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831|回复: 37

[品读古典] 诗道钩沉

[复制链接]

4

主题

97

帖子

476

积分

栏目嘉宾

诗词交流专版特邀嘉宾

Rank: 5Rank: 5

威望
39
贡献
128
金钱
173
发表于 2015-1-12 10:38: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道, 在我中国无论那家学说都有对道的求索。
儒墨道法各有其道。人们在不断地以自己思路和理念来认识、研究这个世界的时候,无不把求这个终极真理作为最终的诉求。
每一个知识分子都渴望着在自己离开后能留下自己的思想给后人来继续改变这个世界。这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自古以来,圣人、大师们立言说、开宗派;伟人领袖们出政策理论思想主义,都是在为后人留下可资借鉴的经验。
同样,历代的诗人们留下的名篇佳句也不无渗透着他们所在、所思、所想、所求,凝聚着他们所求索的道。
这里我想从诸家学说中某些要素出发去探索一下诗词中的奥秘。个人浅见比之于浩如烟海的前贤著述,甚至算不得是沧海一粟,仅言我心于诸友,欢迎讨论!

4

主题

97

帖子

476

积分

栏目嘉宾

诗词交流专版特邀嘉宾

Rank: 5Rank: 5

威望
39
贡献
128
金钱
173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 10:38:45 | 显示全部楼层
一、阴阳
阴阳存在于万物之中。
它不仅是阴阳家的阴阳;也不仅是是道家一生二的阴阳;也不仅是儒家的性与命、穷与达、出世与入世;也不仅是佛教的空与色;也不仅是墨家的攻与守;也不仅是法家的赏与罚;也不仅是马哲的矛盾理论;也不仅是离子的阴阳、数值的正负、会计的借贷、计算机编码的0与1,而是一种所有学说探讨事物本源时不可避免都要用到的思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97

帖子

476

积分

栏目嘉宾

诗词交流专版特邀嘉宾

Rank: 5Rank: 5

威望
39
贡献
128
金钱
173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 10:38:53 | 显示全部楼层
在诗词里面,阴阳存在于各个方面。
其在声为音韵,在音为平仄、在韵为格律;
其在相为形意,在形为对仗、在意为表里;
其在境为情景,在情为浓淡、在景为虚实;
其在义为志趣,在志为出入、在趣为雅俗---
其他各个方面还可细分至无数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97

帖子

476

积分

栏目嘉宾

诗词交流专版特邀嘉宾

Rank: 5Rank: 5

威望
39
贡献
128
金钱
173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 10:39:01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其在声为音韵,在音为平仄、在韵为格律;
在音为平仄,
诗词出于心而发于口,在音韵上有其独特的魅力。
不论是诗经里的民歌,还是汉魏的乐府,或者唐诗宋词,不管它们是不是“格律诗词”,都有着自己的音韵之美。
在音为平仄,经过诗人独具匠心的安排,诗词中每一句读来都是顺畅的。平仄的根本不在于某个字应平还是应仄,而在与整句、整篇读下来,由一个个字所构成的那种音的波折。特定的波折有特定的效果。想要达到某种效果就要选择适当的波折。

在韵为格律,
平仄针对的是诗词中的每一个字;韵针对的就是特定的几个字。
首先是需要押韵的字,这个字定下来了,那么就可以从这个字反推其相邻的字再往上推其他的字。
不同的安排就有不同的格律组合。
而音韵二者其实是不可分的整体,平仄是整体格律中的平仄,格律也是不同的平仄组成的格律,正如阴阳二者相反相合对立统一。
上面说的音韵在每一首诗词里都有体系,这里不再举例了。下面接着说别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97

帖子

476

积分

栏目嘉宾

诗词交流专版特邀嘉宾

Rank: 5Rank: 5

威望
39
贡献
128
金钱
173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 10:39:09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其在相为形意,在形为对仗、在意为表里;
相对于阴阳在诗词“声”方面表现为音韵,它在诗词的“相”上就表现为形和意。
形就是形式,包括技法、布局等,这方面比较突出的就是对仗。包括标准的对仗以相互对应的上下两句,也包括不标准的对仗只某关键字词相对。它们都在形式、内容上形成或排比或递进或转折等效果。
具体的对仗又可分为很多类型,随便百度一下就可知道,这里暂不赘述了。只说一点, 孤阴孤阳都不是正路,对仗的两句要有阴阳之分才算是好对,但不排除为达到特殊效果而采取的特殊用法。
如,生对死、远对近都是阴阳相对;如果观书对览卷那就不是标准的阴阳相对了,但如果为了强调看书这个行为的某些特点也不妨使用。
在意为表里,意就是作者要表达的意思。我们一直在说“言之有物”。意就是哪个“物”。
以阴阳的观点来看,可以把作者要表达的意思分为两层,一层是表面的意思,一层是深层的意思。即表和里。

