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4
注册时间2017-10-12
威望2839
金钱5939
贡献2343
金牌会员
 
威望- 2839 点
贡献- 2343 次
金钱- 5939 枚

|
《水龙吟·淮安府衙感怀》 文/任冉 登堂全忘民声,百姓告状衙门口,拖拖沓沓,还无结果,留前戒后。毕竟衙门,为民恩主,一麾坚守。从良心、怎的不能丧失,黎民怨、青天吼。
宜向天公禀奏,得时过、皇仪昭懋。也曾为此烦冤,谁道良心赎救。 喜看新修葺,重翻建、府衙嘉秀。鉴人文历史,应该为镜,德心洪茂。
己亥初冬(2019.11.14) (水龙吟,词牌名,又名《水龙吟令》、《水龙吟慢》、《鼓笛慢》、《小楼连苑》、《海天阔处》、《庄椿岁》、《丰年瑞》。此调以苏轼《水龙吟·露寒烟冷蒹葭老》为正体格律格式,双调一百零二字,前段十一句四仄韵,后段十一句五仄韵。另有双调一百零二字,前段十一句五仄韵,后段十句四仄韵等二十四种变体。代表作品有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等。据说,“水龙吟”最早是南北朝时北齐的一组古琴曲,据《北齐书》卷二十九“郑述祖传”:“述祖能鼓琴,自造《龙吟十弄》,云尝梦人弹琴,寤而写得。当时以为绝妙。”同时,汉马融《长笛赋》云:“近世羌笛从羌起,羌人伐竹未及已。龙吟水中不见己,截竹吹之声相似。”故人们也以龙吟喻笛声,如南朝梁刘孝先《咏竹诗》:“谁能制长笛,当为吐龙吟。”南北朝诗人庾信《对酒诗》:“惟有龙吟笛,桓伊能独吹。”入唐,唐代君王出行有仪仗鼓吹,所奏乐曲有《龙吟声》。据《新唐书》卷二十三下“仪卫下”载:“大驾卤簿鼓吹,分前后二部。凡鼓吹五部:一鼓吹,二羽葆,三铙吹,四大横吹,五小横吹,总七十五曲。……鼓吹部有扛鼓、大鼓、金钲小鼓、长鸣、中呜。扛鼓十曲,……长鸣一曲三声:一《龙吟声》,二《彪吼声》,三《河声》。”《龙吟声》是出行中吹打的一种仪仗乐。而在宫内娱乐时,也有类似的笛曲,李白《宫中行乐词八首》第三:“笛奏龙吟水,箫鸣凤下空。”杜甫《刘九法曹、郑瑕丘石门宴集》诗:“晚来横吹好,泓下亦龙吟。”除了宫廷音乐外,唐代民间也流传着一种击打乐《龙吟歌》。中唐时,诗人李贺作《假龙吟歌》,歌为杂言,前半四言,后半七言,全用仄声押韵,韵字则入声与上声交替,语言亦奇崛险怪,用各种奇特比喻写龙吟声。假者,假借也,借龙吟歌作杂言歌词。唐代乐曲名虽有“龙吟”而无“水”字,但在唐人的理念中,龙与水密不可分,故唐人亦多以龙吟喻水声。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有“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晚唐张祜《题李渎山居玉潭》,用“一听夜龙吟”比喻潭水声。另外,中国古代的《易经》云:“云从龙,风从虎。”故人们以为龙吟云起,虎啸风生。每当干旱之时,君王便下诏祈雨。唐玄宗时曾诏令修建龙坛和龙堂以供祭祀求雨。由唐代这种风俗文化出发,龙与水是不可分离的,所以很容易由《龙吟声》或《龙吟歌》演变出《水龙吟》的曲名曲调。对于词名的来源,毛先舒《填词名解》卷三认为李白诗“笛奏龙吟水”是其调名之来源,而陈元龙《片玉集注》卷十谓本于李贺诗“雌龙怨吟寒水光”。对于最早使用该曲调填词之人,一说唐末五代时的道士吕岩;《见历代诗余》卷七十四认为是柳永;一说为苏轼。《词律》《钦定词谱》均列此调,所举体格颇为纷繁。《词谱》共列体二十五种,并谓“此调句读最为参差,今分立二谱”。一谱为起句七字、次句六字者,以苏轼“霜寒烟冷蒹葭老”一词为正体,双调,一百零二字。姜夔词注“无射商”,俗名越调。曾觌词结句有“是丰年瑞”句,名《丰年瑞》。吕渭老词名《鼓笛慢》。史达祖词名《龙吟曲》。杨樵云词因秦观词起句,更名《小楼连苑》。方味道词结句有“伴庄椿岁”句,名《庄椿岁》。)
(淮安府衙,始建于明朝洪武三年(1370年),位于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东门大街38号。淮安府衙衙内有房屋50余幢、600余间,分东、中、西三路而建,淮安官衙大堂建筑具有官式建筑特征,体现了中国明清时期府衙建筑明确的形制规范与等级要求,具有淮安地区建筑文化特色。2006年5月25日,淮安府衙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