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知行合一 于 2019-11-13 10:05 编辑
七律·贺黄山诗词学会即将成立(新韵)
名山岂可少吟旌,今借高竿峰上擎。
古韵流芳曾耀史,新枝萌绿又争荣。
云裁笺页风骚乐,谁妒他乡翰墨兴。
欲弄潮头时未晚,钱塘日日有机乘。
为了更好地欣赏七律,我在这里介绍一点七律基本知识。七言律诗就是指七言八句而又合乎律诗规范的近体诗。其格律非常严谨,在字句、平仄、押韵、对仗各方面都有严格规定。八句中除特殊句式不能有重字。
一、篇幅固定。每首八句,每句七字,共五十六字。其第一、二句称为“首联”,三、四句称为“颔联”,五、六句称为“颈联”,七、八句称为“尾联”。就像一个人,有头有尾,有腹(颔颈联),是一个完美的整体。 二、讲究平仄。即要符合平仄律,就是在一般情况下,以两个音节(两个字)为一个音步,平仄交互安排。根据首句头两字的平仄,七言律诗分为平起和仄起两体。根据平仄律,七言律诗有四个标准句型。 三、押韵严格。全篇四韵或五韵,一般逢偶数句押韵,即第二、四、六、八句最后的一个字要同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一韵到底,中间不换韵。还要求按韵书中的字押韵。原则上只能用本韵,不能用邻韵;即使稍微松一点,也只允许入韵的首句可以用邻韵,叫作“借韵”。七言律诗根据首句是否押韵,可分为首句入韵和首句不入韵两种格式,其中首句入韵为正格,与五言律诗不同。这是指平水韵,现在新制定了中华新韵,较为简便,也适应了现代汉语。 四、要求对仗。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首联和尾联可对可不对。七言律诗以首联、尾联都不对仗为常格。 讲几个需注意的问题:一是对仗中词性问题,在古代,人们是把形容词和动词相同对待的。现代人写近体诗还是沿袭旧制,也要动形不分。二是读旧体格律诗或写诗用平水韵时,须知道哪是入声字。三是句式有变体(变格),变格还有“救”。还有“拗救“。四是要认识'锦鲤翻身格"。对于仄起仄收式,诗人们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派生出一个变格(变体),即把第五字、第六字的平仄互换,形成了仄仄平平仄平仄的格式。这也是常用格式。也便认为是正格。五是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用、动词作名词用、数词作动词用等等。六是对仗忌合掌。其中有字面合掌、结构合掌、意境合掌。对于认定合掌,有分歧,宜慎重、宜宽容。 七律是古代诗人在长期实践中摸索总结创造出来一个伟大成果。是在中古时期唐朝成熟定型的。这真是经过千锤百炼,反复试验验证的诗歌表现规律,十分完美,既跌宕起伏有致,又音韵和谐。形式既完善精致,又容量丰富宏大。诗人若能熟练驾驭后,可纵横驰骋,便大有用武之地。特别是其中的颔联和颈联,这两联的对仗,更可大有作为,更可以出彩。 对仗可增加诗句的美感,可使形象突出鲜明,可扩充容量,可增加表现力感染力。律诗中的对仗比对联要求更严格,写起来难度更大。在古律诗中,有许多既是好对仗,又是好对联,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佳对:如杜甫的七律《登高》中有: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如陆游的七律·游山西村,联为: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如李商隐的七律·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再如李商隐的七律·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再如刘禹锡的七律·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杜甫的七律·蜀相: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杜甫的五律·春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等等。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关于和诗问题,是诗友之间互动的一种形式。分为步韵(次韵)、用韵、依韵,还有和意的。和诗的好处:一是可以结交师友,增加诗谊,二是交流思想,相互切磋,三是可以致意、慰藉、答谢、鼓励,四是可以和名人对话,增进联系加强学习补益。五是练笔。有些人认为,和诗多恭维,是形式,好诗少,其实未必。自古以来,诗人之间赠和就是常事,有许多轶事佳话,流传于世。像李杜,毛泽东同志和郭沫若同志,都既表现出很深厚的友谊,又留下了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