如,孟浩然的
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 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 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 徒有羡鱼情。
这首诗托物言志,明写洞庭湖景,实则是写当时的政治环境,表达希望有人援引他入仕从政的理想。这种“托物言志”是比较明显的阴阳表里,还有很多诗词虽然不是这么明显但依旧存在。平时读诗时可以多注意一下这种情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97

帖子

476

积分

栏目嘉宾

诗词交流专版特邀嘉宾

Rank: 5Rank: 5

威望
39
贡献
128
金钱
173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 10:39:20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其在境为情景,在情为浓淡、在景为虚实;

我们平时欣赏一首诗词常会说它的意境如何。从阴阳角度来看是诗词的意境,可从情、景两点出发。景可生情,情可感景,可以说是此情此景构成了此种意境。

在情为浓淡,即某种感情的浓或淡。例如各种送别诗词中的离别之情,是生离死别的痛彻心扉,还是恋人暂别的缠绵悱恻各种各样,要想把某种情表述的明白准确,要义在于根据实际情况把握好浓淡的度。太淡则情薄冷漠,太浓则矫情造作。要注意的是诗人们一般情感丰富,所以在这方面一般不要把“情”的性质弄错就好,适度的夸张算是很正常的。

例如,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谁都会感觉到他们友谊的深厚,不会说李白夸张的不好,但如果把这句改为“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爱我深”那就是赤裸裸的基情,就不合适了。

在景为虚实,景就是作者营造出的画面,其实不止虚实两点。从阴阳的观点出发,可以把景分为许许多多的角度来待,每个角度都有其相对应的两个方面。或者是一副画一样的静态画面,或者是影片一样的动态画面,或者是真实的画面,或者是作者想象出的画面等等。

要是在诗词中有动景而无静景,或者只有真实没有联想,或者只有人没有物,或者只有一种色彩声音没有别的色彩声音,那都是阴阳不调的。
例如,
与诸子登岘山 [唐]孟浩然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诗中有作者想象的古往今来人事代谢,有现实的胜迹登临,有触觉上的天寒有视觉上的水落,有远景的鱼梁、梦泽,有近物的羊公碑,有古迹的沧桑历史,有作者的感怀落泪,这就完美的营造出了一种意境,记录下了诗人当时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试想如果没有了这些阴阳相和的元素,仅仅是我们用相机拍一张羊公碑的照片如何能达到这种效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97

帖子

476

积分

栏目嘉宾

诗词交流专版特邀嘉宾

Rank: 5Rank: 5

威望
39
贡献
128
金钱
173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 10:39:30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其在义为志趣,在志为出入、在趣为雅俗-

每个诗人都有他自己的风格,不同的风格有不同的特色和魅力。

我认为诗品如人品,人的性格有异但人格尊严没有差别。所以,人们写出的诗词水平有差异,但每一首诗词中凝结的诗人的人品、性情、人格、尊严是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每一个人、每一首诗都是品等的。

现实中的不平等是阶级层次的差别加之于生命尊严的侮辱,我们不能要求别人什么,但我希望每一个爱诗的人都能让自己用一个平等的心来看待这个世界。

我把诗词中能体现诗人风格的东西叫做“义”,这个义很虚,但每个人却都可以感到它。诗人写诗的习惯用语的风格等等在它们的诗词中都能清楚的把握到。我们可以通过这个义来更深刻的去了解诗人理解诗词。

从阴阳的观点出发,这种义可以分志、趣两个方面来看。诗人的志向和爱好形成了他们的习惯、性格、人品,也就主导了他们诗词的风格。

在志为出入,在志向上,传统文人不外乎出世入世。

出世就是独善其身,或者渔樵耕读山水田园,或者深山古刹悟道参禅,或者大隐闹事游戏人间----

入世就是兼济天下,或者高踞庙堂经济天下,或者领兵边塞开疆卫土,或者造福士子黎民---

此二者区分并不绝对,经常会是在野时有入世之心,当官后又有隐逸之志,谁让大多数真正的诗人都有“不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傲气和尊严呢?

这些例子不胜枚举,随便一首都可见到。就不举例了。

在趣为雅俗,其实把爱好分为雅俗并不恰当。需要知道大俗就是大雅,大雅也难免沦为大俗。只要真心喜爱,就没有雅俗之分。

所以在这里不妨,把雅看做是高端小众,俗理解文通俗大众。

从对象上,传统诗人多喜爱琴棋书画、梅兰菊竹、美酒宝剑好马名山等等;

从风格上,有豪放有婉约,有奇诡有中正,有重用典有重练字,有喜自由有重格律,有浪漫又现实等等;

在志趣上还有一点需要说的是信仰。诗人们有信仰道家的,有信仰佛家的,更多的是信仰儒家的。并且在每一家里也还会有宗派理念的分别。这点可以并入志向里面,但也许不太合适,所以特殊说明一下。

