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轻尘 于 2019-10-25 19:27 编辑
长风楹联三期高级班第四讲 10月20-21日练习
题“靖康之耻” (资料自行查找) 要求:符合联律,对仗工整,立意妥切,结构合理,气脉流畅,语言雅达
(出题、点评 副总辅三脚猫)
靖康(1126年-1127年4月)是宋钦宗的年号,也是北宋的最后一个年号。北宋使用靖康这个年号一共2年。
1127年1月9日,金国攻陷了宋朝首都汴梁。 1127年1月16日,宋钦宗赵桓正式投降金国,成为俘虏。1127年(靖康二年)3月20日,金太宗下诏废宋徽宗、宋钦宗二帝为庶人,俘二帝北上,北宋灭亡。
关于靖康之耻的详细资料,网络上有很多,包括文学作品,大家可以去搜一下看看。大家一定要养成搜查的习惯,历史事件成联不同于其他类型,要实事求是,不能出现偏颇或篡改历史的情况。你查的资料越详细,对事件的了解就越深入,你的素材就越多,写作的面就越广。
历史事件联,可以写作的角度很多,社会背景,事件经过,人物事迹,历史影响等等,抓住某两个角度,有针对性地去生发。
下面咱们来看一下同学们的作品
⒈松月吟
徽钦囚可信?此羞有史堪称最;
南北宋始分,斯训至今尚醒人。
【猫师点评】
松月吟堪称三期的劳模,虽然她是个“老师”,但是每一讲每一次的练习都不曾落下,虽然她的水平有限,但是这种孜孜不倦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坚守初心,方得始终。
松月吟这个联,首句浪费了,徽钦二帝沦为阶下囚是历史史实,何来“可信”一说?如果你怀疑历史,后面就要列出你的观点和证据来,解释你的疑问。但是你后面的回答跟前面的设问背道而驰,这样脉络就断了,也不符合写作的逻辑。
再说你这个羞字,用字不当。用得太轻了,靖康之变,是耻辱,不是羞,国家之耻,民族之耻,何其沉重。用字一定要用准了。
下联南北宋始分,与斯训至今尚醒人之间缺乏衔接,关联不大,气脉也不顺畅。
不管是成联还是诗词作品,都讲究一个气脉。也就是常说的“起承转合”,这个脉络一定要清晰,要有逻辑性,就像讲故事一样,事情的起因,发展,变化,结局,要交代清楚,有条理,不能含混不清。
⒉飘雪
叹江山半失,父子同俘,难忘丧权之恨;
宜文武兼修,官民相近,方为强国之基。
【猫师点评】
飘雪这个联,立意不错,布局也合理,尤其是句中自对的运用,增加了联的厚度。只是个别字句用得无力了,像开头两个领字,有不如无,去掉它联意更好一些。
再就是尾句,难忘丧权之恨,这个难忘指向不明。是二帝难忘还是我辈难忘?语意不明朗,也直白了。下联文武兼修,官民相近,与题目的关系不大。宋朝的制度,官场环境,比之明清要好很多,农业和工商业都很发达。宋朝鼎盛时期的人口超过一亿多人,是中国历史上商品经济、文化教育、科学创新高度繁荣的时代。
写历史事件联,一定要遵从史实,不能随意怀疑或篡改历史,如果你非要怀疑,那就要拿出你的观点和论据来支持。再就是我们的作品,不能干桑桑地平铺直叙,把个成联写得跟“说明书”一样。要有所融入,或批判,或褒扬,或讽刺,融入你个人的观点或感情,让你的作品有承载,有厚度,那样才能给读者以感动和共鸣。
3.望望
靖国少谋,二圣难归,三千臣虏无奈去;
康民无策,笙歌依旧,半壁河山岂苟安。
【猫师点评】
