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清风 于 2015-1-20 18:56 编辑
即墨古城系列---之漫话火牛阵<一> 诗选:
(一)
七绝·颂平度铜牛
铜塑巍峨大道间,奋蹄平度默耕田。
火牛战国奇胜后,击角歌声代代传。
(二)
七绝·平度牛
金牛紫气曜长天,勤奋耕耘载圣贤。
甯戚悲歌双角叩,田单智慧五洲传。
(三)
七绝·田单火牛
铜身铁骨气冲天,万马千军敢靠前!
刀角火光顽敌杀,城池收复四蹄旋。
(四)
七律·颂乐毅
文\清风入竹
六韬三略驾东风,叱咤图强战国中。
知遇燕王逢乱世,笃行肝胆率群雄。
不屠莒墨恩仇报,弃换将军道义终。
功败垂成新主悔,丹心再续白头翁。
(五)
七律·赞田单
安平脱险改车轻,受命危难劲敌迎。
飞鸟神人帮即墨,火牛刀角挑燕兵。
掘坟降劓齐儒愧,追寇收城战国惊。
七十疆场匡复计,千年伟绩古今名。
《追古抚今话康城》
即墨古城系列之三:漫话即墨火牛阵:
铜塑巍峨大道间,奋蹄平度默耕田。
火牛战国奇胜记,击角歌声代代传。
在位于青岛地区平度市区福州路与青岛路交汇处有一铜牛雕塑,它头朝东南立在十多米高的底座上,四面还有“火焰”的衬托,那是平度的标志性雕塑。铜牛取意于历史故事“火牛阵”,有三个含义:一是纪念田单大摆火牛阵战胜燕国匡复齐国的历史故事,代表平度人民的智慧和勇敢;二是自编自唱《甯戚饭牛歌》求仕的甯戚,甯戚仕齐期间,经常到齐国东部(包括平度地区)活动,组织民众发展农耕,受到平度人民的爱戴,辞世后他被人们安葬在胶水东岸(今平度马戈庄镇境内)。三就是用牛的精神来激励平度人民的勤劳与朴实! 金牛紫气曜长天,勤奋耕耘载圣贤。 甯戚悲歌双角叩,田单智慧五洲传。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甯戚怀才叩角求仕”的典故这就不细表了,我们说一下当年震惊战国时期的著名战役“田单火牛阵”,这是战国齐将田单发明的战术。这场战役是世界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清代《梨园集成》十八卷中就有京剧剧本《火牛阵》。火牛阵的故事几千年来广为流传,特别在平度大地上更是代代相传! 战国时代是我国历史上战争最多的时期。当时有这几个比较强大的国家号称战国七雄:燕、韩、赵、魏、齐、楚、秦。他们经常为自己国家的利益,发动侵略战争,社会动荡不安。齐国和燕国相邻,更是经常发生冲突。先是齐愍王趁着燕国内乱,藉口替燕国平乱,派兵攻占蓟丘(北平附近),逼死了燕王哙。哙的儿子昭王即位也就是燕昭王。请阅《战国策》里的《燕昭王招贤》:“昭王收破燕之后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在公元前311年,燕昭王即位。在郭隗的协助下,于易水旁修筑黄金台,广招天下人才,乐毅、邹衍、剧辛等前来投奔。燕昭王采纳乐毅论功授爵授禄的政治制度,并改革吏制,设相国和将军,分掌政治、军事大权;全国分五郡,郡下设县;郡守和县令由燕王任命;制定严酷的刑法,燕国日益强盛。乐毅是谁呢?司马迁的《史记》卷八十,乐毅列传第二十记载:乐毅者,其先祖曰乐羊。乐羊为魏文侯将,伐取中山,魏文侯封乐羊以灵寿。乐羊死,葬于灵寿,其后子孙因家焉。中山复国,至赵武灵王时复灭中山,而乐氏后有乐毅。乐毅贤,好兵,赵人举之。及武灵王有沙丘之乱,乃去赵适魏。闻燕昭王以子之之乱而齐大败燕,燕昭王怨齐,未尝一日而忘报齐也。燕国小,辟远,力不能制,于是屈身下士,先礼郭隗以招贤者。乐毅于是为魏昭王使于燕,燕王以客礼待之。乐毅辞让,遂委质为臣,燕昭王以为亚卿,久之。