正因为诗人们的志趣不同才形成了他们各种各样的风格流派,丰富了我们的诗词文化。

这个方面也很好举例的,
比如,
李白的诗多仙气;王维的诗多禅意;文天祥的正气歌,浩然之气溢于言表。
岳飞的满江红渴望回复山河,陶渊明乐在种豆南山等等。

这些都是诗人的风格和人格,诗词有别,其心无异,都值得我们去尊敬。
这一点,对于我们现在写诗的人或者学习写诗的人都适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97

帖子

476

积分

栏目嘉宾

诗词交流专版特邀嘉宾

Rank: 5Rank: 5

威望
39
贡献
128
金钱
173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 10:39:39 | 显示全部楼层
二、三才

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
《易.说卦》:“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
三才就是在阴阳的基础上的“二生三”。如果说阴阳的二是对立统一的,那么三才的三就是平衡稳固的。就像一个天平,在两端之间找到让他们平衡的支点;又像三角形,三条线相互支撑相互制约,一旦形成就不会变形;又像古代的三足鼎,三条腿支撑起巨鼎不会动摇。
三才中三者相互牵制,若去其一就失去了平衡稳固。

三才在诗词中的表现也有很多。
绝句等由四句诗组成的诗词里,一般三句押韵;
从节奏上诗句一般划分为三段;
从内容、层次上诗词多分三点,两轻一重,三层形成波折推进;
从景物距离上多两近一远,或两远一近;
从事物类别上多两个相近的同类和一个其他类别;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97

帖子

476

积分

栏目嘉宾

诗词交流专版特邀嘉宾

Rank: 5Rank: 5

威望
39
贡献
128
金钱
173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 10:39:48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四句诗三句押韵,这个不用说了。格律诗中有首句入韵与不入韵两种,但一般第三句不会押韵。和平仄格律一样,这些都是为了形成抑扬顿挫的波折。

(二)从节奏上诗句一般划分为三段;
五言诗一般用二一二的节奏断句,这种情况很多时候也可断句为二三,但从从诗意和音韵上都是可以分为三段的。如平平仄仄平,用平仄来说就是二二一的三段,但实际读来可能是二三断句或者二一二断句。
七言诗一般用二二三的节奏断句,或再细断为二二一二。断句形成的三段,每一段都有不同的意义和音韵,其中一段的长度也会和其他不同,这样就形成了相互联系制约递进的波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97

帖子

476

积分

栏目嘉宾

诗词交流专版特邀嘉宾

Rank: 5Rank: 5

威望
39
贡献
128
金钱
173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 10:39:57 | 显示全部楼层
(三)从内容、层次上诗词多分三点,两轻一重,三层形成波折推进
举例来说,《江畔独步寻花》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
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
自在娇莺恰恰啼。
从内容上说,这首诗写了花、蝶、莺三种事物,很明显以花为主,蝶、莺为辅。前两句简洁明快的营造出了繁花盛开的一个画面。满、千朵万朵、压、低等更是加深了这种繁华。,后两句以对仗的形式用视觉上的蝶舞、听觉上的莺啼使那种繁华更活泼生动起来,而从层次上,花、蝶、莺三者却是步步推进的,前两句营造出花开的静态画面,后两句蝶舞莺啼的动态给那幅画面注入了生机。在这里,花、蝶、莺三者已经构成了完美的三才大阵,以花为基,以蝶为媒,以莺为线,因此短短四句就牵出了盎然的春意。

(四)从景物距离上多两近一远,或两远一近;
这个很容易理解的。
还以上面杜甫的诗为例,花、蝶为近景,莺为远景,并融合了动态静态、视觉听觉等因素,营造出了生机勃勃的春意。

(五)从事物类别上多两个相近的同类和一个其他类别;
这个也不难理解。
还以上面杜甫的诗为例,花为植物,蝶、莺为动物,写出了不同的生物在春天里的特点,并暗暗蕴涵了他们的共同点,那就是春天的生机。 那啥,你看,老杜厉害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97

帖子

476

积分

栏目嘉宾

诗词交流专版特邀嘉宾

Rank: 5Rank: 5

威望
39
贡献
128
金钱
173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 10:40:10 | 显示全部楼层
三、 四相
四相又叫四象,四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指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分别代表左右前后或者东西南北四个方向。
阴阳说春秋冬夏四季为四象
道家亦有太阴、太阳、少阴、少阳四象。
佛家说的四相指显示诸法生灭变迁之生、住、异、灭等四相;金刚经有,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四相。
另有四大,地水火风。佛道皆有此说。

