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116
注册时间2015-7-9
威望1842
金钱10906
贡献7927
金牌会员
 
威望- 1842 点
贡献- 7927 次
金钱- 10906 枚

|
散文·借得诗句话春愁
文/月影
春天,对文人墨客来说,都是灿烂的、愉悦的,毫无疑问,更是诗情画意的。“弱柳千丝缕,嫩黄匀遍鸦啼处。”却是在诗意的早春被南宋词人袁去华吟哦出了几许的愁绪。而北宋的欧阳修却在西子湖畔吟出春时的灿烂心情,“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春草碧色,春水渌波,与绵长的堤影掩映着;柔和的笙箫,在春风中吹送。寥寥数笔,营造了一片安谧、恬静的气氛,表达了作者游湖时的愉悦心情。正紫燕衔泥、急管繁弦,如此良辰美景,正当日日欢畅,却也有人在吟愁,如唐代的李商隐吟出的“纵使有花兼有月,可堪无酒又无人。”隐隐地表现出了作者虽然在当时的政治舞台上有所作为,但又慨叹无人引荐的心愁。由此看来,每个人对于每一个季节的感受不一定都相同。春天里落魄的人看到别人灿烂着心情,那种难以言喻的心情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的。
孤独是一种心境,即便你身处人群,哪怕是在诗情画意的春天,孤独者依然倍感孤独,于是,孤独的人常常在孤独中思想:花月有情,酒楼满目,唯独少个知音、少个伯乐、少个吟伴,纵然春灿,依然春愁。正因为如此,才有了林黛玉在潇湘馆因春困引发幽情中吟哦出:“一缕幽香从碧纱窗内暗暗透出……细细的长叹……每日情思睡昏昏”的愁节。倘若你再展开去联想,那是多么绮丽而又浪漫的画面与女子的心境和春愁,在这样的韵致中流露出星眼微饧,香腮带赤,又岂止是芸芸众生中的黛玉一人?早在南宋时期的袁去华遇春也生愁绪,便有了他的“念永昼春闲,人倦如何度”词句。
春愁,与一个人的情境和心境有很大关联。南宋的袁去华在他的词中有“问燕子来时,绿水桥边路。曾画楼,见个人人否?”的情境,他在那初春的景象中描述出的愁情,色彩雅丽、哀怨思念,静美低沉,孤独深刻,正好迎合了唐代诗人韦庄的句子“寓思本多伤,逢春恨更长。”。凡尘不如意之事甚,恰遇春来,春风促春雨斜飞急骤扰心,院中又见满地落红,园中不见蝴蝶蹁跹,何处惹尘埃?满眼尽清愁。
春就是这么愁,走进阡尘,渺渺无所依,流浪的足迹像是一长串浮萍,而又必须要问:哪是我的人生驿站?人生就是这么愁,人生也离不开愁,不管春夏秋冬,愉在四季,愁也在四季。在桃花盛开的三月,你如果侧耳聆听,会听到轻啜在花瓣上露珠的凄诉。
春中生愁,与青春逝去,年华渐老有关,这里有宋代词人朱服的《渔家傲·小雨纤纤风细细》中的词句为证:“恋树湿花飞不起,愁无比,和春付与东流水”、还有宋代词人陆游的《渔家傲·寄仲高》中的词句“行遍天涯真老矣,愁无寐。鬓丝几缕烟茶里。”也佐证了这一点。
春愁,春中生愁。凝望那云飘日落,眷恋那鸟归人回。那碧水,浅草、斜阳。那春雨、春露、春花,一切都按照已定的轨迹,无论身在一个怎样的情境中,都会有伤春、惜春、恼春的感觉,怕春逝去、怕青春匆匆离去的感觉。仿佛春就成了青春的代名词。很多时候因为我们自己的行为而误了自己,误了春天,因此又凭添了几许愁绪,尽管是阳光灿烂、诗情画意的春天,因为心境和情境的不同,都可能会生愁,难道不是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