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中华诗词论坛/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55|回复: 3

诗歌审美就排斥理论的知识吗?

[复制链接]

270

主题

1740

帖子

9518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016
贡献
2251
金钱
3495
发表于 2019-12-12 20:07:2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诗歌审美就排斥理论的知识吗?学问蕴涵在诗词的意境如何体现?
(作者…悠悠文学岁月才女)

严沧浪论诗,有一段著名的议论:“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然非多读书,多穷理,则不能极其至。”这些很有见地的诗词审美理论,历来引起不少误解和争议。有人指责严沧浪主张写诗不要读书,不要穷理,其实,这并不是他的原意。“别材”、“别趣”是根据诗歌的艺术特征提出来的,诗歌创作有其自身的特殊规律,诗词鉴赏给人以审美趣味,这就是提出别材别趣的依据。写诗和读书做学问不完全是一回事,诗词鉴赏和说理议论也大不相同,也就是说写诗要符合诗的艺术规律,欣赏诗词获得的是艺术美感,但这是不是说诗词创作就不需要学问,审美就排斥理论的知识呢?不!正相反。“非多读书,多穷理,则不能极其至。”只不过读书所得的学问,穷理所得的理论知识,不能直接在诗中摆弄,而是要把学问蕴涵在诗词意境之中,理要在趣中体现出来。



诗人的诗歌趣味

理和趣,理性知识和审美趣味,不能相互代替,但又不相互排斥,而是相辅相成。严沧浪的理论,正好说明这一辩证关系提出理和趣这两个概念,并注意二者之间的关系,这是我国古代诗词审美中具有民族特色的理论。由于人们对诗词审美认识的局限性,片面强调理而取消艺术特征者有之;片面强调趣而排斥理性知识的重要作用者亦有之。二者貌似两个极端,实质上都是违反诗词的艺术规律的。正如西方古典美学中的纯理性主义,不符合艺术审美的特性,而纯粹的直觉主义又导致艺术审美的神秘主义一样,都未能全面地把握审美活动的本质。所以,我觉得理和趣的结合,应该说是抓住了审美的关键。严沧浪说(下图):



严沧浪说文

当然,这只不过是就某一时代诗风的基本倾向而言,实际上,在同一个时代里,这些不同情况也会同时存在的。“尚词而病于理”,是说只追求语言文字之美,而忽视思想内容,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形式主义倾向。“尚理而病于意兴”,是另一极端,即只注重讲大道理而不重视艺术性。南朝诗重艺术性,这不能一概否定,但是,的确也有一些作品只斤斤计较声病之说,或片面追求状物形容,曲写毫芥,而缺乏深刻的思想意义,这是不足为训的。至于宋代诗坛,有的把诗变成押韵的哲学语录,有的以禅理入诗,那更等于取消了艺术。这些事例不少,我们在这里不想多谈。我们所感兴趣而又值得研究的,是那些词理意兴具备,思想性艺术性高度统一的诗词杰作。



诗歌趣味景物

事实上,千古传唱、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何尝不说理,所谓理,无非就是讲生活之理,事物之理,人生哲理,人情物理,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抒情言志之作,无不因时因事而发,岂可以离开理而搦笔?只不过看你如何说理,是用哲学论文的方式去说呢,还是按照艺术的规律去表现?《诗》三百,有哪篇不说理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不就包含有深刻的道理在内么!当然,这不是什么所谓歌颂后妃之德那类封建伦理,而是男女之间相互爱慕、相互追求的日常之理。但是,这种常理是包含在诗的生动的艺术形象和炽烈的感情气氛之中,所以,人们读这首诗获得的是强烈的美感,从中悟得深情至理,而不是获得抽象的伦理概念。诗是一种艺术,它必须给人以美感,故严沧浪论诗,特别标榜“兴趣”二字,通过“兴趣”再获得深刻之理。总之,一首诗唯其蕴有深刻之理,而又理在趣中,才能使人觉得意味无穷,兴趣更浓。



诗歌趣味景物

理趣之于诗,表现有多种多样,并非千篇一律,有直书人生哲理但仍充满情趣者,有抒写生活情趣而富有深刻道理者,有状物写景而寓以事理者,有借比兴手法以说明某一哲理者。然无论是哪一种,都以情景为依归,构成鲜明的审美意境,才能使人获得美感。



