能对得多牛,更多的还是,对于不同的句子,越来越少会完全不知如何下手。 可以说,对句的磨练,是磨练一种直觉,将规则融入直觉中,从只偏好自己喜欢的上联,到面对不同的联,都可以相对高质量的思考和应对。
这点其实非常有意义,就如最后一联,聚沙作塔要摘星,真正想要摘星,这段时间的对句练习,就是一粒一粒细沙,不明显,但是意义深重。 三、出句立意: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 一向以为出句在对句之前,然而我们的学习路径,是对句比出句先行。 细细想来也很有道理。已经有了出句,相当于给了题干和主体,至于答题用的对句,把已有的画面包裹、深化、升华、反用,统统都是可以的,开阔的地方在于应对的思路。 而出句,真的就是什么都没有,自己抓住一个意向,慢慢一个字一个字构建,基本立意、结构、画面和整体感受。 从无到有往往确实是比巧思答辩要难。
在我理解中,出句主要有三块,立意、画面、炼字。 立意到画面的难点在于,如何用短短七个字构架出一个画面,而这个画面能直指心中所思所想。 炼字则是立意画面出来之后,字上的斟酌,如何真的一个字胜过千言万语。
下面各自举几个例子。 玉杯虽小能吞月【韩小舟】
这联的心得来源于上文提到过的“掬水成池为养月【东风】”非常喜欢东风先生这种心境,由小见大。 当时想表达的也是以小见大,很小的镜面可以映照很大的月亮。所以刚开始的画面为“小小的酒杯里倒影着又圆又大的月亮”,第一次出句为,“玉杯虽小吞皓月“。 然而皓月韵律不对,出这联的时候正值唱酬,琢磨之下,新月、残月、钩月等意境都不够大,就意境而言,皓月其实很好。纠结之下,最后用了瑶月,美好的月亮。 这次出句从立意,到对画面的控制和字句的琢磨,都有体悟,也更可见,积累的重要性。若积累更多,想必“皓”字可改得更好。 然而吞瑶月其实也不够大气,也略显拖沓,最终多加一个副词,能吞月,直接切掉对月亮的描写,整个画面就明确地出来了。
第二个例子,则是在炼字上下功夫。 勾一缕春风束发【韩小舟】
此上联本身想要写的是春风,吹面不寒杨柳风。因为很喜欢催风,也很欣赏那种柔风把头发吹起来的感受。 所以其实上联先确定的画面是春风和头发。 所以在构思和炼字的时候,初始的出句是:剪一缕春风束发。 然而“剪”字比较硬,在柔和的风中把散发勾到耳后,应该是很柔和的感觉,所以最后确定用的是“勾”。 整个句子出来之后,确实让自己也感觉很调皮而柔和。
第三个例子,则是只想了一个意向,出句中完全没点明实体。 扯破乌云天漏雨【韩小舟】
此联灵感来源为“黑云压城城欲摧”,是因为碰到了下雨天。黑沉沉的云一直不下雨,等到闪电一划而过,就好像把天划破了之后倾盆而出。 所以当时直接想到的就是,扯,漏,这两个动作上的词语,最终出来这一句,扯破乌云天漏雨。 这个联立意和用词是可以的,但是真的在与同学对句中,发现其表达的意思并不够明确,如没有细说,并不容易能直接理解,该上联写的是闪电。 心思和琢磨能从这句体现,然而需要继续提升。
关于出句,因为是从无到有的过程,有的时候积累不够,真的想感叹一句,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 因为平素没有那么多离愁别绪,所以真的要出句的时候,往往脑中空空如也。然而却也是多亏了这样的出句练习,现在思维很容易地开始有了逻辑线: 先聚焦想要写的具体物象或者感情,取出关键词语。构建画面之后再从字上雕琢,完成句子。