齐国是周朝的诸侯国之一,先为姜姓,后为妫姓,首封之君是姜太公。齐桓公是春秋五霸之一。齐国出现于西周初年,当时周武王为酬谢周朝的功臣和宗室而封吕尚(姜太公)于营丘建立齐。直至前221年被秦国所灭。战国时期的齐国,东临大海,西近中原,沃野千里、物产丰饶、国殷民富。齐国地近东海,故煮盐业与海洋捕捞业异常发达,税收颇丰。国都临淄与大城市即墨皆人口众多、异常繁荣,富甲天下,晏子称为“摩肩接踵、挥汗如雨”也。我在《即墨古城系列之一:漫话康王城》已介绍过。齐国自周初立国,历经七百余年,历代人才荟萃,学术繁荣、百家争鸣。齐国积六百年之国力,基础异常雄厚,至齐威王时更是处心积虑,励精图治,在加上有田忌、孙膑、邹忌等良相名将的辅佐,内修明政理,外与列强争衡,故在前341年齐魏马陵之战中一举击败中原霸主魏国,使三晋朝齐,秦楚两强也争相与齐结盟。齐国依托自身实力,国强民富,迅速崛起成为东方头号强国。在战国中期,强秦与强齐并立于东西,天下诸侯尊为东帝与西帝,两国相互视对方为最强劲的竞争对手。从齐威王至齐宣王时,齐国被公推为五国合纵盟主,联合伐秦,将强秦压制与函谷关以西,不敢东向。前314年,燕国内乱,齐宣王遣大军在50天之内攻下燕都蓟(今北京),杀燕王哙与子之,燕国迫于齐国兵威,举国臣服。楚怀王排斥亲齐派大臣屈原,不听屈原联齐主张,急功近利,轻信张仪,自毁齐楚联盟,致使强秦攻其西,强齐破于东,楚国无力应付,自此衰落。齐楚联盟解体后,齐国转而支持北方的赵国兼并中山,赵国灭中山之志久已,齐国助赵,可谓是顺水人情。赵兼并中山之后,其强以略于秦齐两国相当。齐国联赵是为了更好的遏制秦国东出。至齐缗王时期,齐国吞并了以商为本、富庶繁荣的宋国,并逼楚国割淮北之地,国力大增,赵、魏、韩、燕四国望风朝于齐,齐国极盛一时。齐国灭宋之后,志骄意满,不可一世。在齐国国力到达于顶峰之时,一场国难如暴风骤雨般,将这个有着七百余年历史的东方大国差一点灭亡。因为燕昭王深恨齐国当初的灭国之仇,但迫于齐国的强大,一方面卑躬屈膝臣服于齐国,一方面筑黄金台拜乐毅为将,整军经武。暗中遣亚卿乐毅为使,联络赵、魏、韩、秦四国,历数齐缗王贪暴不义,推秦昭襄王为盟主,相约合纵伐齐。秦国视齐国为劲敌,如五国合纵摧毁强大的对手,正是秦国求之不得之事,故秦国的态度非常积极,秦国君臣亲自出面联系诸侯,商讨伐齐事宜。赵、魏、韩、楚四国都感到齐国的强大对自身构成了压力,也很愿意削弱齐国。公元前284年,乐毅作为“总司令”,率五国联军向齐国进发。《东周列国志》第九十五回说:燕王(姬平)悉起国中精锐,使乐毅将之。秦将白起,赵将廉颇,韩将暴鸢,魏将晋鄙,各率一军,如期而至。于是燕王命乐毅并护五国之兵,号为乐上将军,浩浩荡荡,杀奔齐国。