在诗词里,常有四言的古诗;四句的绝句;四联的律诗;四声的音节;四步的布局等。

四言、四句、四联自不必多说。

四声的音节,可以理解为古音的上平去入,或着现在的一二三四声,或者在加进去叠字情况和其他特殊情况下第二字的轻声。
四相在音节,包括每一句里音调的转折,也包括一首诗中用韵字声调的转折。说白了还是音韵的波折,或者干脆说是那种旋律。
每一句里音调的转折方面,吧里善取名提出的“四声喜全递”可以说是一个很有代表性的例子。前人诗词中也有不少这样的例子。
而一首诗中用韵字声调的转折,前人诗词也多有这种情况。吧里的中正仁和、奉孝等人也都常注意这种情况。

四步的布局,就是说一般的诗词常分为四步布局。人们写诗或者是起承转合;或者是开始、发展、高潮、结束;或者是明旨、引源、排解、应和等等。

常见的是起承转合,四句或四联一一对应。
如,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柳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这个不用多说,一看就知道。

明旨、引源、排解、应和的,
例如,夏日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前两句开宗明旨,第三、四句引出源流,排解情况。两句对仗明旨加强了气势,而源流和宗旨也在第四句排解之中不经意间应和上了。其中机妙宛如四相消长、万物生灭。
四相生灭无端,布局之妙也存乎一心,还有很多诗词的布局如羚羊挂角让人无迹可寻。那才是上乘佳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97

帖子

476

积分

栏目嘉宾

诗词交流专版特邀嘉宾

Rank: 5Rank: 5

威望
39
贡献
128
金钱
173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 10:40:18 | 显示全部楼层

三、五行
五行 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物质观。多用于哲学、中医学和占卜方面。五行指:金、木、水、火、土。认为大自然由五种要素所构成,随着这五个要素的盛衰,而使得大自然产生变化,不但影响到人的命运,同时也使宇宙万物循环不已。五行学说认为宇宙万物,都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的运行(运动)和变化所构成,是由于中国古代人对世界认识不足造成的。它强调整体概念,描绘了事物的结构关系和运动形式。如果说阴阳是一种古代的对立统一学说,则五行可以说是一种原始的普通系统论。
------引用自百度百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97

帖子

476

积分

栏目嘉宾

诗词交流专版特邀嘉宾

Rank: 5Rank: 5

威望
39
贡献
128
金钱
173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 10:40:31 | 显示全部楼层
在诗词里面,
首先,对应五行的有音韵中的五音。
五音,指的是宫、商、角(jué)、徵(zhǐ)、羽。
在音乐里面的音阶上,五音指中国五声音阶中的宫、商、角、徵、羽五个音级。
在音韵学中汉语读音上,五音代指汉语声母的调音位置和调音方法,包括唇音、舌音、齿音、牙音、喉音。

五音影响着诗词最基本的字音平仄、也应影响着诗词吟唱的节奏和韵律。
除了可以和五行匹配的五音之外,
还有儒家的“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
还有五德的说法。古时五德指忠、仁、诚、节、勇。现代五德是智、信、仁、勇、严。
五常、五德,其实都是道德上的准则、规范。
在诗词中的体现,也多体现在诗人或者诗人描写的人物的道德修养上。
比如李清照诗中项羽“死亦为鬼雄”的勇;
比如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忠义;
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陈毅“取义成仁今日事”为民族甘愿杀身成仁的大义;

还有一些,体现在诗人对诗词的创造过程中,
如贾岛“推敲”练字,曹植七步成诗等等典故都能体现出他们的“智”“诚”“严”等人性和道德上的修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97

帖子

476

积分

栏目嘉宾

诗词交流专版特邀嘉宾

Rank: 5Rank: 5

威望
39
贡献
128
金钱
173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 10:40:51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家说五蕴
色、受、想、行、识 ,

(一)色蕴:即物质的积聚。色蕴包含内色与外色。内色就是:眼、耳、鼻、舌、身--五根:我们所依靠生活的根身(身躯);外色就是:色、声、香、味、触--五境:所知的外境,这些都包含在色蕴之中。
(二)受蕴即是领取纳受之意。对于顺境与逆境的领纳感受,它可分为身受和心受。身受由五根和五境所引起,它有苦、乐、舍(不苦不乐)三种感受;心受由意根所引起,有忧、喜。故受有苦、乐、忧、喜、舍五种性质。
(三)想蕴:心于所知境执取形象。即是看、听、接触东西时,会认定所对的境有一定的相貌,然后为它安立名称,生起认识的心理。
(四)行蕴:“行”是造作之义,行蕴是驱使心造作诸业,所造作的行为有善、恶、无记三种心理,称为心所生法,又称为心所。
(五)识蕴:佛教对识蕴的解说有大、小乘的区别,在此依据大乘的分类来解说:
识蕴分为八识,它又可分为三类:
一者为心,它集起诸法,并能生起种种的法,此既是指第八识--阿赖耶识。
二者为意,它恒思量,即我们有一种心念,它一直执著有一个“我”,这就是末那识,称为意。
三者为识,即是了别外境;能够知觉外面境界的心,称为识。有时候,心、意、识总称为心,也称为识蕴;识能够知道外境,所以是能知的心,因为由它带动其他的心念,以它为主,故称为心王,随它而生起的心念称为心所。

