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400|回复: 0

作律诗一法

[复制链接]

987

主题

6262

帖子

2万

积分

栏目嘉宾

诗词理论特邀嘉宾

Rank: 5Rank: 5

威望
1859
贡献
6163
金钱
9014
发表于 2019-9-29 14:03: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绝谷野樵 于 2019-9-29 14:25 编辑

作律诗一法

前人言作律诗,多为起、承、转、合,即首联起,颔联承,颈联转,尾联合。比如下面这首: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起)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承)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转)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合)


但老朽见得最多的却是另一法,就是颈联不转,继续承,即:起、承、再承、合。略举几例如下:


1)长征(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起)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承)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再承)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合)

2)春夜送友人(陈子昂)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起)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承)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再承)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合)

3)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杜审言)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起)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承)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再承)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合)





附:再论诗的起承转合(太行山汇江)

起承转合是诗的内在韵律,是诗意象的排列规则、分布地图,是诗意、诗味的运行脉络、存在形式,是诗意境和韵律的构成机制。

没有起就什么也没有。起是关键。有人说起有两种形式,一是点起,一是面起。何谓点起?先抓亮点也。如毛泽东的“飒爽英姿五尺枪”。用电影术语来说,那就是从特写镜头推广至全景。何谓面起?首先概述也。如毛泽东的“红军不怕远征难”。也用电影术语来说,就是从全(远)景拉至近景。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也可以把起表述为虚起和实起。虚起就是以抒情起,如陈毅的“断头今日意如何”;实起就是以写景或记事起,如毛泽东的“暮色苍茫看劲松”,“饮茶粤海未能忘”。到底如何起?须因人制宜、因诗制宜。

起之后是承。承就是展开。如何展开?顺势展开而已。不顺势,非承也。古人对承提出的基本要求是平顺。这也就是说,起与承基本是一个整体。如毛泽东的“飒爽英姿五尺枪,曙光初照演兵场。”对于典型的律诗来说,起与承就是搭建舞台,而转与合则是唱戏。舞台搭建不起来,戏就没法唱,强唱也唱不好。也可以说承是一次小完成。比如,若没有“言师采药去”,则“松下问童子”是没有意义的。毛泽东的“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也是如此,诗写到这里完了一次小成。

小完成只是战役甚至战斗胜利,远不是战略和全面胜利。战略甚至全面胜利由转合完成,这叫大完成。

转,可以理解为换一个战场,也可以理解为上一个台阶。古人认为转是一首律诗的关键。关键的意思是不转不行,转不漂亮不行。古人对转提出的要求是振拨,是警策,是经典。毛泽东的“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就是由前两联的记事、写景,转向用典说理兼抒情。还有“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也是由前两联的记事、抒情转向苦心劝诫。真正好的七律,颈联(转联)往往是其高潮。如鲁迅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如杜甫的“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均在颈联。由此可见,写律诗要在颈联上多下些功夫。我甚至认为诗人的情绪应该在颈联来一次集中暴发。

合,就是完成。如何完成?顺势而为,水到渠成而已。顺势而为的势在哪里?一在颈联新造出来的势,二是首联和颔联已经形成的势。简单说就是借助颈联之势回转一下,与首联呼应形成一个(意)圆。如果尾联不回转就会给人以诗仍在进行,还没有写完的感觉。水到渠成的水是什么?就是前三联的书写的意思、形成的态势。合则圆满。

打一个并不恰当的比方吧。起,如同秋收起义和建立井冈山根据地;承,如同长征和粉碎全面进攻、重点进攻;转,如同三大战役;合,如同渡江南下、传檄定天下。

起承转合是一个运行的过程,是一个回旋的过程,因此是一个有机的圆满的过程。它可以使诗圆融,可以使诗活泼。所谓写诗,其实就是用直线构圆,律绝更是是用四条直线来构圆。因此每条直线都要其特有的曲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5-22 12:35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