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说文化薪传与校园诗教 ——从一首诗和歌想到的 南昌大学共青学院工商管理系两个会专班的同学邀我参加他们的毕业酒会,因为大一时我教过他们的《应用文写作》课。尽管当时他们对这门公共课未必重视认真,由徐中玉先生挂名主编的第四版教材也错讹百出(另见《关于高校教材〈应用文写作(第四版)的修改意见〉(100条)》,但面对眼下的盛情我不仅难以推却,还想应该以适当的方式再一次表示我的期望与祝福。于是我给他们的毕业合影各题了一首绝句,其中一首是: 缁袍合照喜颜容,跃跃牛刀欲试功。 刮目来年欣再聚,黄兴不让李攀龙。 酒会的主持人朗诵了这首诗,一片掌声之后我提出了如下问答:1、诗中包含哪几个成语及相关历史人物?2、结句为何要点这两位同学的姓名及用了哪种修辞手法?不出所料的是,能准确全面回答的同学为数不多;至于孔子说的诗歌四大功能“兴观群怨”则知之者更近乎零。可见即使是大学生,为他们普及文化常识还很有必要。 记得刚进大学军训结束开始上课,我就为他们介绍并试唱了《毕业歌》。这是由田汉和聂耳合作的著名抗日救亡校园歌曲,当年通过电影《桃李劫》传遍大江南北。我希望他们课后上网查找曲谱学练,等毕业时再一起合唱这首很有现实意义的红歌: 同学们,大家起来, 担负起天下的兴亡! 听吧,满耳是大众的嗟伤! 看吧,一年年国土的沦丧! 我们是要选择“战”还是“降”? 我们要做主人去拼死在疆场, 我们不愿做奴隶而青云直上! 我们今天是桃李芬芳, 明天是社会的栋梁; 我们今天是弦歌在一堂, 巨浪,巨浪,不断地增长! 同学们!同学们! 快拿出力量, 担负起天下的兴亡! 如今问起大家是否记得两年前的这个约定,他们居然对此事毫无印象——或许以为时过境迁,这样的《毕业歌》已经没有重温的必要了罢。要真如此,为什么同样的时代背景和作者,《义勇军进行曲》能够成为我们今天正式的国歌呢?面对眼下海警频闻、群狼环伺和贪腐公行、民心思治的国际国内严峻局势,《毕业歌》的深远现实意义不言自明。由此我更觉得,对于年轻的后一代,文化薪传任重道远,校园诗教势在必行。正如某些有识之士倡导的那样,古典诗词表面看来,似乎没用,实则有大用;大用就是涵养民族气质,孕育民族品格,展现民族风貌。与其说我们在传承古典诗词,毋宁说,我们在通过古典诗词,传承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要让古典诗词中蕴含的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凝聚而成的民族精神得以传习和光大。倡导古典诗词活在当下,不是要提倡好古复古,而是要让古典诗词为当代文学发展服务,为当代生活服务,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