五蕴 包含了色、受、想、行、识这五类的法,各个合为一集,都是因缘和合的,它们相续不断的生灭,故五蕴的意思是五种不同的聚合。五蕴也被翻译为五众或五阴。“五众”是五种众多的法聚合在一起;“五阴”是五种法遮盖住我们的智慧之意。

区别于阴阳道家的五行,佛家的五蕴横向涵盖更广。
道家意义上的五行,金、木、水、火、土 ,其实都可以划分为“色蕴”里,都是物质和人对物质的认识。

同时,佛家五蕴,也都可以用道家五行的理论来细分其中种种不同。

可以理解为二者是一种纵横交叉渗透的关系。

佛家五蕴皆空,是指五蕴都无自性。其性是空,而相可见,不是断灭空。其重点在于五蕴生灭变化无常,其性空。说白了就是,这世界乱七八糟的让人苦恼,其实都是个梦幻虚空。

而道家的五行,重点则在于五行生克,由此形成平衡稳固的整体。

在诗词中,很少有“五蕴皆空”这样的例子,不过看淡虚名、功利的却比比皆是。
可能是因为诗人都是爱好生活的人吧。虽有愤世嫉俗者,也是有着自己的执着于爱好,不会“五蕴皆空”的。
但在某些时候,“皆空”的想法也会出现。如郑板桥的“难得糊涂”等,更有和尚们的禅诗无数。

除了这些明确可以分为五项以对应五行的元素之外,
诗词中还有更多的是像一样五行相生相克而构成完整诗词的元素。
所以可以说在诗词里面,五行的体现更多的是五行的意,而不是五行的行。有的诗词中可能没有五行的元素,但其中却存在着各个元素之间的生克联系,并通过这种联系构成了其特有的艺术效果。

点评

以上慢慢領會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1-12 14:4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97

帖子

476

积分

栏目嘉宾

诗词交流专版特邀嘉宾

Rank: 5Rank: 5

威望
39
贡献
128
金钱
173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 10:41:05 | 显示全部楼层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王维,人称诗佛,他的诗,多用自然、简练的笔法描绘出如画的景象。这里用他的一首诗来做例子。这首山居秋暝,已经有很多人赏析过了。喜欢的人可以百度一下。这里就不再赘述。只从五行观点来印证一下。
诗中涉及的景物有,山、雨、月、松、泉、石、竹、莲、舟;
诗中涉及的人物有,浣女、渔人(以渔舟代)、王孙(代诗人自己)
景物中,
以山为依托,是厚德载物的大地。而说山是空山,则更加突出了山的胸怀之大。为其他景物的展开确定了大的空间。
雨新雨后的新字,奠定了整首诗的基调。 在博大的空山基础上,一场新雨给山中事物带来了新的景象。而后字,有点名新雨已过,天以转晴。
下面的“天气晚来秋 ”则是在对第一句的进一步阐释,并限定了秋晚这个时间。
而后面就是一步步选取不同的景物进行描述了。
动态的月照着静态的松,静态的松掩映着动态的月;
动态的泉流过静态的石,静态的石承载着动态的泉;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两句构造出高洁出尘的意境, 一番九天神佛的清净之象。

静静地竹林因洗衣归来的女子而热闹喧哗,
娉婷的荷花在晚归渔舟的碰触下荡漾开来;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这两句又构造出了和美纯朴的田园尘世的生活景象。

在这里,动与静,高与低,远与近,大于小,生命与非生命,瑶池与俗世,相互穿插交融着,似乎是一尊高居九天的神佛在俯瞰着芸芸众生。

月可照千山,可照渔民打渔行舟、可照浣女洗衣行路;
泉可汇集成江河,可洗衣,可养鱼、可载舟,可流四海;
而在这里朗照松间、清流石上,更是惬意;

村民辛苦的劳作,在这里也可洗衣路上竹林唱曲,打渔归来漫剥莲蓬,更可观松间月照,听石上泉流;

秋雨萧瑟,秋晚凄冷,在这里却没有那般萧杀秋意,有的是清净、纯朴,暗蕴生机。
所以有了最后的两句,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春去了就去了吧,有我留在这即可。
最后的两句,看似不甚出彩,却是经过前面诸多元素的积淀之后而自然形成的结果。
也蕴含着人与物的交融,万物生灭,天人合一的道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97

帖子

476

积分

栏目嘉宾

诗词交流专版特邀嘉宾

Rank: 5Rank: 5

威望
39
贡献
128
金钱
173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 10:41:17 | 显示全部楼层
诗道外篇:1无我无物,天人合一
无我无物,天人合一。
万物含道,诗词中亦有其道。以小诗来契合与大道、求得大道,应该是每个诗人最终的诉求吧。