齐愍王骄傲自恃、忘乎所以,开始并未料到燕国会联合诸国攻齐。及至发现燕军已攻入齐国时,才匆忙任命触子为将,率领全国军队主力渡过济水,西进拒敌。齐国统治集团竭尽全力调集了全国的主力,联营列阵于济西,拦截五国联军。双方兵力各约20余万在济水之西(今山东高唐、聊城一带)展开决战。齐军由于连年征战,士气低落。触子原本的想法是充分利用内线战场优势沿河固守,待敌军士气消耗殆尽之时再打防守反击。这种作战思想应该说很符合齐国的实际,但齐闵王的命令一下令他措手不及。 齐闵王敦促决战,派人面见触子,辱而呵斥道:“你如果不尽力作战,我就灭绝你的族类,掘平你的祖基!”触子为此十分伤心,准备让齐军战败。两军刚一交战,触子就鸣锣收兵,齐军败退,联军乘胜追击。触子驾一辆车而去,不知去向。接着,齐闵王又派另一位将领达子统帅残兵在齐城门秦周之地迎战五国联军。情势危急但无物犒赏战士,为了激励战士,达子派人向闵王请求赏金。闵王大发其怒说:“你们这些无用的东西,怎能给你们金钱!”结果齐军与燕军一交战就败下阵来,达子战死沙场。齐军副将率残部退守国都临淄。济西大战,齐军主力损失殆尽,齐国遭受了立国以来从未有过的惨败。齐愍王被迫出逃至莒(今山东莒县)。南方的楚国原本未参加合纵攻齐,但此时见齐国必亡之势已成,此时楚顷襄王为分占齐地,便以救齐为名,派淖齿率兵入齐。齐愍王幻想借楚军力量抵抗燕军,便委任淖齿为相。淖齿在莒地杀掉了齐愍王,并夺回了以前被齐占去的淮北之地。 五国按原先达成的瓜分协议,分多路攻略齐地。赵军北上攻取齐国河间之地;秦军南下占商业名城定陶(原属宋国);魏国进军齐国东南,取彭城,尽略宋国故地;乐毅率燕军主力长驱直入向东攻克临淄后,采取布施德政、收取民心的政策,申明军纪,严禁掳掠,废除残暴法令和苛捐杂税。不扰市民,只将王宫里的珍宝器物(一部分是过去从燕国抢来的)装了数十辆大车运回燕国,燕昭王封乐毅于昌国(今山东淄博市东南),号昌国君,继续攻齐。然后分兵五路,以彻底消灭齐军,占领齐国全境。左军攻取胶东、东莱(今山东半岛),右军沿济水南进阿、鄄(今山东西南部)以接应魏军,前军沿泰山东进攻取琅玡(今山东 沂南至日照一带),后军沿北海(今山东临淄东北沿海一带)出击攻占千乘(今山东高青东北),中军占领临淄以镇齐都。乐毅威德并施半年时间,连克齐国七十余城。至前283年初,只剩莒和即墨(今山东省平度市东南朱毛村)二城未下外,齐国举国之地均被燕赵秦魏楚五国瓜分殆尽。乐毅又重新调整部署,集中右军和前军攻莒,左军和后军攻即墨。公元前283年,齐臣王孙贾等杀掉淖齿,立齐愍王之子法章为齐襄王,守莒抗燕,并号召民众起来抵抗。乐毅派兵进攻即墨,即墨的守城将士也是拼死抵抗。这样就形成当时两个抗燕的坚强堡垒。燕军围攻莒和即墨一年未下。乐毅改用攻心战,命燕军撤至距两城9里的地方设营筑垒。(现在的古岘镇驻地东2华里处,有一五家寨子村,就是当年乐毅屯兵之处)。并下令凡城中居民有出来的不加拘捕,有困难的予以赈济,以争取齐民。乐毅把莒城和即墨围困了三年,没有攻下来。燕国有人妒忌乐毅,在燕昭王面前说:乐毅能在半年之内打下七十多座城,为什么费了三年还攻不下这两座城呢?并不是他没有这个能耐,而是想收服齐国人的心,等齐国人归顺了他,他自己当齐王。但燕昭王非常信任乐毅,他说:“乐毅的功劳大得没法说,就是他真的做了齐王,也是完全应该的。你们怎么能说他的坏话!”