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3
注册时间2017-1-29
威望819
金钱2794
贡献1762
金牌会员
 
威望- 819 点
贡献- 1762 次
金钱- 2794 枚
|

楼主 |
发表于 2019-10-12 09:30:20
|
显示全部楼层
字书,都当重新审定
现在的字书,例如《汉语大字典》、《辞海》、《词源》等,都是根据《说文》、《玉篇》、《广韵》……等古字书编订的。《康熙字典》,顾名思义,出产于康熙年间,也是根据《说文》等字书,以及五经、诸子百家等典籍编订的。在《说文》等古字书成书时代,没有见到过甲骨文,金文出土也少,将字训释错误,是非常普遍的,也是可以原谅的。但是,鉴于字书的权威性,若将这些错误的解释仍然让它留在字书内,就会误导学者,特别是中等以下学历、中等以下知识人士。
拿“单”字来说,《康熙字典》的错误就不在少数。
1、【书.洛诰】“乃单文德”。 [传]“‘单’,尽也”。
【按】这里的“单”,当为“亶”的同音假借字,义为“厚也”。[传]训“尽也”,就可能失当。“乃尽为德”似乎不及“乃亶文德”——乃厚文德更恰当。
2、《诗.小雅》,“俾尔单厚”,【郑玄笺】“‘单’,尽也”。
【按】郑玄笺“‘单’,尽也”,也不当。当为“亶”,诚也。“俾尔单厚”——俾尔诚厚,就比“俾尔尽厚”恰当。
3、《诗.大雅》“其军三单”,【郑玄笺】“大国之制三军,以其余卒为羡。单者,无羡卒也”。
【按】在公刘当部落长时代,处于艰难之中。地盘不过现在的庆城县,而且还不是公刘一家所有。《诗.公刘》首章就写当时的困难情况。在公刘的周部落,一军尚且难组,遑论三军。
有人会说,公刘的祖父后稷封于邰,应该有三军。这也有问题,邰邑有多大?就是岐山周边一、二县,也难称之为大国。何况,后稷死后,他的儿子不窋失官,就流落到庆阳高地,与夷狄混居杂处,至少不窋没有三军。公刘是不窋之子,也不可能有“三军”。
郑玄说“大国之制三军”,典出《周礼.夏官.司马》:“凡制军,万有二千五百人为军。王,六军,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虽然有据,但是“大国三军”的时间不对。
《周礼》,是姬周拥有天下之后,中央王朝颁布的行政职官设置,和这些职官的职责等具体条款,拿今日来比喻,就像“岗位责任制”。《周礼》的成书年代,“前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刘欣以‘《周礼》乃周公致太平之书’。……其后郑玄注《周礼》,申其说。《周礼.天官.太宰》郑玄注:‘周公居摄而作六典之职,谓之《周礼》’。七年,致成王,以此礼授之,使居洛邑治天下”。也明知“大国三军”之制,出于周公。
郑玄是《周礼》专家,深知《周礼》处于周公之手,也就是姬周取得天下之后所作,何以在注释《公刘》时以“大国之制三军”注释“其单三军”?
这是以周公摄政时代的国力来类比、猜度公刘时代的国力,当然是臆测、猜度。
再说征兵制度,“三丁取一”或一家只征一人,这也是大国的征兵制度,在公刘时代的周部落,应该是全民皆兵,农忙时是农民,战时是士兵,哪里能遵循“三丁抽一”的制度。郑玄之“笺”,是以汉时制度度量《公刘》,不切公刘部落的现实实际。
4、【前汉.匈奴传】单于者,广大之貌也。言其象天单于然也。
【按】许慎《说文》释“单”为“大”,是将匈奴的“chán yú”的中文注音“单于”,视为中文了。对外文,中国常常用它与中文相似的字音标注,就是“注音”。
《辞海》“单于”条曰:“匈奴最高首领的称号。全称应作‘撑犁孤涂单于’。匈奴语“撑犁”是天,‘孤涂’是子,‘单于’是广大之意。通常简称‘单于’”。
许慎根据《前汉.匈奴传》“‘单于’者,广大之貌也”,将“于”视为语词“欤”,减省为“‘单’者,广大之貌”,于是将“单”训为“大”。这也许是许慎的错误根源——视外文注音为中文,又减省“于”字,于是训“单”为“大”。
现代的办公软件,一种叫“wendus”,中文注音为“温度士”。外文“温度士”的解释为“办公软件”。因“温度”与中文“温度”字形一样,于是将中文的温度也训释为“办公软件”,这当然是可笑的。许慎的错误与这个例子相同。
大约在东汉时代,就很少见到匈奴了,许慎家处南阳,离边境更远,更不知道匈奴语了。许慎出错,也是可以原谅的。但不能让这样的错误永远保留在词典内。
《辞海》就没有选用许慎“单,大也”的注释,这就是进步。
所以,我对“单,大也”,判决为枪毙。当从《说文》、《康熙字典》、《汉语大字典》中删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