王国维把词的意境分为“有我之境,无我之境”。
诸如“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是有我之境也。
诸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是无我之境也。
有我、无我区别在于:“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并认为,“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
在我看来,有我、无我之境,其实皆为情境交融。有我,固然有我;无我,实则亦是有我。区别这在于“我”与“物”所占程度的深浅。
由此,以我观物,若物重我轻,则未尝不能无我;以物观物,若我重物轻,则未尝不能有我。
若“我”与“物”所占程度恰当合适,也未尝不能有我有物、无我无物。
我们写诗,其实也就是在调整“我”与“物”的关系。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与“物”的最佳关系,就是道家、儒家都倡导的“天人合一”了。(其实佛教尤其是禅宗的一些认识也可认为是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有两层意思:
一是天人一致。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一个小天地。人处在自然中,人与自然统一、和合,为一整体。
二是天人相应,或天人相通、相感。是说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互相感应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在人们生活中常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甚至是国家政策等都能看到人们追求天人合一的例子。
像人们随着季节不同更换衣着、食物、武术舞蹈讲究行云流水自然协调、建造与环境融洽的房屋建筑物、保护环境政策等等。
而在诗词中的体现就是,情景交融、情境交融,就是物我的统一。
在我理解,诗词中的天人合一可以分为不同的程度。有的诗,在这物我的调整上做的好,天人合一的程度就高;有的相反,程度就低。但并不是说天人合一程度低的就没有好诗。
具体程度的划分可以这样来理解:

物我二者不是说要平衡,而是说要根据实际情况组合的适当。
理论上甚至纯粹的我、物,也可以出好诗。

而我所追求的“无我无物、天人合一”,其实也是“有我有物、天人合一”。
这种境界,与王国维说的“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有些类似,但也不同。

王的无我,侧重于一物观物、以静得之。其实就是淡化我的因素。
而我所求的天人合一,则是合理处理我与物,达到二者和谐共融,契合天人合一的道义。并非一味淡化自我,也不只是以静得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97

帖子

476

积分

栏目嘉宾

诗词交流专版特邀嘉宾

Rank: 5Rank: 5

威望
39
贡献
128
金钱
173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 10:41:29 | 显示全部楼层
例:
春晓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先来一首春晓吧,这首诗是真正的家喻户晓。
这里是百度百科的一段赏析:
《春晓》是一首惜春诗,看似极为口语化,却既有优美的韵致,行文又跌宕起伏。作者以“不知——知;知——不知”的句式,将春天的景物展现给读者。不知清晨,但是却知道报晓的鸟儿鸣叫;知道春风春雨的光顾,却不知道落英多少。诗人就是这样在反复周折的句式中来描写大好春光的。全诗以清新活泼、明朗畅晓的语言来描写春天的秀丽景色,抒发诗人内心萌发的深厚春意,墨淡而意浓,景美而情切,并且给人留下鸟啼无意,而落花有情的不尽韵味。
下面我随便说说自己的看法。
春,是一年四季之首,万物生长的季节。植物萌芽生长,开出绚烂的鲜花;动物交尾繁殖,产出下一代;农夫下地播种,开始一年的生计。
人们爱春惜春,其实是对美好生活的热爱,是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是对盎然生机的渴望。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每个人都有自己对美的理解、对生活的看法。但总的来说,中华民族的骨子里有的是积极向上的个性,这就是民族的生机。
这首春晓之所以广为流传,其实也正是用简洁的语言把握住了这个名族的共性,以及人民对美的眷恋。
春天的早晨,一场夜雨过后,小鸟在婉转啼鸣,唤醒了熟睡的诗人。诗人忆起昨夜的风雨声,联想到外面的春花,不知道那些花儿被打落了多少。
在这里,诗人、晓、夜、风、雨、鸟、花,几种事物自然而然的被,眠、觉、啼、落、知等字联系为一个整体,写出了春的美好;再以,处处、多少来加强了春天生机勃勃的感觉。
而整首小诗,简洁流畅、清新自然、韵律优美使得这种春意被表现的更为淋漓尽致。
而,行文上,从睡到醒,从听觉到联想,从不知到知,从知到不知,简直巧夺天工,只如天成了。
由此,达到了我与物的统一,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

点评

學習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1-12 14:4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97

帖子

476

积分

栏目嘉宾

诗词交流专版特邀嘉宾

Rank: 5Rank: 5

威望
39
贡献
128
金钱
173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 10:41:39 | 显示全部楼层
诗道外篇:2诗者唯一
诗之于人世,如山石草木之于自然,固唯一也。
斯人与斯世斯时,处此情此景之间,有感而发,言出为诗。诗纵有不足之处,然其唯一也,纵有其他好诗亦不能替代。
偶做一诗,虽差,偶之诗也;李杜之诗虽好,非偶之诗也。偶诗不好,然能表偶之情思志趣,亦爱之;李杜诗好,能表偶之意者,偶亦吟之,然,偶所吟之意,未必李杜本意也。
盖,好诗词,不惟能言己之意,更能言千百代后人之意。何者?以其得人之性情,物之轨迹也。以偶视之,乃得“道”也。得道者,必天人合一也。
欲得天人合一,必察天地至理,而后无我无物、物我两忘也。