其实可以看出来,这样的出句更想文字游戏,其中深重的内涵还要差一口气。不过这样的练习依然非常有意义,基本上练就了条件反射性地找到重点,并试图在没有限制的情况下荡开画面。 可以说,对句就是带着枷锁起舞,一开始画好了道,虽然有难度,但是限制依旧给予了提示和帮助。 而出句就是完全的自由。所谓自由,其实反而是最难把控的,因为要练习自我把控。而一个好的出句,在我看来则是对文字自由的最好表现。
四、以诗析联:请寄二花以献于佛
赏析大约是我最喜欢的一部分练习。因为真正精妙的对联,短短14个字,然而其实心理的感觉被勾起了千言万语,不吐不快;这就是一个极棒的机会来分享这种好联带来的震撼。 可以说,赏析是可以按照自己的心意来解读这短短14个字,将整个画面用自己的想象填充出来。因为偏爱宋词,所以这部分基本上都是使用宋词的长短句来做的赏析。
第一个例子对联本身写的是情绪,解析中填充了场景:
回眸一笑春无色【子衿】 乱绪无穷梦有谁【东风】
赏析: 暖风敲珠帘 佳人懒回眸 一笑倾城春无色 愿执红酥手
一别两地后 相思无限愁 夜半梦回情浓处 花下谁回首 初始拿到句子,我的第一反应是,回眸一笑的肯定是个大美人,可惜哇,下联都乱绪了,必然已经是分离而想念了。 所以做出来的赏析也分为上下阕,对应上下联。上阙主要是香把这位回眸一笑的佳人,动作和环境写出来。春都无色了,必然场景在春天,所以先写暖风。 一笑倾城,其实更多的是倾倒了看的人,所以想说,愿执红酥手。 而下联乱绪,整个故事应该是从别后了,所以从一别两地开始,最后夜半梦回情浓处,当年回头的那位,是谁呀。
第二个例子本身就带了场景,所以赏析的时候更对加上了细节和感情,并且从暖和冷两个解读去做。
相逢不必问来处=联友 一醉何须是故人【听琴】
【韩小舟】赏析:
暖意: 三月微冷扬州 相逢百花洲头 借问酒家可有 同去同去,一醉便是故友
冷意: 羁旅天涯客 天气晚来秋 老店昏灯一壶酒 何必问去留? 此酒独酌苦 此恨几时休 举杯笑问邻座者 共醉杜康酒
其实这一个例子真的可以很好的看出我特别热爱赏析对联。赏析的美丽在于,各花入个眼,你看到什么,其实由心而发,换一个角度,同样的字句,画面可以完全不一样。 所以在这一次的析联众,我就做了这样的尝试,从冷色调和暖色调两个角度去看同一个句子。而我对冷暖的选择,在于,这酒是哪个季节喝的。
先写的暖色调,第一反应是春天,所以基调直接扩充定在三月初,扬州烟雨中相逢喝酒,所以非常自然,我会想到,同去同去,一醉便是故友。
后写的冷色调,应该是枯藤老树昏鸦的感觉,所以时间定在秋天,一个人独酌是悲苦的,周围也是羁旅客,所以这里的举杯笑问,应该是愁中的洒脱。
以诗析联我想,最能体现这种感觉的诗句应该是,请寄二花以献于佛。 赏析其实就如借花献佛,手有余香。 同样的14个字,角色的解读,周围场景的定义,可以造就这样不一样的画面。 这大约就是赏析的魅力,每一个读者只能努力靠近作者原意,但一定不可能完全一样。这个时候赏析和扩充,深化了对本身对联的领悟,也让自己的思维在一副好联的带领下,经历了整个故事。
五、构建成联:待到山花烂漫时,它在丛中笑
成联是我最期待的部分,因为终于可以构建一个完整的故事了。 然而真的到写的时候才发现,期待成联,其实更多的是自己的掌控力不够的表现。因为掌控力不够,所以才没办法在短短七个字构建一个完整的画面,需要用到上下联、题目这样的规则,来完善自己的世界。 但是其实成联是对立意非常好的磨练,因为思路集中,目标明确,立意更加容易清晰大气。