燕昭王还真的打发使者到临淄去见乐毅,封乐毅为齐王。乐毅十分感激燕昭王,但宁死也不肯接受封王的命令。这样一来,乐毅的威信反而更高了。 田单是何许人也?田单并不是佩金印、穿紫袍,身负军国大任的达官贵人,他只是临淄城的一名基层官员,与齐国的王宗虽属同宗,但关系相当疏远。当乐毅攻破临淄城时,田单带著族人逃难到安平,乐毅的军队又迅速攻到安平。为了尽快摆脱敌军的追击,田单教导族人把车轴多余的部份截短,并用铁皮把车轴包起来,经过改良的车子,轻便而坚固,很顺利地到达即墨。乐毅派兵进攻即墨,即墨的守城大夫出去抵抗,在战斗中受伤死了。即墨城里没有守将,差点儿乱了起来。由于田单思虑周密,多才多艺,都知道田单带过兵的。这时候大家就公推他做将军,带领大家守城。田单跟兵士们同甘共苦,还把本族人和自己的家属都编在队伍里,抵抗燕兵。即墨人都很钦佩他,守城的士气旺盛起来了。田单深知要击败乐毅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燕军除了自己的国土之外,还包括齐国的七十多座城,而齐军方面只剩下莒和即墨两个地方,双方的实力太过悬殊了,如果贸然硬拼,失败者必然是自己,目前只有耐心地等待有利的时机,在时机尚未成熟前,绝不能轻举妄动。 又过了两年燕昭王在公元前279年病死了。机会终于来临了,一向宠信乐毅的燕昭王病逝,新上台的燕惠王对乐毅有偏见,当年他还是太子时,就听信了大夫骑劫的话,向昭王汇报说乐毅想自立为齐王,结果惹得昭王大怒,被打了20大棍。这对田单来说,真是一个天大的好消息,是除去乐毅的大好机会,便派人潜入燕国,到处散播谣言说:乐毅早就想做齐王,只因为先王对他恩重如山,他实在不忍心背叛,所以故意慢慢攻打莒城和即墨;现在先王去世了,他将不再听从新王的指挥,若不迅速撤换乐毅,等到他自立为齐王,就来不及了。燕惠王早就怀疑乐毅,听了谣言,更是信以为真,于是派骑劫接替乐毅,并召他回国。可以说,乐毅在齐国的苦心经营,不是为了一时之取,而是为了长久之治。三国时期魏夏侯玄(泰初)撰写的《乐毅论》中说:乐毅没有使用武力屠戮两座城池,不想让燕国和齐国的士人在两座城池间流血,是推行千年一遇的崇高仁道。乐毅与燕昭王之间的默契为后人钦羡。但现在乐毅自知回国难逃一死,长叹一声:“我是赵国人,何必冤死燕国,做他乡之鬼!”遂逃往赵国。而骑劫这边,取代乐毅后尽废原来法令,数月间就被逐出齐境,70余城复归齐国。这时候燕惠王肠子都悔青了,但他强撑着面子,不肯直接认错。他写了一封即带褒奖安慰之情、又带愧疚解释之意的信,想召乐毅回燕国。但乐毅回了他一封长信《报燕惠王书》,婉拒了对自己的召请。燕惠王为了稳定乐毅的心,将乐毅的儿子乐闲袭封为昌国君。此后乐毅往来于燕、赵之间,两国都尊他为客卿,最后老死在赵国。在信中乐毅说了一句名言:“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善于劳作的人不一定善于成就事业,善于开始的人不一定善于收尾——这真是至理名言。在他之前,早有伍子胥的教训,他当然不想重走伍子胥的老路。不为昏主效愚忠,勇于选择,才能让自己更从容。此后乐毅的儿子乐闲也投奔赵国并且------(这是后话此先不表)。颂乐毅: 六韬三略驾东风,叱咤图强战国中。
