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刚刚 于 2019-10-3 10:20 编辑
正体诗有多少种 诗有正体与杂体,但正体与杂体不是固定的。是可变的。正杂体的划分主要体现在字数(句式)、句数、格律、立意四个方面。 一、从字数(古时称“言”)上分,言有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言及杂言之分,所谓的体是指每句的“言”要一致,自始至终的整齐句式诗体,不能贯穿则为杂言体。汉朝时三言体、四言体为正体,祭祀时只要用三言体。那时五言体诗不多,七言诗则被排斥于诗外,作为另类,另列为七言。南北朝时五言兴盛,成为正体。唐朝时七言兴盛,成为正体。因此从言的角度说,三、四、五、七言这四种为正体。但五言七言成为正体后,三言四言便渐渐衰退,只存其名,实与杂体为伍了,流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之类的民俗文化。三言诗有人干脆把它划入杂体。 二、从句数上分,句有一、二、三、四、五、六、七、八、八句和杂句诗。汉朝时,句子上没有什么正体与杂体之分,南北朝四句、八句崭露头角,唐后四句八句成为正体,其他句式一律沦为杂体。 三、从格律上分,比较复杂。此所谓格律,泛指利用汉字语音的声、韵、调诸因素,通过有规律的排列组合形成的平仄韵调的格式规范。唐人分为格律(绝句、律诗、排律)与古风。格律诗符合声律和格律的要求,符合平仄协调,相间相对相粘的要求。 但格律诗又包括正体格律和杂律两大类。正体格律指在齐梁永明体的基础上,经上官、沈宋、初唐四杰诸人努力而形成的平仄粘对格律。“杂律”指平仄粘对格律之外,另立音韵平仄规范而形成的多种不常使用、未能流行开来的“格律”。如拗体、蜂腰、双声、叠韵、五平、五仄、四声等体。这些诗体多数产生于平仄粘对格律的酝酿时期,当时并无格律正体与格律杂体之分。在平仄粘对格律被定为律诗正体之后,“杂律”诸体才被淘汰出格律正体之外,形成被正统诗人闲掷冷落的“杂体格律诗”。这类杂律诗或称杂体格律诗,因不遵循平仄粘对规则而异于正体格律诗,又因具有自己的平仄规范而有别于全不论平仄的古体,故而属于处在古体诗和近体格律之间的“杂体”(见鄢化志的《古代杂体诗通论》),古人沿袭了“变体即杂体”的概念,这种杂体非常多,而且争论很大。很多反对杂体诗的人却津津乐道拗体、集句、联句,不知自己正陷于杂体的汪洋大海之中。 古风,有三个阶段,永明前为第一阶段,这阶段除了押韵,诗无任何要求。第二阶段为永明体阶段,提出四声八病,诗有了声律标准,第三阶段是唐初,上官仪等对永明体进一步完善。因此真正做为古风的是指第二第三阶段的诗。 因此“遵循平仄粘对格律的近体诗和全无平仄规范的古体诗为正体,在平仄粘对格律之外另设各种规范,介于古体今体之间的诗体为杂体”。所谓“全无平仄规范的古体诗”,指不管平仄,只管声律的古风。 四、以创作宗旨言:以通常言志、抒情、叙事、明理之作为正体,以语言形式和概念的游戏为目的诗作为杂体。 因此作为诗体而言,正体诗只有七种到八种。鄢化志说:“正体诗只有四言、五言、七言古诗、乐府杂言体及格律诗、词曲等十余种,而杂体诗的体裁达二百多种,是正体诗的十几倍;就作品数量而言,尽管也许只有正体诗的几十分之一,但是一旦物以类聚,集腋成裘,其数量也可谓惊人。”杂体诗古人已归纳出200多种,实际可能有400—600种之多(刚刚的杂体诗名词解释已超过400种)。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杂体诗》云:“按诗有杂体:一曰反拗体,二曰蜂腰体……十六曰五仄体,十七曰四声体,十八曰双声叠韵体,十九曰问答体,皆诗之变体也。”都说明:古人心目中杂体诗的“杂”,含有“由纯正而变化。以至于体式驳杂”的意义。因此“杂体诗是传统正宗诗体之外,各种体裁因素驳杂、规范样式细屑繁多的诗体的总称。”古人诗歌观念中的重正体而轻杂体,颇近于古人文学观念中的重诗文而轻戏曲小说,杂体诗被漠视歪曲与丑化。 鄢化志当年说的“就作品数量而言,尽管也许只有正体诗的几十分之一,但是一旦物以类聚,集腋成裘,其数量也可谓惊人。”不完全符合事实,因为他并没有做过收集的工作,从丁胜源夫妇的《回文集》和刚刚主笔的《杂体大全》来看,杂体的数量是惊人的,《回文集》有600多万字,《杂体大全》有近700万字(其实九牛一毛,没收全,像集句诗收集的不足十之一),还有《图形诗大全》据说可达200万字,这1500万字谁敢漠视? .