望望这个联,取巧了,把靖康二字嵌入联中。这种手法不是不可以,但是要注意,嵌字联非常考验功力,不但要嵌得巧妙,没有痕迹,还要保证联意通顺。历史事件联,嵌字没有多大的意义,如果嵌不好反而适得其反弄巧成拙,所以不建议用这种方法。
就像你开篇这个靖国,靖是个动词,使国家安定的意思,跟下联的康民结构就不对仗。后面的二圣是偏正结构,下联的笙歌是并列。
两个尾句节奏也有问题,无奈/去,岂/苟安,这些基础错误都是联的硬伤。
再就是通顺问题,康民无策,笙歌依旧,与半壁河山岂苟安衔接不上,意断了。
4.秋风
行文有梦,治国无心,便惹金人攻圣殿。
耻辱难消,昏公已逝,直教后辈痛千年。
【猫师点评】
秋风这个联有几个问题。首先是立意不准,跑偏了,题成了人,而不是靖康之耻这个历史事件。按说跑题的联再说其他的没有意义,还是说一下吧!某些地方用字不当,治国无能,不是无心。历史上的徽钦二帝优柔寡断,反复无常,对政治问题缺乏判断力,一味地妥协退让,幻想金兵能够撤退。宋钦宗才在位1年多, 不好说是不是昏君,但绝对算不上明君。至于“昏德公”、“重昏侯”的封号,不过是金人对他们的戏辱。
妥协退让避免不了战争,也换不来和平,只有国家强大才是和平的基础。
扯的有点远了,言归正传。秋风的语言组织需要加强,用字不够精准,用词没有力度。像行文有梦这句,你想表达什么意思呢?是说宋徽宗创立的“瘦金体”吗?语意不够明朗,也跟题目相去甚远。
5.百合
一体瘦金传世代;
靖康之役耻千年。
【猫师点评】
百合这个联也跑题了。上联题成了宋徽宗,下联倒是回到了题目上,但是寥寥几字平白无味。一体瘦金——靖康之役;传世代——耻千年,对仗不稳。格律和对仗是联的基础,初学者尽量不要犯基础错误。再就是切题,成联一定要切合题目,围绕题目展开,不能跑题。立意的时候要立准,立稳,选准角度,上联从题目的什么角度入手,下联选择什么角度,要有一个合理的布局。再就是语言通顺。我们初学,做不到凝练、含蓄、优美,但是最起码要保证通顺,让人看得明白你在说什么,这些都是需要注意的。
6.久久
五国城中,堪叹梦魂无定所;
燕山亭北,直教后世痛千年。
【猫师点评】
在点评久久这个联之前,先解释一下两个词语,一个是五国城,五国城是二帝被囚禁的地方,地址在黑龙江省依兰县城西北部。一个是燕山亭,燕山亭是个词牌,以宋徽宗赵佶的“燕山亭.北行见杏花”为正格,全词如下:
裁减冰绡,轻叠数重,淡著胭脂匀注。
新样靓妆,艳溢香融,羞杀蕊珠宫女。
易得凋零,更多少无情风雨。
愁苦。
闲院落凄凉,几番春暮。
凭寄离恨重重,这双燕,何曾会人言语。
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
怎不思量,除梦里有时曾去。
无据,和梦也新来不做。
宋徽宗赵佶因荒淫误国,在公元1127年与其子钦宗赵恒被金兵掳往北方五国城,因囚致死。徽宗在北行途中,忽见烂漫的杏花,百感交集,写下了这首词。徽宗工书画,通音律,善填词,可与南唐李后主媲美。
通过这两个词的选用,可见久久是下了功夫的,但是后面的长句有点轻描淡写了,没有力度,承接不住前面的短句。
7.奋斗
(一)
靖康一役千秋耻;
当政无能举国悲。
(二)
日月倒悬,江山倾覆,靖康一役千秋耻
古今相望,社稷去来,当政无能举国羞。
【猫师点评】
奋斗第一个联有点直白了,对仗也不工稳。联贵厚重,尤其是历史事件联,上网查一下相关的资料和文学作品,可以供我们参考的素材很多,写作面也宽,所以你不能写得太简单了,要深入剖析,写出厚重感来。
