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邶风.新台》——黄花女嫁了老枇杷①的遗憾与自得 【注释】①枇杷,屁股的方言俚语,为枇杷虫的省略。枇杷虫,屁眼钻出的虫。骂人为“枇杷虫”,是说此人既臭又痞,上不了台盘。 一、诗的意蕴 对于女子,这桩婚事确实是一个尴尬事。心境也因此处于矛盾之中。本来是嫁年青人,却得了一张旧席子(老家伙)。但是,网鱼的网,却网到了鸿雁——成诸侯夫人,储君套现,掩饰不住她的那份喜悦。《新台》是颇具算计女子的内心自白。 抢夺儿媳,当然也是天下丑事。因此,说《新台》是讽刺卫侯之不地道的诗,也有道理。 1、《新台》的历史故事 各版本的诗经译注都认为是“讽刺为宣公强占儿媳的丑事”。 查阅《左传.桓公十六年》记载:“当初,卫宣公娶了父亲的小老婆夷姜为妻,生儿子叫 “急子”,托付与右公子“职”。卫宣公为“急子”在齐国娶妻。因这个媳妇实在漂亮,于是卫宣公自己娶了,称为宣姜。宣姜为卫宣公生了两个儿子,分别名“寿”和“朔”,托付与左公子“洩”。夷姜愤懑自缢而死。宣姜与公子“朔”迫害夷姜的儿子“急子”。卫宣公听信谗言,派“急子”出使齐国,并派盗贼在莘庄等待,伺机杀死“急子”。“急子”将这一阴谋告诉了宣姜的另一个儿子“寿”,“寿子”叫“急子”出走。“急子”不同意,说:“不听从父亲的命令,哪里还算儿子?有无父之国就可以逃”。等到启程之后,“寿子”将“急子”灌醉,而自己打起“急子”的旗号先行,盗贼将“寿子”误认作“急子”杀死。等“急子”醒来赶上,盗贼已经杀死了“寿子”。“急子”说:“该杀的是我,他有何罪?你杀了我吧!”盗贼又将“急子”杀死。因此,右公子“职”和左公子“洩”,都怨恨卫惠公(宣姜的儿子“朔”)。 宣姜嫁给卫宣公,也只是淡淡的遗憾而已。尽管嫁了老家伙,毕竟他现在是卫侯。而“急子”仅仅是太子而已,将来是否为卫侯?八字还没有一撇呢。 2、《新台》表述女子嫁了老人公的不平与满意 《新台》是一女子的口吻写的诗。女子本来所嫁的是美少男,结果得到一张破席子(籧篨不鲜)、二婚老人。但是也感到满意:打鱼的网,网到了鸿雁,成了侯夫人,那份满意,就如癞蛤蟆迟到了天鹅肉般惬意。 3、也可以说是对卫庄公的讽刺 对此,有黄帅版《诗经》说:“这首诗反映卫宣公的荒淫无道。本来是她儿子娶妻,但当他得知该女子很漂亮的时候,就赶忙在河中筑台,将新娘半路截下,据为己有。本诗的感情色彩很鲜明,说明卫宣公的行为已痛失民心。” 4、国人对宣姜的怨恨 宣姜嫁了卫宣公后,飞扬跋扈,不可一世。常常打扮的珠光宝气,招摇过市。国人不忿,有《君子偕老》一诗怼她。说,黄花女嫁了个老枇杷,有什么得意的? 又因文宣姜迫害曾经的未婚夫——急子,而宣姜的儿子“寿”,为救急子,自己去送死。急子知道“寿”为自己送死,自己也要求盗贼杀死了自己。一下死了两个儿子,国人痛恨宣姜,作《二子乘舟》,以发泄心中的不满。 可见,宣姜确非善良之辈,即令嫁了老男人,当得知这个老男人是卫侯以后,那份癞蛤蟆吃到天鹅肉般的惬意,溢于行表。 二、注释及译文 【原文】 新台有泚①,河水弥弥②。燕婉③之求,籧篨③不鲜。 新台有洒④,河水浼浼⑤。燕婉之求,蘧篨不殄⑥。 鱼网之设,鸿则离⑦之。燕婉之求,得此戚施⑧。 【注释】 ①泚(cǐ),《说文》曰:“清也”。状水之清。“新台有泚”,新台立于清水之上。 ②弥弥(mǐ mǐ),水盛貌。 ③燕婉,梁占先《诗经语言文化研究》:“亦作宴娩、嬿婉,安和美好的样子”。