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517|回复: 2

长风三期第四讲成联练习——历史事件联

[复制链接]

87

主题

869

帖子

1万

积分

首席版主

古风学院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411
贡献
1106
金钱
7621
发表于 2019-9-26 21:45: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轻尘 于 2019-10-25 19:27 编辑


长风楹联三期高级班第四讲    10月20-21日练习


题“靖康之耻”   (资料自行查找)
要求:符合联律,对仗工整,立意妥切,结构合理,气脉流畅,语言雅达


(出题、点评 副总辅三脚猫)


靖康(1126年-1127年4月)是宋钦宗的年号,也是北宋的最后一个年号。北宋使用靖康这个年号一共2年。
1127年1月9日,金国攻陷了宋朝首都汴梁。 1127年1月16日,宋钦宗赵桓正式投降金国,成为俘虏。1127年(靖康二年)3月20日,金太宗下诏废宋徽宗、宋钦宗二帝为庶人,俘二帝北上,北宋灭亡。
关于靖康之耻的详细资料,网络上有很多,包括文学作品,大家可以去搜一下看看。大家一定要养成搜查的习惯,历史事件成联不同于其他类型,要实事求是,不能出现偏颇或篡改历史的情况。你查的资料越详细,对事件的了解就越深入,你的素材就越多,写作的面就越广。
历史事件联,可以写作的角度很多,社会背景,事件经过,人物事迹,历史影响等等,抓住某两个角度,有针对性地去生发
下面咱们来看一下同学们的作品

⒈松月吟
徽钦囚可信?此羞有史堪称最;
南北宋始分,斯训至今尚醒人。
【猫师点评】
松月吟堪称三期的劳模,虽然她是个“老师”,但是每一讲每一次的练习都不曾落下,虽然她的水平有限,但是这种孜孜不倦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坚守初心,方得始终。
松月吟这个联,首句浪费了,徽钦二帝沦为阶下囚是历史史实,何来“可信”一说?如果你怀疑历史,后面就要列出你的观点和证据来,解释你的疑问。但是你后面的回答跟前面的设问背道而驰,这样脉络就断了,也不符合写作的逻辑。
再说你这个羞字,用字不当。用得太轻了,靖康之变,是耻辱,不是羞,国家之耻,民族之耻,何其沉重。用字一定要用准了
下联南北宋始分,与斯训至今尚醒人之间缺乏衔接,关联不大,气脉也不顺畅。
不管是成联还是诗词作品,都讲究一个气脉。也就是常说的“起承转合”,这个脉络一定要清晰,要有逻辑性,就像讲故事一样,事情的起因,发展,变化,结局,要交代清楚,有条理,不能含混不清。

⒉飘雪
叹江山半失,父子同俘,难忘丧权之恨;
宜文武兼修,官民相近,方为强国之基。
【猫师点评】
飘雪这个联,立意不错,布局也合理,尤其是句中自对的运用,增加了联的厚度。只是个别字句用得无力了,像开头两个领字,有不如无,去掉它联意更好一些。
再就是尾句,难忘丧权之恨,这个难忘指向不明。是二帝难忘还是我辈难忘?语意不明朗,也直白了。下联文武兼修,官民相近,与题目的关系不大。宋朝的制度,官场环境,比之明清要好很多,农业和工商业都很发达。宋朝鼎盛时期的人口超过一亿多人,是中国历史上商品经济、文化教育、科学创新高度繁荣的时代。
写历史事件联,一定要遵从史实,不能随意怀疑或篡改历史,如果你非要怀疑,那就要拿出你的观点和论据来支持。再就是我们的作品,不能干桑桑地平铺直叙,把个成联写得跟“说明书”一样。要有所融入,或批判,或褒扬,或讽刺,融入你个人的观点或感情,让你的作品有承载,有厚度,那样才能给读者以感动和共鸣。

