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如观 于 2019-9-29 09:55 编辑
清代敦敏有首诗《小诗代简寄曹雪芹》作于乾隆癸未年,诗曰:
东风吹杏雨,又早落花辰。
好枉故人驾,来看小院春。
诗才忆曹植,酒盏愧陈遵。
上巳前三日,相劳醉碧茵。
-------------------------------------------------------------------- 这个问题以前讨论过,我还是坚持以前的观点:
1.是杏花飘落的”雨“,不是真正的降雨。
2.此诗的编年没有问题。作于葵未年曹雪琴逝后的清明前,即公元1763年4月5日之前。而葵未(1763年)的上巳日在4月15日,前三日应是4月12日。因作者以前也曾邀请过曹公上巳节来家中作客,所以这次也是按“惯例”邀请。上次也是“早落花辰”,所以上次的“上巳节”就没有能够赏落花,这次也仍是“又早落花辰”。所以郭敏是邀请曹公来家中过节的,不是来赏花的。提前三天来,住在家中,大摆宴席几天,要“相劳醉碧茵”的。杏花已落完了,嫩叶马上就会长出来,可以赏“碧菌”,赏春天的大地吐绿。
所以郭敏主要是邀请曹公来家中过上巳节,顺便为曹公打打牙祭,改善一下伙食,补补身体。主要目的并非是真正让曹公赏落花,是要让曹公“醉碧菌”的。所以历代的“红学家”都没有深研诗文而被其误导,认为主要目的是邀曹公赏落花的,其实不然。
作者作此诗的时候(1763年4月5日之前)就正在落杏花,真正到了4月12日花早就落完了,杏树的绿叶刚好吐出,正好可以赏”绿菌“。
如上解释,此诗作于葵未年在节气上就具备了合理性。
3.此诗是凭吊诗,不具备信函的作用。
”小诗代简“不见得具备真正信函的性质,诗人很少这样代替实际的书信,也少见这样的实例。相当于我们现在诗题经常用的”有寄”之意。目的是为了缅怀、怀念,当然也是希望缅怀对象最后可以看到或让亡灵感受到,但是它不具备书信的时效性。
宋代有一首“小诗代简”便是明证:
次郑丈韵又一小诗代简
宋 王洋
篱间残菊旧令尹,霜后古柏严诸侯。
梅花若不报春信,谁表东风第一流。
我们看看这首“小诗代简”没有一点讲求时效的书信性质,所以综合推断郭敏的《小诗代简寄曹雪芹》为缅怀凭吊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