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0
注册时间2016-6-16
威望1016
金钱3495
贡献2251
金牌会员
 
威望- 1016 点
贡献- 2251 次
金钱- 3495 枚
|
诗词面临时代七大挑战
文 蔡世平
第一大变化是语言。
五四以前主要是文言文写作,今天白话文对文言文的全面覆盖,白话文生态已经形成。如果我们的诗词创作仍然离不开文言文,就会对今天的阅读产生语言障碍,也会因为不能充分吸收鲜活的语言营养而妨碍诗词的时代发挥。因此,今天的诗词写作要尽可能适应当代语境,用当代语言来写当代诗词。
第二大变化是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中华诗词从农耕文明土壤里生长出来,对农耕文明有着天然的适应与亲近。但是,我们已经进入工商社会、信息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与农耕社会比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诗词生长环境与生长土壤变得多种多样了,在庄稼的无土栽培已成为现实的今天,诗词无疑要做到“有土能生长”,“无土也能生长”。就是要在当代文明的土壤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第三大变化是诗人身份。
1911年中华民国建立之前,中国是封建制国家,土是“王土”、民是“臣民”。1949年中华人民共国成立,国家政体改变,人民成了国家的主人,社会大众成了诗词写作的主体。诗人身份的解放,带来的是诗人队伍的扩大,诗词作品量的激增,这也是产生好诗词的重要条件。
第四大变化是诗词地理。
改革开放之前,大多数诗人词人只能在非常有限的地域内写作,虽然也有出使国外或游历世界的域外写作,但那也是极少数。现在地球变成了一个村庄,诗人可以满世界行走。诗词地理的改变带来的是诗人视野的改变,思维方式的改变和诗词的观念的改变。
第五大变化是传播方式。
互联网时代到来,信息改变了世界。诗词的传播方式更是今非昔比了。今天不仅出诗集非常容易,而且微博、微信、短信等,弹指一挥间就能传播到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而且还可以“面对面”进行诗词欣赏,讨论交流。
第六大变化是文学文本的丰富与文艺表现形式及文艺理论的多元。
今天的文学文本与文艺表现形式、文艺理论,由于西方文化的进入,可以说十分丰富。东西方文学理论的相互浸润与吸收,形成东西方文学艺术理论成果共享,优势互补的理论自觉,这对今天的诗词创作无疑是重要的。
第七大变化是人的现代化。
这一点最为今天的诗人词人所忽略。其实,现代化突出表现在“物”上,但深层表现是“人”,是人的思想、人的精神,人的当代风貌,人看问题、思考问题、处理问题的方式,这才是根本的要害的东西。
当然还可以列出一些变化。但这七大变化足以说明诗词的时代大势。我认为古人只是把诗写好了,但却没有把诗写绝了。我们肯定唐诗宋词的成就是对的,是增强民族文化自信的一种表现。但也不能低估时代的威力和人的能力。从理论上讲,历史的高度是看得见的,未来的高度却是看不见的。谁又敢保证,未来就一定不会出现一个诗词发展的灿烂期呢?今天的诗词得到了现代文明的浇灌,土壤是肥沃的,空气是清新的,人是现代的,只要我们增强自信,大胆实践,中华诗词就一定会创造新的时代辉煌。
(摘自《蔡世平 醉月诗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