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玉律副首板
精华22
注册时间2019-2-13
威望1550
金钱10745
贡献7982
副首版
中华玉律副首板
  
威望- 1550 点
贡献- 7982 次
金钱- 10745 枚
|
发表于 2019-10-14 23:09:1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喻作云 发表于 2019-10-14 19:48
一篇将进酒,豪气荡云天。佳句!
《将进酒》中的美学
艺术品,给予人们的影响力,来自于美学上的情感触动,从而打动欣赏者,使欣赏者产生强力的思想情感的共鸣。而不是分析式的说教,理念的宣扬。艺术是生活积淀之中的情感发酵,欲喷薄而出,恰好遭遇某一种场景,碰撞出的某种情怀的火花。此时,艺术家以某种艺术方式,将这瞬间即逝的火花凝固下来,让瞬间定格成永恒,物化而成艺术品。它又能触发出欣赏者情感的激荡,这样的艺术品,就是永恒的经典。李白的《将进酒》,就是这样的艺术品。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君不见······”,如一道闪电破空而出,见“不可见”之见,让人为之一震。“天上来”,自上而下,强烈的动感,生化成一种强烈的势感,因动成势,给人强烈的雄壮之美。雄壮之美,必有气势的强,体量的大。“奔流”二字,继前句的气势,叠加量的宏大。这一幅雄伟的画面,是诗人创造出来的景,是用情感创造出来的虚景,是情化的景。“不复回”将这幅虚景,融入强烈的情感色彩。它本身就是情感物化而成的景,怎不让人触景生情。又一个“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一个“悲”字,是此处的情感焦点。情从何来?高堂对镜,(注解:笔者不认同此处”高堂“意指父母,我看父母白发,何须明镜?)青丝变白雪,见景而生情。重墨在情,以景渲染之,此句与前句相对,是景化的情。只此两句,情景交融以达化境。雄壮之美,忧郁之情,强烈的反差,就像暴风雨来临之前,黑云涌动,云隙间却烈出一道刺眼的强光。将雄浑与沉郁,这两个美学概念上的“审美感受”撞击着欣赏者的心灵,震撼了欣赏者的灵魂。
“人生得意须尽欢”,这样的生活情感,遭遇“金樽”“对月”的生活体验,岂能不产生人生体验上的快感。然而,在“不得意”时,进入这样的生活体验,又是怎样的强烈审美反差!就像丑石遭遇风花雪月,刚毅、笨拙、原始相较于轻柔、妩媚、雕琢。“天生我材必有用”这样的豪情壮志,遭遇到玉落草丛。“必有用”的信念,没有用的现实。“人生得意须尽欢”和“天生我材必有用”这两句蕴含的强烈情感,碰撞到“金樽对月,千金散尽”景况。“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方式,若隐若现地示意“无欢却尽欢,还复来却没来”的情和景激烈冲突,而且这种冲突在诗句行进到此处并没有明显的体现,只在“且”字中给欣赏者一丝隐约的感受,却又在“烹羊宰牛”中继续强 化豪情,情感的落差便升华成强烈的艺术感受。而这豪情,被“且为乐”中的一个“且”字,再次拔高,拔高到无法控制的状态,只能依赖“会须一饮三百杯”来平复这样的生活感受的冲突,这“一饮”,何等的豪情?何等的痛快?何等的悲壮!以醉来淹没不得不被压抑的豪情,碰撞出的艺术情感,何等的惨烈?
这样的痛快,必然使人激昂,接下来便是短句:“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急促,有力,就像音乐进入打击乐的快节奏的旋律,有类似于音乐中“大珠小珠落玉盘”杂乱,给人以强烈的压迫感。使人不得不在杂乱中寻求一点安宁。如果说前句中的“莫使金樽空对月”还有一丝“举杯望月,浮想联翩”婉约,恬静之美,那么,到此处“杯莫停”,已经进入到一种酣畅,而这种酣畅,必将艺术推向高潮。“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将艺术境界顺利地引入高潮。高潮部分将以怎样的景象来创造意境,“······不足贵,······不复醒。······皆寂寞,······留其名。”强烈的情感,让人血脉喷张。然而,这不是空洞的情感表述,而是通过失去理性的,感情用事的一种状态来将这样的情感景物化,即:通过状态来体现情感。看看这种状态,就能感受到是怎样的张狂,以及张狂中展示出的情感的浓烈。“陈王昔时晏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敢与“陈王”相较“恣欢谑”,且隐约呼应“······多寂寞,······留其名”,这样的情感让欣赏着能够产生强烈的感受,进而激化欣赏者的审美情感。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遥相呼应着“千金散尽还复来”,又实化体现“······不足贵”的情怀。还有紧随而来的“······言少钱,······对君酌,······换美酒”。这样实景化的白描,创作出一个鲜活的醉态画面。这画面,是留给欣赏者触发情感的触点。没有这样真切的触点,全诗所展现的艺术情感便是空中楼阁,不能触发欣赏者的审美感受。就像王国维所讲的,其创作出的意境与读者之间是“隔”的。结句“与尔同销万古愁”,是为点睛之笔,前面一个“且”字隐隐铺垫的忧郁,仅以一个“愁”字,轻轻点开。看似着轻轻地一点,却有万钧之重。正是这一点,给人以雷霆万钧的强烈的落差感受,若将这一点化为一线,贯穿全诗,便冲淡多少豪情,扼杀掉多少张狂。而这样的强烈对照的审美感受,正如佛家“比量”之观。情景交融,虚实掩映,创造出亦真亦幻的意境,豪情与忧伤,奋发与消沉,只在一个“同销万古愁”的“销“字中便幻化出一个洒脱的人生境界。顿使全诗挺立其傲然风骨。而“万古愁”,既是诗人积淀已久的深沉的愁,又是古来便有,绵延不绝的愁,正因为古来便有,定会延续,所以,欣赏者才能感同身受。俊朗的风骨经“销万古愁”的一个销字之后,全篇戛然而止,定格在一付傲骨之上。让人回味无穷,恰似“余音绕梁”,韵外之味无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