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1
注册时间2013-11-28
威望2850
金钱10038
贡献5504
金牌会员
 
威望- 2850 点
贡献- 5504 次
金钱- 10038 枚

|
探索诗学的秘密花园
——读王永《通往诗学的交叉小径》
辛泊平
《通往诗学的交叉小径》是王永的第一部诗学著作。奇怪的是,这位出自学院的评价家却给自己的诗学著作起了一个不怎么学院的名字,而是显得有点浪漫,有点漫不经心。但恰恰是这种自然亲切的态度,让读者愿意跟随他一起进入那高深的诗学殿堂,近距离接触诗歌学理的内部机制,感受诗歌穿越时空的魅力与情怀。
在这本著作中,王永没有刻意艰涩的理论构建,而是面对具体的诗人与作品,有感而发,言之有物。无论是诗人研究与文本细读,还是著作评论和诗学翻译,无论是对诗人历史公案的钩沉,还是对当下诗歌现场的发声,王永都没有拘泥于某种诗学理论,用资料解释资料,用理论证明理论,而是立足于历史与当下的关联,忠实于鲜活的生存现场与个性化的瞬间感受,用符合读者期待与接受的话语方式说出来。
然而,王永的态度又是审慎的,思维是缜密的。他没有因为感受的瞬间性而忽略史料的可靠性,没有因为诗歌的感性特征而放弃对它的理性分析。在研究艾青与何其芳的争论时,他始终坚持历史与科学的立场;在研究邵燕祥的时候,他时刻都没有忘记时代之于诗人的特殊意义。至于诗人北岛,王永更是从上启蒙的意义上发现了诗人的思想意义与文化价值。因而,在稳健与深沉的语调中,又有来自心灵的热度。
他的言说是贴切的。不论是面对诗人还是文本,不论是面对名家还是新人,他始终坚持平视的角度,坚持磋商的方式,不因为经典而曲意逢迎,不因为新作而遮蔽感受。正因如此,他的言说才及物,才丰盈。他不是隔空喊话,而是面对面互动与回应。因而,这样的言说才真诚,才有效。所以,他读《当你老了》,那里必有他的呼吸;他读《哦,船长!我的船长!》,那里必有他的体温。当你读到路也时,那必定是与作者本人彼此熟稔的路也;当你读到王单单时,也一定是与作者本人彼此回应、相互打开的王单单。而不是作者自说自话的猜想,不是一厢情愿的命名。
他的言说是诗意的。作为诗学研究,王永并没有严格遵守所谓的论文范式。他的话语方式是文学性的才情绽放,而非佶屈聱牙的理论叠加。这是因为,相对于那些刻板而又教条的理论,他更相信生命的经验与灵魂的感受。因而,他的言说始终有一种诗歌的节奏,有一种来自灵肉相互关照的诗意自觉。所以,读这样的文字,读者才会获得一种诗歌本质意义的美感,而不是纯粹理论的课堂讲义。
在这本著作中,有一辑是理论著作评论。这样的文章格外难写。因为,他不仅仅是简单地介绍一本书,而是要让那艰深的理论化为日常的理解与日常的感受传递给读者。这既需要坚实的理论素养,更需要一种直抵理论核心的准确,需要有让理论进入日常话语谱系的情怀与能力。让人欣慰的是,面对吴思敬、陈超、陈钟义这些当代诗歌美学与体系的构建者,王永的文字并没有滞涩之感,而是贴心贴肺,通达晓畅。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王永把他翻译的诗歌文本诗歌评论放在一起,构成了全书的最后一辑。从表面上看,这样的编辑有点突兀。在许多人看来,翻译应该是独立的体例。然而,王永似乎并不在意这种所谓的程式化体例划分。他遵从内心的学术法则。因为,这一部分,对他来说并不是可有可无的“副业”,而是他专业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他通向诗学高峰的另一秘密通道。
在我看来,这不仅仅是一本理论著作,而是一部生命体验与诗意阅读的双重盛宴。它是一座秘密花园。在这座花园里,既有端庄的理论根基,又有充满机趣的诗意分岔。就像博尔赫斯的“交叉小径的花园”的叙事一样,它埋伏了许多线索,隐藏着诸多可能。每一条路径都是一次人生的经历,每一个线索都是一次学理的修为。我喜欢这样的书写方式,因为,它让所谓的学问有了饱满的血肉,有了灵动的眉眼。
2018年12月10日星期一
——发表于2019年10月18日《河北日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