第一个练的成联写的是红豆。
红豆 韩小舟 相思入骨,耕田一亩皆红豆; 寄语随风,许愿半生共白头
其实可以看出来红豆相思,种的都是红豆,首先想到的是相思入骨。所以其实可以看到下联寄语随风,不够规整,有拼凑之嫌疑。思前想后,发觉其实直接这样反而更好
耕田一亩皆红豆; 许愿半生共白头 第二个例子写的是浮萍: 浮萍 韩小舟 无根落脚,不妨怀抱踏波梦 有叶作楫,可渡心归理想乡
这联出来的时候其实颇为自得,因为无根有叶,是浮萍的表象表邪,而梦想,则是进一步深化。即使是浮萍,依然可以怀揣梦想。所以可以看到,成联因为主题非常明确,所以上下联都是围绕一个主题,只是从两个角度来讲。 这个成联自己比较满意,但是也可以再炼,比如浮萍叶子不大,用叶作楫,意思虽然是可以的,但依旧可以再酌。
后面这个例子,写具体意向性的物,泰山:
泰山 韩小舟 履峭壁崎岩,与逐鹿中原,九鼎今初定; 临绝顶险峰,观紫霞聚散,五岳我为先。
写泰山,就能想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又容易想到泰山五岳之首。毕竟其文化和象征意义远远大于地理意义,所以一开始我定的调子就是“九鼎今初定,五岳我为先”。 看到这短短10个字,觉得这么写泰山有点小,所以开始扩写,九鼎对应逐鹿中原,五岳泰山与真龙紫气相关,所以最后成联成为这个样子。 然而其实能看出来,上下联意思还是重了,而且“履峭壁崎岩,临绝顶险峰“其实只是堆字,没有太出彩的意思在里面。可见其实成联字多了,虽然构建的东西可以更多,但是依旧不容易,要言之有物。
下面这一联算是相对比较满意,没有废话的联:
品书 韩小舟 古册似茶,欲尝真味何妨煮; 韶华如箭,想解光阴但且读。
在构思的时候,我想到的读书有两种,一种是哲理性书籍,一种是历史性书籍。 上联其实就是讲的哲理性书籍,这种书要读出真正的意思来,要和茶一样,慢慢“煮”,着急不得,才能“悟”到;而下联本身的私心,是想要讲,历史书籍是书的同时,也是时间。五千前文明,其实韶华如箭,想要解读这当中时间的奥秘,但且读一读前人的故事吧。
最后这一联讲的是武则天,列在这里是因为武则天是我最喜欢的皇帝之一:
武则天 韩小舟 挟刑赏之柄,开言路,任贤能,酷吏贤能皆登场; 铸无字之碑,弘贞观,启盛世,功过得失不赘言。
说到武则天,就很容易想到她的鸿志贞观政启开元,想到酷吏和贤臣都有,想到她的无字碑。 这联算是一气呵成,喜欢其中几个琢磨的字,“挟”,“赘”。
我发现,字数少,话说不完,字数多,容易说废话。 成联给我上的最重要的一课是,言之有物,一字一句皆是有分量的。联习得好了,不论是成联还是对句出句,其实都是控制有限的字数表达足够的信息和画面。成联炼立意,也为炼字敲响警钟。 但是写成联,确实很开心,因为是成联,有主题,上下联完整,整个思维也是完整的,琢磨完了之后再看,确实有一种自己的小心思和磨练的单个字,在成联里,有一种“待到山花烂漫时,它在丛中笑”的感觉。
学联一年多,即将毕业之时,回头看来,原来已经走出了这么远的距离。 最后这一成联,送给自己,也送给大家。
古风学联有感 韩小舟 腹中墨半瓶,便要激昂文字,华章曾许是天作; 心下愁一缕,始觉欲语还休,妙对方知炼字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