知遇燕王逢乱世,笃行肝胆率群雄。
不屠莒墨恩仇报,弃换将军道义终。
功败垂成新主悔,丹心再续白头翁。
田单一看反间计已经收效,乐毅已去,复兴齐国的阻力已去掉一半,接著要做的工作便是振奋民心,鼓舞士气了。田单首先向即墨城的居民宣布:夜来梦见神明告诉我说:齐国即将复兴,燕国就要败亡;很快有神人降临,作我们的军师,协助我们击退燕军。有一位小兵开玩笑地说:我可以做军师吗?说完转身便走,田单立即追上他,很恭敬的请他上坐,向他跪拜。小兵惶恐地说:我只是开玩笑,请不要当真。田单却安慰他说:没关系,只要你不说出来,我自有妙用。于是公开向百姓宣布,神人已降临即墨,并拜为军师了。从此以后,田单每次发号施令,都说是神人的指示,城中的军民也信以为真,因此对复国的信心更加坚定,士气大为提振。接著田单又下一道命令,规定即墨城的居民,每次吃饭前,都要先将食物摆在庭院中祭祀祖先。结果,引来了许多鸟儿飞入城里觅食,燕军看到这种情形,大感奇异,探听之下,才知道即墨城中来了神人相助。为了使齐人痛恨燕军,并抱定必死的决心,田单派出间谍,到燕军阵营散布说:齐国人最怕鼻子被割,以及祖先的坟墓被挖,以这两种惩罚来威胁,即墨城中的军民一定会毫无斗志,开城投降。燕军听了这个消息,马上下令把投降的齐人,鼻子全部割掉,推到最前线;并把城外齐人的祖坟一一挖开,尸体骨骸,暴露在四处。燕军的暴行不但不能产生镇慑的作用。反而激起即墨军民敌忾同仇的心理,个个咬牙切齿,都想出去和燕军拼个你死我活,杀敌的意志沸腾到了极点。到了这个时候即墨人众志成城,士气高涨到了极点田单知道军民都已怀有死战的决心,可以发动攻势了。 一方面故意将穿盔甲的勇士埋伏在城中,只派老弱妇孺上城防守,以松懈燕军的戒心,田单还打发几个人装作即墨的富翁,偷偷地给骑劫送去金银财宝说:“城里的粮食已经完了,不出几天就要投降。贵国大军进城的时候,请将军保全我们的家小。”骑劫高兴地接受了财物,满口答应。这样一来,燕军净等着即墨人投降,认为用不到再打仗了。燕军以为胜利在望,高兴万分,于是举行庆功宴,狂欢痛饮,一连数曰,军心逐渐松懈下来。 田单挑选了一千多头牛,把它们打扮起来,披上大红绸绢制成的被服,在上面画着五颜六色的蛟龙图案,还有的大红大绿、希奇古怪的花样。牛角上捆着两把尖刀,尾巴上系着一捆浸透了油的苇束。一天午夜,田单下令凿开十几处城墙,把牛队赶到城外,在牛尾巴上点上了火。火牛阵牛尾巴一烧着,一千多头牛被烧得牛性子发作起来,朝着燕军兵营方向猛冲过去。齐军的五千名“敢死队”拿着大刀长矛,紧跟着牛队,冲杀上去。城里,无数的老百姓都一起来到城头,拿着铜壶、铜盆,狠命地敲打起来。一时间,一阵震天动地的呐喊声夹杂着鼓声、铜器声,惊醒了燕国人的睡梦。大伙儿睡眼蒙胧,只见火光炫耀,成百上千脑袋上长着刀的怪兽,已经冲过来了。许多士兵吓得腿都软了,哪儿还想抵抗呢?别说那一千多头牛角上捆的刀扎死了多少人,那五千名敢死队砍死了多少人,就是燕国军队自己乱窜狂奔,被踩死的也不计其数。《史记》上写:“齐人遂夷杀其将骑劫,燕军扰乱奔走,齐人追亡逐北,所过城邑皆畔燕而归田单,兵日益多,乘胜,燕日败亡,卒至河上,而齐七十余城皆复为齐。”燕将骑劫坐着战车,想杀出一条活路,哪儿冲得出去,结果被齐兵围住,丢了性命。真是个: 铜身铁骨气冲天,万马千军敢靠前!