古诗十九首中的一首

这是古诗十九首中的一首,几乎全是说理,但是,这种理是对人生的咏叹,是对现实生活的眷恋和赞美,充满了感情色彩,我们从中感受到的,首先是一个咏叹者的形象和他对理想生活的憧憬。“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这是千古以来人们共同的感叹,虽然对这个问题的态度各有不同,也就是人生观各有不同,但这种咏叹则是会感发人心的味。因此,这样的诗似乎理胜于辞,但并未至于“淡乎寡”。曹操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之类著名诗篇,不也是直书人生哲理吗?但抒情言志融为一体,表现出慨激昂、悲壮苍凉的风格,充满了感人肺腑的艺术趣味,可以说是“词理意兴,无迹可求”了。



孟浩然的名作《春晓》

这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名作《春晓》。文字通俗易懂,近乎口语,没有说理,也没有什么雕饰形容。在我国古代,这是一首老少皆知、妇孺皆咏的诗,反复诵读而不厌,为什么会具有这样强大的艺术生命力呢?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诗中富有理趣,耐人寻味,恐怕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就这首诗的表层意境来看,春天来了,大自然给人以生之乐趣,心情闲适,风雨花鸟,构成一幅春天的意象,主人公睡意犹酣,不知东方之渐白。显然,这是封建社会里有闲阶级的闲情逸趣。但是,对这种情趣,也不能绝对认为有闲阶级才有,劳动人民只要生活条件许可之时,也未始不会领略这醉人的春意,“春眠不觉晓”的感受,也并非只是有闲阶级的特权,所以这首诗的意境,对大家都具有普遍的审美意义。



诗歌趣味景物

对诗中的这种悠闲情趣,鉴赏者也会从不同角度去领略,获得不同程度的艺术感受,并从这表层意境,进入深层意境,这深层意境表现是曲折而复杂的:在这里,审美主体的主观精神和作为客体的大自然,似乎融为一体,物我同化了。春晓,酣睡未醒,鸟雀喧闹,主人公的主观感受,融注在生机勃勃的春意之中,读者也似乎闻到春天的气息,见到“红杏枝头春意闹”的情景。可是,忽然想起昨夜睡梦中听到的风雨之声,内心突然忧虑起来了:那似锦繁花、初绽蓓蕾,不知道有多少已被无情的风雨摧残了。“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这种情景是实在令人惋惜伤感的。“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这种设问,完全是为了揭示主人公内心世界,巧妙地表现出复杂曲折的心理活动。爱春、惜春、怜春、伤春,错综交织,一则以喜,一则以忧,喜的是生意盎然的春天已降临人间,忧的是经不住风吹雨打,落红满地。



诗歌趣味景物

作为审美主体的作者和鉴赏者,很自然地又把这自然现象的事物之理,推及生命的哲理,一系列微妙的感情也就随之油然而生了。​由自然景物的意趣,深入到作品主人公的生活情趣,进而深入到丰富的人生哲理之中。全诗充满了艺术趣味,而理在趣中。这恐怕就是《春眠》能打动人心,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钟蝶语)的奥秘所在吧?下面,我们再来看看朱熹的《读书》诗: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待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诗歌趣味景物

读者从诗的标题便可知道,这首诗是讲读书做学问的道理的,是一首说理诗,而且涉及深刻的哲理。读书是为了追求知识,增长智慧,明白事理,探索真理。古人常说读书明理,就是要认识人生,认识世界,关键就在于一个“清”字,要随着知识的增长,头脑愈来愈清楚,做明白人,而不是成为书呆子,做糊涂人,犹如一泓清水,由于水清,所以才能呈现天光云影,优美如画,好像一面明镜,可以照映纤尘。那么,怎样才能保持水清呢?一塘死水是污浊的,下有沉渣,上浮污物,哪能呈现“天光云影共徘徊”的画面?池塘里的水要保持清洁,关键在于不断更新池水,“户枢不,流水不腐”嘛!源头活水源源不断,池水自然清洁明净。读书做学问,不也正是如此吗?人类只有不断更新知识,输入新的信息,丰富主观世界,才能不断地认识世界,揭示客观世界的奥秘。



