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68
注册时间2019-10-29
威望2098
金钱5551
贡献2093
金牌会员
 
威望- 2098 点
贡献- 2093 次
金钱- 5551 枚


|
本帖最后由 无想思 于 2019-11-10 05:04 编辑
论诗
情景理哲出界境,精于炼剪望才尘。
终究文字试功底,仄竖横平造化人。
一句
好诗出一句,一句古留存。
门挂足为训,无鲜且袖珍。
一词
浮云遮望眼,薄墨大千容。
欲落如椽笔,灵犀一点通。
一字
花犹庭唱后,恨落等舟人。
欲籁天藉静,僧敲月下门。
用典
珠峰千万韧,妙手落桃门。
决意诗无典,黑眸看夜真。
这几首诗是笔者关于写诗的心得。心得就可能过于自我,不便交流。所以有网友希望能解释一下。只能从命。
诗要有景有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不仅如此,诗还有理有哲。诗可以直接讲道理讲哲学。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诗也可以寓情于景,寓理于情,寓哲于理,最高境界是寓哲于景。不仅仅有哲理,而是有哲学的气息,有“哲气”。“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高才写诗都精于裁剪,我等望尘莫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选取的素材都很平实,为何组织成诗就如此美妙如此震撼。大千世界万物竞择,靠的是诗人的慧眼,是才华。才华就是“裁华”。
“炼”指的是文字功夫。王力先生说,写诗要“炼”,一句一句的炼,一词一词的炼,一字一字的炼。
好诗出一句,名篇传世往往就在一句出彩。所以诗写下来,先看看里面有没有可以挂在门口当对联,或者放在堂下做子训的句子。有,那就算写好了。
好诗出一词的难度要大一些。浮云出于李白,灵犀出于李商隐。一诗因为一词而千古流传,我等只能高山仰止。
而一诗因为一字而名扬天下的,我等只能五体投地了。王力先生说,诗里面如果有一个字,可以有两个以上的选择,那就要好好的“炼”了。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可以还唱,忧唱,愁唱,秋唱,春唱。而唱在隔江,恨落舟客。犹字算是用绝了。僧敲月下门。“推敲”二选一。难度不亚于多选一。以至于贾岛思虑过度神情恍惚撞了韩愈的马头。韩愈倒是惺惺相惜说,还是用敲吧。万籁俱寂敲一下显得更静。这就是“欲籁天藉静,僧敲月下门”。“藉”也是笔者“炼”出来的。这么优美的诗难道不是“心灵的慰藉”?不好意思自我吹嘘了,怎么敢和贾韩相提并论呢?其实王力先生的一个“炼”字才是尽得“推敲”之精髓。
用典笔者觉得“用典无痕”方算好。知此典者称精妙,不知此典者读通达。决意诗无典一句应该能看懂,其他三句都在用典,估计有些莫名其妙。
需要说明的是另外一种情况,就是我们去旅游景点,景点一般都会有历史故事。如果写诗涉及到对故事的描述,笔者认为那属于“述典“。“述典”和“用典”还是有区别的。景观诗述典者多。写诗应该 少釋,最好不释。白居易喜欢给自己的诗加注。生怕别人不懂。后人编诗集他自己加的注都没有收入,因为看的懂。景观诗加一点注释可以接受。
笔者《论诗》的题目起的太大。目的是抓读者的眼球吧。有“标题党”之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