“燕婉之求”,美好婚姻的希冀。 ③籧篨(qūchú),《说文》曰:“粗竹席也”。“籧篨不鲜”,已不新鲜的破席子、旧席子,喻二婚男。 ④洒(cuǐ),《汉语大字典》:“《集韵.微部》:‘高峻貌’”。 ⑤浼浼(měi),《说文》曰:“汙也。《诗》曰:‘河水浼浼’”。《诗经》说:“河水黄黄”。 ⑥殄(tiān),《说文》曰:“尽也”。不殄,无尽。 ⑦离,罹也。甲骨文象以手网捕鸟、从网中取出鸟之形。“鱼网之设,鸿则离之。”渔网是捕鱼的器具,却捕获了雁,表意出乎意外。比喻女子本想嫁个候任诸侯,却得到了个强势男——现任卫侯。 ⑧戚施,黄万机《巢经巢诗钞校注.留别程春海》:“《诗·邶风·新台》:‘燕婉之求,得此戚施。’《传》:‘戚施,不能仰者。’《笺》:‘戚施,面柔,下人以色,故不能仰也。’《国语·晋》:‘胥臣曰:“戚施”不可使仰。”《注》:“戚施,偻人。”按:在《新台》一诗中,可以将戚施理解为生理上的驼背人,亦可理解为恃强霸道的人。《新台》当为后者。王侯都是使人者、霸道者,不是仰人鼻息的人。 【译文】 河中新台璀璀璨璨,台外河水弥弥漫漫。心存美满追求,到头来,得到张破床垫。 河中新台璀璀璨璨,台外河水漫漫涣涣。心存美满追求,到头来,床垫旧而不鲜。 网鱼的网,网到了鸿雁。虽是旧床垫,却是强势男。储君套现,惬意美满。 三、传统注家译文举例 新台照水影鲜明,河水汪汪满又平。原想得到个好对象,鸡胸丑汉厌死人。 新台照水高又高,河水滚滚浪滔滔。原想得到个好对象,鸡胸老丑是脓包。 为着捕鱼设网络,谁知网了癞蛤蟆。原想得到个好对象,谁知老丑又背驼。 其余各家译文大同小异,不一一列举。 【评论】 1、诸家将“籧篨(qūchú)”训为癞蛤蟆。这样,就将新婚得到一张旧席子的遗憾掩盖娶了。 2、将“戚施”解读为癞蛤蟆,驼背,虽然不错,但过于直接浅显,接近丑化、谩骂。况且卫宣公还不一定是驼背人呢! “戚施”,按《国语.晋语》,除了“偻人”之外,而人文形象则是“恃强霸道”的人。王侯都是使人者,不是仰人鼻息的人。这样的人才是“戚施”——强势男。 3、全然没有注意到这个齐国女子是颇有算计的刁女子。虽然嫁了张破席子,但是也十分满意,可从“网鱼的网,网到了鸿雁(鱼网之设,鸿则离之)”,毫不掩饰她的得意,嫁到“强势男(戚施)”,储君套现的得意。 4、卫宣公有多老?说卫宣公“老丑又驼背”,翻译家也是臆测。春秋时代人口需求多,结婚早,诸侯也一样,16岁左右就结婚。急子是长子,到急子16岁到谈婚论嫁时,卫宣公不过30多岁,不算老。至于说卫宣公“鸡胸”,就更是诗文所没有的。 四、《毛诗正义》的解读 正义曰: 此诗伋妻盖自齐始来,未至於卫,而公闻其美,恐不从己,故使人於河上为新台,待其至於河,而因台所以要之耳。若已至国,则不须河上要之矣。 《正义》的这段话说,卫宣公的儿子名“急(伋)”,在齐国娶妻。儿媳刚到黄河边上,卫宣公听说她非常美丽,就在黄河边建筑新台,在新台将她做(要,腰)了。 【评论】 1、《正义》之说有历史根据。说《新台》是讽刺卫宣公强占儿媳之事,也是正确的; 2、女子对这件事的感受,《正义》没有触及。她首先感到的是嫁了已婚男、破席子(籧篨不鲜);但也感到满意。网鱼的网,网到鸿雁——高攀上了强势男。虽然是破席子,但他毕竟是当任卫侯。女子的这些心理,《正义》没有提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