此方天地、此生、此世、此时、此地、此人、此景、此情、此感、此境、此遇,而有此诗。
固任何诗词都是世间的唯一。评之虽有优劣,然其性平等。
体天地之理,感人世之情,汇通处,天地假我口而言诗,岂顾其它?
万般情景靖宇,岂能以一唐之格律概之?
循天地之格,自成其律,方为真诗也。

点评

斯人与斯世斯时,处此情此景之间,有感而发,言出为诗。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1-12 14:4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97

帖子

476

积分

栏目嘉宾

诗词交流专版特邀嘉宾

Rank: 5Rank: 5

威望
39
贡献
128
金钱
173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 10:41:48 | 显示全部楼层
诗道外篇:3见之于景,感之于情,得之于心

诗词之道,见之于景,感之于情,得之于心。
时人或务与音韵格律或侧重练字布局,孜孜以求为得契合格律辞章练达之作。
然多不以心意为本。
古人为诗,有如图画者,有谱声乐者,有出义理者,有明人情者,凡此种种皆出于心而应于物也。
若离本意,虽李白、杜甫亦无可言诗;
若离外物,虽王维、寒山已无以为画;
若离情感,虽欧阳、苏轼亦不能成词矣。
今日诸友多碌碌与韵理辞章,而不知问心之所向,难以明情感所在,不细差景物特征,岂不谬矣。

点评

有見地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1-12 14:47
好論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1-12 14:4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97

帖子

476

积分

栏目嘉宾

诗词交流专版特邀嘉宾

Rank: 5Rank: 5

威望
39
贡献
128
金钱
173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 10:41:55 | 显示全部楼层
诗道外篇:4诗说
诗说
世有骚人,不流世俗,皎洁如月,清白似雪,温润如玉。其人,或从万业,而心念纯一。以己心察天心事理;以慧眼观众生百态;以妙语书千古传奇,以诗词载悠悠大道。
是以,殚精竭虑,忘得失成败。于山水之间得自然之趣,于人世之中品爱恨情愁。以诗为性,以诗为心,生生不息,乐之不疲,终可穷天人之道,得物我之契,神游千古,意达八荒。
悠然自得,忘乎所以者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97

帖子

476

积分

栏目嘉宾

诗词交流专版特邀嘉宾

Rank: 5Rank: 5

威望
39
贡献
128
金钱
173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 10:42:05 | 显示全部楼层
诗道外篇:5文艺的两种效果
直观的去看,凡文艺作品带给读者的无非是两种效果:其一,激发其某种情绪;其二,平复其某种情绪。
对于诗词,也是这样。
岳飞的《满江红》读了令人壮志勃发斗志昂扬;柳永的《雨霖铃》沉浸在送别的凄迷、哀婉之中;这些是第一种情况。
王维的《竹里馆》、寒山的《座盘石》读来使人心情更加平静恬淡。
大体来看,第一种情况的风格多是豪放或婉约,但都是侧重对自我的表达,其中有写景也是为表达感情服务的。即我重于物。
第二种情况的风格多恬淡,侧重于对某种意境的追求,其中有写自我也多是为表达某物对自己的影响。即物重于我。
然则,不管物与我如何的侧重,真正能影响读者的,必然是物与我和谐交融的作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97

帖子

476

积分

栏目嘉宾

诗词交流专版特邀嘉宾

Rank: 5Rank: 5

威望
39
贡献
128
金钱
173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 10:42:16 | 显示全部楼层
诗道阴阳之美感
人们把美感分为秀美和壮美。秀美多指优美、优雅、阴柔等小桥流水鸟语花香这种类型;壮美多指雄伟、壮观、阳刚等大漠孤烟长河落日这种类型;这两种美体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诗词中也不例外。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波澜壮阔,柳永的词多婉约优美。具体的去看,这两种美涉及的不仅是某篇诗词的风格,与其内容、思想、技法、以及作者的性格、习惯都有关系,但却也不尽然。
如同一个作者,苏轼有《念奴娇》的豪放,也有《江城子》的婉约。
同是写荷花,有“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壮阔;也有“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清新雅致。
同是送别,有李白“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痛快淋漓,也有“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缠绵悱恻。
同是写山水,有李白的“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也有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同是比拟,有李白的“燕山雪花大如席”也有谢道韫的“未若柳絮因风起”。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究其义理,应在天人之间。世间之物万千,世间之人万千,以万千之人观万千之物,其感触必万万千千无穷无尽。
若旷达之人,于意气勃发之时,见崇高雄伟之物,必生豪放壮阔之感。
若多愁之人,于命运不济之时,见沉郁萧杀之景,必生凄凉悲恻之情。
当然,这两种情况是两个极端。
若旷达之人于不济之时见萧杀之景,未必不会生出凄凉悲恻之情,也未必不会依旧豪放。
若多愁之人于意气勃发之时见崇高雄伟之物,未必不会生出豪放壮阔之感,也未必不会依旧悲恻。
具体情况要看具体的情形,万事万物的影响。于诗人创作之时,或许一阵风、或许一个路人、或许一缕阳光,都会影响其作品最终的格调。
对此,一方面我们在读诗的时候,可以仔细的品味其中诗人以其语言所营造出意境、所表达的意义、以及其中的美感;另一方面,我们在写诗的时候也可有所侧重的去表达自己的意思,创造有自己特色的美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71