3.望望
靖国少谋,二圣难归,三千臣虏无奈去;
康民无策,笙歌依旧,半壁河山岂苟安。
【猫师点评】
望望这个联,取巧了,把靖康二字嵌入联中。这种手法不是不可以,但是要注意,嵌字联非常考验功力,不但要嵌得巧妙,没有痕迹,还要保证联意通顺。历史事件联,嵌字没有多大的意义,如果嵌不好反而适得其反弄巧成拙,所以不建议用这种方法。
就像你开篇这个靖国,靖是个动词,使国家安定的意思,跟下联的康民结构就不对仗。后面的二圣是偏正结构,下联的笙歌是并列。
两个尾句节奏也有问题,无奈/去,岂/苟安,这些基础错误都是联的硬伤。
再就是通顺问题,康民无策,笙歌依旧,与半壁河山岂苟安衔接不上,意断了。

4.秋风
行文有梦,治国无心,便惹金人攻圣殿。
耻辱难消,昏公已逝,直教后辈痛千年。
【猫师点评】
秋风这个联有几个问题。首先是立意不准,跑偏了,题成了人,而不是靖康之耻这个历史事件。按说跑题的联再说其他的没有意义,还是说一下吧!某些地方用字不当,治国无能,不是无心。历史上的徽钦二帝优柔寡断,反复无常,对政治问题缺乏判断力,一味地妥协退让,幻想金兵能够撤退。宋钦宗才在位1年多, 不好说是不是昏君,但绝对算不上明君。至于“昏德公”、“重昏侯”的封号,不过是金人对他们的戏辱。
妥协退让避免不了战争,也换不来和平,只有国家强大才是和平的基础。
扯的有点远了,言归正传。秋风的语言组织需要加强,用字不够精准,用词没有力度。像行文有梦这句,你想表达什么意思呢?是说宋徽宗创立的“瘦金体”吗?语意不够明朗,也跟题目相去甚远。

5.百合
一体瘦金传世代;
靖康之役耻千年。
【猫师点评】
百合这个联也跑题了。上联题成了宋徽宗,下联倒是回到了题目上,但是寥寥几字平白无味。一体瘦金——靖康之役;传世代——耻千年,对仗不稳。格律和对仗是联的基础,初学者尽量不要犯基础错误。再就是切题,成联一定要切合题目,围绕题目展开,不能跑题。立意的时候要立准,立稳,选准角度,上联从题目的什么角度入手,下联选择什么角度,要有一个合理的布局。再就是语言通顺。我们初学,做不到凝练、含蓄、优美,但是最起码要保证通顺,让人看得明白你在说什么,这些都是需要注意的。

6.久久
五国城中,堪叹梦魂无定所;
燕山亭北,直教后世痛千年。
【猫师点评】
在点评久久这个联之前,先解释一下两个词语,一个是五国城,五国城是二帝被囚禁的地方,地址在黑龙江省依兰县城西北部。一个是燕山亭,燕山亭是个词牌,以宋徽宗赵佶的“燕山亭.北行见杏花”为正格,全词如下:
  裁减冰绡,轻叠数重,淡著胭脂匀注。
  新样靓妆,艳溢香融,羞杀蕊珠宫女。
  易得凋零,更多少无情风雨。
  愁苦。
   闲院落凄凉,几番春暮。

  凭寄离恨重重,这双燕,何曾会人言语。
  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
  怎不思量,除梦里有时曾去。
  无据,和梦也新来不做。

  宋徽宗赵佶因荒淫误国,在公元1127年与其子钦宗赵恒被金兵掳往北方五国城,因囚致死。徽宗在北行途中,忽见烂漫的杏花,百感交集,写下了这首词。徽宗工书画,通音律,善填词,可与南唐李后主媲美。
通过这两个词的选用,可见久久是下了功夫的,但是后面的长句有点轻描淡写了,没有力度,承接不住前面的短句。