资料 1.第一部集中选录杂体诗作品的《艺文类聚》(唐初欧阳询等撰)卷五六,收有后来概念的杂体诗70余首,诗体36种:
柏梁台 离合诗 回文 建除 六甲 十二属 两头纤纤 六府 藁砧 五杂俎 四气 四色 字谜 道里名 数名诗 郡县名 县名 州名 卦名 药名诗 姓名诗 百姓名 相名诗 鸟名诗 歌曲名 龟兆名 针穴名 将军名 宫殿名 屋名 车名 船名 树名 草名 八音 口字
2.首次集中阐释杂体诗的诗体名称含义的《乐府古题要解》(中唐吴兢撰),涉及符合后来杂体诗概念的诗歌体材26种:
砧藁(应作藁砧) 连句(后作联句) 离合诗 盘中诗 回文诗 百年诗 道里名诗 星名 郡县名 卦名 药名 姓名 相名 宫殿名 草树鸟兽名 歌曲名 针穴名 将军名 车名 船名 数名 寺名 八音 六甲 十二属 六府
3.首次确立体裁概念的杂体诗名称的《杂体诗序》(晚唐皮日休撰),论及杂体诗25种:
柏梁台 离合 反复 回文 叠韵 双声 风人 短韵 强韵 四声 三字离合 郡县 药名 建除 六甲 十二属 卦名 百姓 鸟名 龟兆 口字 两头纤纤 藁砧 五杂俎 联句
4.首次从理论角度设专章论述杂体诗体格种类的《沧浪诗话》(宋严羽撰)限定的杂体诗共15种:
风人体 藁砧体 五杂俎体 两头纤纤体 盘中体 回文体 反复体 离合体 建除体 字谜体 人名体 卦名体 数名体 药名体 州名体
5.首次为杂体诗设专卷选录作品的《宋文鉴》(宋吕祖谦撰)选入杂体诗19种:
星名 人名 郡名 药名 建除 八音 四声 藏头 离合 回文 一至十字 两头纤纤 五杂俎 了语 不了语 难言 易言 联句 集句
6.所有涉及杂体诗的作品选集、文体论著或诗话论著中,收录杂体诗种类最多者,当属明人徐师曾《文体明辨》。虽然书中的《杂体诗序说》限定的杂体只有拗体、蜂腰、断弦、隔句、偷春、首尾吟、盘中、回文、仄起、叠字、句用字、藁砧、两头纤纤、三艳妇、五杂俎、五仄、四声、双声叠韵、问答等十九种,但按近现代杂体诗的概念,该书中的杂言、杂句、杂韵、杂数、杂名等栏下的诸体,也应纳入杂体诗范畴,依此标准,《文体明辨》中列入的杂体诗作品的体格达88种:
三句体 五句体 促句体 七.五相间体 三五七言 一三五七九言 一至七字 一至九字 一至十字 拗体 蜂腰体 断弦体 隔句体 偷春体 首尾吟 盘中体 回文体 仄起体 叠字体 句用字体 藁砧体 两头纤纤体 五杂俎体 五仄体 四声体 双声体 叠韵体 答题 进退韵 颠倒韵 平仄两体 四时 四气 四色 五噫 六忆 六甲 六府 八音 十索 十离 十二属 十二辰 百年 数名 人名 建除 星名 二十八宿 道里名 郡县名 州名 县名 针穴名 姓名 将军名 古人名 歌曲名 屋名 船名 车名 药名 草名 树名 鸟名 兽名 卦名 龟兆名 离合 诙谐 风人 大言 细言 小言 难言 易言 了语 不了语 乐语 醉语 馋语 滑语 吃语 远意 暗意 字谜 物谜 禽言
以上所举在杂体诗的寂寞岁月中产生过关键作用的六部著作,共出现杂体诗的体裁名称209次。除去重复,实有杂体诗的体裁名称98种。这当然不是杂体诗种类的全部。由于诗歌观念和艺术形式的演进,杂体诗体裁形式也在一定的原则下不断更新,根据唐宋到清末各种典籍中杂体诗名目的不完全统计,总数达200种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