诗歌趣味景物

这对我们生活在科学飞跃的今天的人们,不也可从中获得深刻的启示吗?这些道理,如果把它写成一篇论文,那也可以从多方面论述,提高到事物发展的辩证法原理去研究。但那不是文艺,而是哲学。这首诗就不同,作者把这深刻的哲理,蕴涵在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之中,融会在优美而饶有兴味的艺术境界里,使理和趣,融合无间,可谓是羚羊挂角,无迹可求。一泓清清的池塘,水明如镜,云影天光,倒映水中,悠然自得,纤毫可鉴,这是一幅多么优美的水彩画啊!哲理是由后两句引出来的,但是,提得很自然,也不脱离形象,而是在议论的诗句中,刻画了源头活水汩汩而来的生动画面。我们读这首诗,首先直觉到的是一幅活泼泼的景物画,进而从源头活水这一常见的物理,悟出朱熹所赞美的读书做学问的真谛。



诗歌趣味景物

这样的说理诗,就不是严沧浪所批评的“理障”,而是理在趣中,意味无穷,既“主理”又并不“病于意兴”。在鲜明生动的诗歌形象中,蕴涵深刻的哲理,千百年后仍被传诵,这样的例子是举不胜举的。王之涣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之句,写的是眼前景物,却具有鼓舞人们积极向上的作用,包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杜甫的“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不也具有类似的作用么?孔老夫子就十分感叹地说过:“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这是登泰山时的实际感受。而杜甫的诗,则把人们引向“绝顶”的境界,心胸坦荡,眼界开阔,站得高,看得远,读者在这广阔雄伟的意境中,不也会悟出人生之真谛么?



诗歌趣味景物

至于李商隐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苏轼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刘禹锡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等等,无不都是寓情于景,理在趣中,而成为千古名句。以上所谈,都是我们在鉴赏诗词时常见的现象,也没有什么新奇之处,但是,也许是见惯不怪的缘故吧,其中蕴藏的一些美学内涵,却往往被忽略了。当我们在谈到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关系时,往往顾此失彼,强调了这一面,又忽视了另一面。其实,艺术创作和审美活动,主要是用形象思维,这是最起码的条件,而在艺术鉴赏时,人们获得的是美感,而不是抽象的大道理,这也是常识,但是,这一切并不排斥逻辑思维、理性知识在其中所起的作用。艺术意境的深度,艺术审美兴趣的醇度,在某种意义上说,多取决于其所包含的思想和事理的深度。根本问题,在于要符合艺术规律,其妙处在于理在趣中,由趣悟理,这样的作品才足以反复咀嚼,意味无穷,具有永恒的艺术生命。

63

主题

1285

帖子

7161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699
贡献
1863
金钱
2615
发表于 2019-12-14 09:3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真多。诗内与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19

主题

1万

帖子

6万

积分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奇文神韵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3109
贡献
17901
金钱
22215

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9-12-14 11:32:2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个人理解:“诗有别才,非关所学”,莫非是就诗是用来抒发情感这一诗学原理而言的。我们认定诗是人们情感的表现,虽然有时候诗的中间也有外面的事实,或作者的思想,但终究是以情感为主,而情感这东西与学识没法成正比。

点评

诗要写得好,需要有特别才学,不是学得多,学位高就会写得好。说俗一点,哪怕你是古诗文博导,也不见得会把诗写好。你不是那块料。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9-12-14 13:1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79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4910
贡献
18609
金钱
25360
发表于 2019-12-14 13: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林金建 发表于 2019-12-14 11:32
我个人理解:“诗有别才,非关所学”,莫非是就诗是用来抒发情感这一诗学原理而言的。我们认定诗是人们情感 ...

诗要写得好,需要有特别才学,不是学得多,学位高就会写得好。说俗一点,哪怕你是古诗文博导,也不见得会把诗写好。你不是那块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香港铜锣湾集团|大中华购物中心联盟|(香港)大中华诗词论坛/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4-3-28 17:06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