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0
注册时间2016-6-16
威望1016
金钱3495
贡献2251
金牌会员
 
威望- 1016 点
贡献- 2251 次
金钱- 3495 枚
|
转载軒置爼
说了“平头”和“上尾”。自然就要说一说“蜂腰”“鹤膝”。宋陈造《赠张德恭》诗云:“少日试推敲,未脱蜂鹤病。”这是一种自谦之语,此处便将“蜂腰鹤膝”省作“蜂鹤”。钟嵘 《诗品·序》有云:“至平上去入,则余病未能;蜂腰鹤膝,闾里已具。”一言便已表明,“蜂腰鹤膝”作为一种诗病,平民百姓都知道避免了。然而对于“蜂腰鹤膝”的定义,却历来争议已久,尚无一个明确的结论。
据日本僧人遍照金刚《文镜秘府论》中记载,认为“蜂腰”指第二字不得与第五字同声,“鹤膝”指第五字不得与第十五字同声。并有 “言两头粗,中央细,似蜂腰也。”及“两头细,中央粗,似鹤膝也。”二语。这两句话,真有些不伦不类,看不出第五字与其它同声有粗细的关系。就“蜂腰”而言,五言诗句第二字与 第五字同声未必便是声病。“平平仄仄平”和“仄仄平平仄”都是二五同声的句式,但都是十分规范的律句,在齐梁以来的格律诗中普遍存在。将这两句相连,构成一组对句。至于“鹤膝”,其实五言诗中第五字与第十五字同声也未必存在声病,因为这种现象在齐梁以来的格律诗中俯拾即是,而且首句不入韵的五言律体诗歌第五字与第十五字大体都是同声的。在这里,有必要强调一下什么是同声?这里不是不是指两个字有相同的声母。而是指四声的“平、上、去、入”,同声就是两个字同为平声、同为上声、同为去声、同为入声四种情况。这样看来《文镜秘府论》对“蜂腰鹤膝”的定义就有了问题。南宋杨万里在《诚斋诗话》言:“‘何谓蜂腰鹤膝?’曰:‘词源倒流三峡水,笔阵独扫千人军。’‘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前一联蜂腰,后一联鹤膝也。”吾未明白以何理由而断之,尤其是老杜名句,格律齐备,怎么会犯“鹤膝”之病?难怪刘善经在《四声指归》要引用沈约之言:“人或谓鹤膝为蜂腰,蜂腰为鹤膝。疑未辨。”从这句话中可以推测出,先有人提出蜂腰鹤膝说,而后有人提出异说,使人一时未辨。
那什么才是“蜂腰鹤膝”准确的定义呢?到了北宋年间,蔡居厚在《蔡宽夫诗话》中对“蜂腰鹤膝”有了全新的诠释:“所谓蜂腰、鹤膝者,盖又出于双声之变。若五字首尾皆浊音,而中一字清,即为蜂腰;首尾皆清音,而中一字浊即为鹤膝。”不过,他自己马上就否定了,“尤可笑也。”似乎也不大认同。不过,从名称上来看“蜂腰”“鹤膝”,应该是一组相对的声病,都是中间位置或粗或细导致的整体上的不协调。的确,蔡宽夫“清浊论”的解释最为符合“中央有病”的标准。于是,当代语言学家郭绍虞在其主编的《中国历代文论选》中就直接采纳蔡宽夫的观点,甚至进一步将这两种声病限定在一联之中:“两句中的一句前两字与后两字用仄声,中间的一字用平声,是蜂腰之病;另一句前两字与后两字用平声,中间的一字用仄声,是鹤膝之病。”蔡宽夫、郭绍虞的观点既满足“蜂腰”“鹤膝”在形制上的特点,“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也确实是典型的病体,因此较为切理。(此段部分文字摘自张连旺《“蜂腰”“鹤膝”辨》)
还有一种理论是我比较认同的,就是冯春田教授在《永明声病说的再认识》一文中提出的“五言一联”论。他将 “平头、蜂腰、鹤膝、上尾” 在五言一联各自位置的表述,就非常明确。如下图所示:
从上图分析可见,在五言一联中,如果出句是平平去入上,对句也是平平去入上。那么本联便同时犯了“平头、蜂腰、鹤膝、上尾”四病。以此类推,如果对句和出句第二字同为平声,则犯“平头”之病,如果对句和出句第三字同为去声,则犯“蜂腰”之病,如果对句和出句第四字同为入声,则犯“鹤膝”之病,如果对句和出句第五字同为上声,则犯“上尾”之病。当然,如果出句是平平去入上,对句反之,则一病不犯。那差不多就达到沈约《宋书·谢灵运传》中所说的“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的标准了。
弄清了什么是“蜂鹤”?那么最后的问题就来了,在唐宋诗中有无犯其病例呢?答案是肯定的。譬如唐代杜甫《不见》:“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末联 “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中的第三字“读”“好”都是去声字,故犯“蜂腰”之病。至若“鹤膝”,因在第四字关健位置上,不易所见,只能在古风诗中去找,譬如宋代陈师道《示三子》:“去远即相忘,归近不可忍。儿女已在眼,眉目略不省。喜极不得语,泪尽方一哂。了知不是梦,忽忽心未稳。”颈联“喜极不得语,泪尽方一哂。” 中的第四字“得”“一”都是入声字,故犯“蜂鹤”之病。
“蜂腰鹤膝”是永明声病中重要一项内容。南宋魏庆之在《诗人玉屑》中列出“八病”后总结说:“八种惟上尾、鹤膝最忌,余病亦皆通。”此论我也不是很认同,单论“鹤膝”而言,对于近体诗便不适用。还是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得好:“八病源于沈约,谓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之辨。作诗正不必拘此,弊法不足据也。”今人更不该以此为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