韵生香版主
精华2
注册时间2019-3-15
威望179
金钱417
贡献177
版主
韵生香版主
  
威望- 179 点
贡献- 177 次
金钱- 417 枚
|

楼主 |
发表于 2019-10-14 12:52:22
|
显示全部楼层
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是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和方法。
一、比喻:
也就是平常说的打比方,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
(1)比喻的结构
一般由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构成。构成比喻的关键: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否则比喻不能成立。
(2)比喻的种类
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和博喻:
①明喻。甲像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相联结。
例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秦观的“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等都能游刃有余地将抽象的事物用形象的事物比喻出来。
如:虚怀若谷、门庭若市、味同嚼蜡、寿比南山、冷若冰霜等等。
②暗喻。甲是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没有比喻词,常用“是”、“成了”、“变成”等联结。
如:韦庄《菩萨蛮》“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是写酒店里像月中嫦娥似的美人正在笑脸迎客,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她们如霜一样美白、晶莹的手腕。
又如:韩愈《送桂州严大夫同用南字》:“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
有的暗喻无此关联词,虽打比方却不明说。
如李白《赠韦侍御黄活裳二首》“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
苏轼《元月廿七日望湖楼醉书》“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等。
例词:冰清玉洁、明珠暗投、人老珠黄等等。
③借喻。甲代乙。不出现本体,直接把甲(本体)说成乙(喻体)。
借喻是比喻中的高级形式,运用它时要求本体与喻体的关系十分密切,所以在特定的语境中,由喻体就可以直接领会到本体。
如:苏轼《王复秀才所居双桧》:
凛然相对敢相欺,直干凌空未要奇。
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惟有蜇龙知。
名为写松,实喻王复的品格。
又如:孟郊的《游子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用春日的阳光沐浴小草借喻母亲哺育孩子成长。
再如明代于谦《咏煤炭》:
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
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
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石灰吟》:
千鎚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惜,要留清白在人间。
既是借喻,用煤炭为了苍生的饱暖而不辞辛劳;它更是表白自己为了清白操守而不惜粉身碎骨。
借喻由于只有喻体出现,所以能产生更加深厚、含蓄的表达效果,同时也使语言更加简洁。
④博喻。连用几个比喻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相似点对同一本体进行比喻。它分两类:
一类是用多种比喻来形容一个事物的某个方面。
如:苏轼的《百步洪》,形容洪水往下奔泻的那一段就使用多个喻体:
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
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
四句中连用七种形象来比喻水流之急。
另一类是用多种比喻来说明一件事物的各个方面,这在描叙音乐的诗篇中经常见到。
如白居易的《琵琶行》: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诗中这一系列的比喻,描述了琵琶的声调有轻、重、缓、急之分,且悦耳和谐,绘声绘形,形象可感;也表现了琵琶女的高超弹技,使读者对琵琶女平添几分怜悯和几分仰慕。
如组词:
傲雪呼春(梅)
绝俗超群(兰)
不争春色,爱弄秋光(菊)
不求肥岭,偏恋瘦峰(竹)等等。
(3)比喻的作用
比喻可以用来写景、抒情、寓理和刻划人物,变平淡为生动;变深奥为浅显;变抽象为具体。
二、比拟:
是借助丰富的想象,把物当成人来写,或把人当成物来写,或把甲物当成乙物来写的一种修辞手法。
(1)比拟的种类
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
①拟人。把物当作人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思想、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这种修辞可以使描绘生动形象,表意更加丰富;同时将人的情感转移到事物身上,使外物与人同喜同悲。如李清照《如梦令》:“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作者使用拟人化的手法,以花慨叹自己的青春易逝。词中把本来用以形容人的“肥”、“瘦”二字,借来用以形容绿叶的繁茂与红花的稀少,暗示出春天的逐渐消失。又如写桃花:朱唇露笑,粉面含羞。写写牡丹:洛阳娇客,菏泽美人。等等。
如:鸦雀无声、花枝招展、鸟语花香、鼠窃狗盗、卧虎藏龙等等
②拟物。把人比作物,如:归心似箭;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如:火山咆哮、闭月羞花、呆若木鸡、莺歌燕舞、肥头大耳等等。
(2)比拟的特点及作用
特点是: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其作用是使所写“人”或“物”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能启发读者想像,令文章更生动。
三、借代:
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事物,而用与其相关的事物来代替。它强调两事物间的相关点。其作用是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如苏东坡《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蝉娟”是美好的样子,这里代明月。(按:“蝉娟”是形容词。)
又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用船的一部分“帆”代替船。
还如:扭转乾坤、迫在眉睫、大江东去、灯红酒绿等等。
其作用 用借代的手法可以突现描写对象的特征,引发读者联想,使其获得鲜明深刻的印象。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四、设问:
不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就是明知故问,往往是自问自答、有问有答、答在问外或提出问题不需要确定答案。
《清平乐•春归何处》宋 黄庭坚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作者不知春归何处,一心要向别人请教;无人能知时,又向鸟儿请教。问人人无语,问鸟鸟百啭,似乎大有希望,然而词人自己又无法理解,这比有问无答更可叹。最后,鸟儿连“话”都不“说”,翻身飞走。这番妙趣横生的抒写中,作者的惜春之情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如《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如《东风破》中的“谁在用琵琶弹奏,一曲东风破”。
使用设问法,目的在于多点悬疑,吸引读者的兴趣,让平铺直叙的语气有所变化,让层次更加丰富。
五、反问:
是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常用肯定语气表否定,否定语气表肯定,以表明作者自己的思想。句末一般打问号,有的也打感叹号。
如王安石《叠题乌江亭》“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又如: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塞翁失马,焉之非福;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等等。
其作用是为了加强语气,增强气势和说服力,增强表达效果。
六、对偶:
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意义上密切相联的句子对称地排列,这种修辞叫对偶。在形式与格律诗对仗要求稍宽松一点。但词中有时就是对仗。
如词中的对偶句:黄机《忆秦娥》“几重庭院,几重帘幕。”刘克庄《忆秦娥》 “浙河西面边声悄,淮河北去炊烟少。”等等。
又如词中的对仗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为别莫辞金盏酒。入朝须近玉炉烟。”“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扇面对等等。
其作用有:便于吟诵,有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
山穷水尽;家喻户晓;山重水复;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等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