刀角火光顽敌杀,城池收复四蹄旋。 齐军乘胜反攻。整个齐国都轰动起来了,那些被燕国占领地方的将士百姓,都纷纷起兵,杀了燕国的守将,迎接田单。田单的军队打到哪儿,哪儿的百姓群起响应。不到几个月工夫就收复了被燕国和秦、赵、韩、魏四国占领的七十多座城。田军把齐襄王从莒城迎回临淄,齐国才从几乎亡国的境地中恢复过来。襄王因田单拯救了齐国,功劳很大,封他为安平君。从这场战役中看出,田单懂得军事学、社会学和心理学,还懂得动物学和机械学,有高度的智慧和渊博的知识。不然他就没有勇气来力挽狂澜!他不但富有才华而且还善于动脑,所以他能审时度势,一举匡复齐国!他计谋之所以能成功,这也是与骑劫的愚笨分不开的。骑劫如不是有勇无谋,也许会将计就计,那战争结局就会改写了。史官有诗云:火牛奇计古今无,毕竟机乘骑劫愚。假使金台不易将,燕齐胜负竟何如?不管历史怎么评论田单就是胜利者,没有他齐国就要灭亡!赞田单: 安平脱险改车轻,受命危难劲敌迎。
飞鸟神人帮即墨,火牛刀角挑燕兵。
掘坟降劓齐儒愧,追寇收城战国惊。
七十疆场匡复计,千年伟绩古今名。
也许有人会问:田单在即墨城被乐毅围困了三年,从哪里弄来一千多头牛呢?开头我就提起甯戚自编自唱《甯戚饭牛歌》求仕之事。古有伯乐相马,也有甯戚相牛。人们往往对伯乐相马的故事津津乐道,而对甯戚相牛的故事知之甚少。实际上,由于长期管理农事,甯戚著有《相牛经》一卷,后传给了百里奚,而使穷百里秦国饲牛拜相。应该说,甯戚对牛是情有独钟的,他喂过牛,仕齐后又大力推行牛耕代替人耕技术,提高了耕作效率,促进了农业发展。这就是田单能在久困的城内收得千余头牛,以火牛阵打破燕军的原因,足见当时平度养牛业的发达,这也解开了牛多的谜团。至今在李园街道办事处柳行头村存有“甯戚大夫饭牛处”的石碑的佐证。现在农业全都机械化了,牛耕田、拉车的使命已经终结,但是牛勤劳、勇敢的精神已经深深烙在了平度人民的心里!以牛雕塑为平度市的标志,也是为了时时激励着平度人民! 金牛紫气曜长天,勤奋耕耘载圣贤。
甯戚悲歌双角叩,田单智慧五洲传。
----------------------------------------------------
其实这场战役里面还有一位相当主要的人物苏秦,他是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可谓“一怒而天下惧,安居而天下熄”。可以说没有苏秦就没有这场战争!(请各位老师等待下篇《再谈即墨火牛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