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0
注册时间2019-2-15
威望349
金钱2332
贡献1903
金牌会员
 
威望- 349 点
贡献- 1903 次
金钱- 2332 枚
|
本帖最后由 山雨 于 2019-11-17 09:56 编辑
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许多人读错了,其“一蓑风雨任平生”的“平生”,是平空生出、突如其来的意思,不作“此生”讲,不然这上片的结句喧宾夺主了;“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才是主旨。
皮日休“海气平生当洞见,瀑冰初坼隔山闻”、姜夔“怕平生幽恨,化作沙边烟雨”,都是“平空生出”意。
----------------------------------
整理一下新添的几个例证:
伊人提供诗例:
于清风楼斋坐久举目忽睹日光豁然顿晓而有偈(唐·师鼐)
清风楼上赴官斋,此日平生眼豁开。
方信普通年远事,不从葱岭带将来。
“此日”不宜讲作今天,“平生”不能讲作“一生、寻常”。不然,“清风楼上赴官斋,今日此生眼豁开”,就变成见斋眼开、吃货得道了。题注正是要避开误解,强调“此日平生”是“忽睹日光”意。
苏轼本人诗作:
龙山补亡,并引 其二 (宋·苏轼)
丙子九日,客有言龙山会,风吹孟嘉帽落,桓温使孙盛为文嘲之。嘉作《解嘲》,辞致超逸,四座惊叹,恨今世不见其文。因戏为补之。
吾闻君子,蹈常履素。晦明风雨,不改其度。平生丘壑,散发箕裾。
坠车天全,颠沛何惧。腰适忘带,足适忘屦。不知有我,帽复奚数。
流水莫系,浮云暂寓。飘然随风,非去非取。我冠明月,佩服宝璐。
不缨而结,不簪而附。歌诗宁择,请饮《相鼠》。罚此陋人,俾出童羖。(右解嘲)
诗中“平生丘壑”指的就是坠车、落帽之类的意外变故。(寻常、平素,前句已有“蹈常履素”“不改其度”)
——————————————————————
补充一段评述:
一蓑烟雨,犹一身烟雨、一阵烟雨。句中“蓑”只能作量词看,因为“雨具先去”,已无可能身披蓑衣。
但是,不管篇章、语境,单单只摘“一蓑烟雨任平生”七字一句,①讲作“这辈子就这么披一身蓑衣在烟雨中(自由自在)”是可以的。在这个意义上,任,最好替作“称、足、畅、快”,因为“任”字讲作“听凭”的话,语境上是对“任”字之后的内容包含否定的。
②保留“任”,只能讲作“这辈子听凭雨打风吹”“听凭雨打风吹一辈子”,不披蓑戴笠也不怕。似乎有一种“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高尔基?《海燕》?)的味道。
人们喜欢的,只是这单句。将“平生”作“此生”讲,放在七言单句中是成立的。
但是通篇上讲,“平生”讲作“此生”却是不好的。①解有违“雨具先去”,②解与后文“也无风雨也无晴”并看,题旨上是互有干犯的:我主楼说到“喧宾夺主”是说上片结句压过下片结,下片不写更好;反过来,后片“也无”一出,间接地否定了上片的“一生心愿”,自降地步的。
任平生一蓑烟雨,讲作“听凭突如其来一阵小雨”,符合序中实际情况,篇章上才是和谐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