主题

3万

帖子

13万

积分

管理员

大中华诗词论坛副站长

Rank: 9Rank: 9Rank: 9

威望
7241
贡献
32919
金钱
52315

终身成就奖特别贡献奖元老功臣勋章

发表于 2015-1-12 11:05:34 | 显示全部楼层
及時雨,我們版需要這樣的文章,先固頂引讀。

点评

谢谢梅岭老师! “有死法,不可無活詩。但有活潑潑的詩,法于我何有哉。”老师说的在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1-12 11:46
有死法,不可無活詩。但有活潑潑的詩,法于我何有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97

帖子

476

积分

栏目嘉宾

诗词交流专版特邀嘉宾

Rank: 5Rank: 5

威望
39
贡献
128
金钱
173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 11:46:37 | 显示全部楼层
穿越梅嶺 发表于 2015-1-12 11:05
及時雨,我們版需要這樣的文章,先固頂引讀。

谢谢梅岭老师!
“有死法,不可無活詩。但有活潑潑的詩,法于我何有哉。”老师说的在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71

主题

3万

帖子

13万

积分

管理员

大中华诗词论坛副站长

Rank: 9Rank: 9Rank: 9

威望
7241
贡献
32919
金钱
52315

终身成就奖特别贡献奖元老功臣勋章

发表于 2015-1-12 14:46:06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水无空 发表于 2015-1-12 10:41
诗道外篇:3见之于景,感之于情,得之于心

诗词之道,见之于景,感之于情,得之于心。

好論
有死法,不可無活詩。但有活潑潑的詩,法于我何有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71

主题

3万

帖子

13万

积分

管理员

大中华诗词论坛副站长

Rank: 9Rank: 9Rank: 9

威望
7241
贡献
32919
金钱
52315

终身成就奖特别贡献奖元老功臣勋章

发表于 2015-1-12 14:46:46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水无空 发表于 2015-1-12 10:41
诗道外篇:2诗者唯一
诗之于人世,如山石草木之于自然,固唯一也。
斯人与斯世斯时,处此情此景之间,有感 ...

斯人与斯世斯时,处此情此景之间,有感而发,言出为诗。
有死法,不可無活詩。但有活潑潑的詩,法于我何有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71

主题

3万

帖子

13万

积分

管理员

大中华诗词论坛副站长

Rank: 9Rank: 9Rank: 9

威望
7241
贡献
32919
金钱
52315

终身成就奖特别贡献奖元老功臣勋章

发表于 2015-1-12 14:47:01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水无空 发表于 2015-1-12 10:41
诗道外篇:3见之于景,感之于情,得之于心

诗词之道,见之于景,感之于情,得之于心。

有見地
有死法,不可無活詩。但有活潑潑的詩,法于我何有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71

主题

3万

帖子

13万

积分

管理员

大中华诗词论坛副站长

Rank: 9Rank: 9Rank: 9

威望
7241
贡献
32919
金钱
52315

终身成就奖特别贡献奖元老功臣勋章

发表于 2015-1-12 14:47:37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水无空 发表于 2015-1-12 10:41
例:
春晓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學習
有死法,不可無活詩。但有活潑潑的詩,法于我何有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71

主题

3万

帖子

13万

积分

管理员

大中华诗词论坛副站长

Rank: 9Rank: 9Rank: 9

威望
7241
贡献
32919
金钱
52315

终身成就奖特别贡献奖元老功臣勋章

发表于 2015-1-12 14:49:14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水无空 发表于 2015-1-12 10:40
佛家说五蕴
色、受、想、行、识 ,

以上慢慢領會
有死法,不可無活詩。但有活潑潑的詩,法于我何有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97

帖子

476

积分

栏目嘉宾

诗词交流专版特邀嘉宾

Rank: 5Rank: 5

威望
39
贡献
128
金钱
173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 14:49:18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师过奖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4-5-31 06:0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