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前生缘 于 2019-11-21 08:55 编辑
八杂市由俄语“市场”的音译加上“市”字演绎而来。哈尔滨的八杂市始建于1902年,初称埠头北市场。1910年,新八杂市建成,新八杂市平面布局成回字形,四面开门,外面一圈儿店面,向外向内都开门。这里就是后来的道里八杂市。 此外,上世纪20年代初,在秋林公司对面,形成了以鱼肉、杂货和蔬菜和小吃为核心的东八杂市。1922年还形成了以教堂街(今教化街)为中心,鱼肉、禽蛋、蔬菜、杂货为主的西八杂市。以这些八杂市为基础,奠定了早期哈尔滨早期基本的商业格局。 八杂市的商品以“杂、小、零、全”而著称。杂是指饮食、服装、炊具、日用百货、土特产应有尽有。小是指商品体积、重量轻巧,方便携带。零是指蜡烛火柴论根,头绳论尺,糖果论块,白菜半棵也卖,油盐酱醋一个大子(旧时的铜元)也是买卖。全是说八杂市里更有那针头线脑、烟筒炕席,孩子们玩的小玩意儿,大姑娘、小媳妇用的胭脂粉儿,凡市民生产、生活需要的物品,基本都可以在八杂市买到。 那时候,孩子们最喜欢跟大人去逛八杂市了,因为那里面热闹,有很多让孩子们馋嘴的东西。所以,一听说要去八杂市买东西,孩子都会努力表现得乖乖的,好争取到和父母一起去逛八杂市的机会。而每次从八杂市回来,手里总会捧着一些父母给买的那个年代的小食品:小糖豆、杂拌糖、瓜籽、米花糖之类的。孩子们的小心眼儿里呀,满满地都是喜悦! 改革开放以后,八杂市都被拆除了,改建成了大型的综合商场。可是,过去的八杂市,总让我有一种抹不掉的思念。每当路过八杂市旧址,往日情景便一幕幕地出现在眼前。八杂市,成为我心中珍藏的一幅画卷、一段记忆。 2019.1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