第二个联比第一个要厚重一点,但也仅仅是一点。对句味儿浓了,联味淡了。问题应该出在立意上,你的立意不明确,没有立准,以至于没有一个合理的布局和脉络,语言组织的空泛无力。
写任何作品,立意是关键!这个立意,建立在对题目的充分了解上,只有理清了题目,才能做到正确立意,合理布局。再就是遣词用字,一定要用“准,”用词不准,则语意涣散,语意涣散则表达无力。
8.蓝天
灭国之疡,靖康已是千年久;
弱军之恨,教训安能一日忘。
【猫师点评】
蓝天这个联,也是立意有问题。立意不准,没找准题目的写作角度,语言组织松散,没力度。建议你啊多读,去搜一下清联或者类似的作品,揣摩一下前人的立意和写作手法。学习没有捷径,只有多读,多悟,多练,逐步提高。
9.呆瓜
何事蒙双眼,轻海上之盟,终自叹彻夜西风,萧条孤馆;
遗辞醒后人,兴中华之囯,切莫忘昔时耻辱,父子两囚。
【猫师点评】
先说一下海上之盟。联金灭辽是宋徽宗年间的北宋国策。北宋朝廷念念不忘收复被辽国侵占的燕云十六州,于是趁着辽国衰落,与新兴的金国结为同盟,共同灭辽,即“海上之盟。”
但是北宋犯了个战略错误,从地域政治来看,尽管宋辽各视对方为敌国,但辽国毕竟是与宋和平相处达百年之久的“与国”,而新兴的女真则更具扩张性,辽国实际上已成为捍卫宋境的屏障。辽国灭亡后,金乘势南下,吞并了北宋。交不可交之邦,灭不宜灭之邻。呆瓜选择这个典故很准确,轻海上之盟,轻字用得不准。“海上之盟”是导致北宋灭亡的一个因素,但不是主要原因,治国无能,佞臣当道等因素更甚。所以这个上联前后的关系就有点牵强,或者说前面的铺垫不够,后面流转的急了点。再就是上下联两个开篇,何事蒙双眼,遗词醒后人,都偏向写人,与题目不符。虽然后面又“转”回到题目之上,这两处需要再琢磨一下,或者干脆删去。再就是下联尾句的两个自对句不够工稳,昔时偏正,父子并列。耻辱并列,两囚偏正。
10.萍踪侠影
杯酒释兵权,放马终南,只落得二帝被掳,江山半壁;
偏安延北宋,歌台舞榭,哪管他一干人质,遗恨千年。
【猫师点评】
杯酒释兵权这个典故是发生在宋太祖赵匡胤身上的,跟题目相去甚远,或者说无关,这里引用不当。放马终南是什么意思?上联四个分句前后没有关系。偏安江南的是南宋,南宋朝廷从来没有忘记过靖康之耻,更没忘记收复失地,甚至出了很多抗金名将,如岳飞、韩世忠等,并没有像你说的那样“哪管他一干人质,”南宋是中国历史上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科技进步、对外贸易开放的朝代。只是经过之前的战争,军事力量衰弱,但是金国数次南下都没灭掉南宋,而且在南宋后期有很多次北伐,虽然均无功而返,但也打出了一腔热血和民族气节。你这个下联,说的只是南宋的“情况”,跟靖康之耻没有多大关系,没切住题目。
11.在山的那边
金兵入殿,父子同囚,靖康已是心头辱;
铁马倾城,江山尽失,教训安能枕上眠。
【猫师点评】
在山的那边这个联,句式安排的挺好,447句式,还用了自对。只是立意不明朗,布局有点混乱,脉络不清晰。语言组织的也有点直白,平铺直叙。归根结底还是对题目的理解不够,立意没立稳,没找准写作的角度。在写作之前,准备工作一定要做好,要对题目和素材做充分的调查、求证。务必做到观点正确,引用正确,实事求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