7.奋斗
(一)
靖康一役千秋耻;
当政无能举国悲。
(二)
日月倒悬,江山倾覆,靖康一役千秋耻
古今相望,社稷去来,当政无能举国羞。
【猫师点评】
奋斗第一个联有点直白了,对仗也不工稳。联贵厚重,尤其是历史事件联,上网查一下相关的资料和文学作品,可以供我们参考的素材很多,写作面也宽,所以你不能写得太简单了,要深入剖析,写出厚重感来。
第二个联比第一个要厚重一点,但也仅仅是一点。对句味儿浓了,联味淡了。问题应该出在立意上,你的立意不明确,没有立准,以至于没有一个合理的布局和脉络,语言组织的空泛无力。
写任何作品,立意是关键!这个立意,建立在对题目的充分了解上,只有理清了题目,才能做到正确立意,合理布局。再就是遣词用字,一定要用“准,”用词不准,则语意涣散,语意涣散则表达无力。

8.蓝天
灭国之疡,靖康已是千年久;
弱军之恨,教训安能一日忘。
【猫师点评】
蓝天这个联,也是立意有问题。立意不准,没找准题目的写作角度,语言组织松散,没力度。建议你啊多读,去搜一下清联或者类似的作品,揣摩一下前人的立意和写作手法。学习没有捷径,只有多读,多悟,多练,逐步提高。

9.呆瓜
何事蒙双眼,轻海上之盟,终自叹彻夜西风,萧条孤馆;
遗辞醒后人,兴中华之囯,切莫忘昔时耻辱,父子两囚。
【猫师点评】
先说一下海上之盟。联金灭辽是宋徽宗年间的北宋国策。北宋朝廷念念不忘收复被辽国侵占的燕云十六州,于是趁着辽国衰落,与新兴的金国结为同盟,共同灭辽,即“海上之盟。”
但是北宋犯了个战略错误,从地域政治来看,尽管宋辽各视对方为敌国,但辽国毕竟是与宋和平相处达百年之久的“与国”,而新兴的女真则更具扩张性,辽国实际上已成为捍卫宋境的屏障。辽国灭亡后,金乘势南下,吞并了北宋。交不可交之邦,灭不宜灭之邻。呆瓜选择这个典故很准确,轻海上之盟,轻字用得不准。“海上之盟”是导致北宋灭亡的一个因素,但不是主要原因,治国无能,佞臣当道等因素更甚。所以这个上联前后的关系就有点牵强,或者说前面的铺垫不够,后面流转的急了点。再就是上下联两个开篇,何事蒙双眼,遗词醒后人,都偏向写人,与题目不符。虽然后面又“转”回到题目之上,这两处需要再琢磨一下,或者干脆删去。再就是下联尾句的两个自对句不够工稳,昔时偏正,父子并列。耻辱并列,两囚偏正。

10.萍踪侠影
杯酒释兵权,放马终南,只落得二帝被掳,江山半壁;
偏安延北宋,歌台舞榭,哪管他一干人质,遗恨千年。
【猫师点评】
杯酒释兵权这个典故是发生在宋太祖赵匡胤身上的,跟题目相去甚远,或者说无关,这里引用不当。放马终南是什么意思?上联四个分句前后没有关系。偏安江南的是南宋,南宋朝廷从来没有忘记过靖康之耻,更没忘记收复失地,甚至出了很多抗金名将,如岳飞、韩世忠等,并没有像你说的那样“哪管他一干人质,”南宋是中国历史上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科技进步、对外贸易开放的朝代。只是经过之前的战争,军事力量衰弱,但是金国数次南下都没灭掉南宋,而且在南宋后期有很多次北伐,虽然均无功而返,但也打出了一腔热血和民族气节。你这个下联,说的只是南宋的“情况”,跟靖康之耻没有多大关系,没切住题目。

11.在山的那边
金兵入殿,父子同囚,靖康已是心头辱;
铁马倾城,江山尽失,教训安能枕上眠。
【猫师点评】
在山的那边这个联,句式安排的挺好,447句式,还用了自对。只是立意不明朗,布局有点混乱,脉络不清晰。语言组织的也有点直白,平铺直叙。归根结底还是对题目的理解不够,立意没立稳,没找准写作的角度。在写作之前,准备工作一定要做好,要对题目和素材做充分的调查、求证。务必做到观点正确,引用正确,实事求是。


87

主题

869

帖子

1万

积分

首席版主

古风学院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411
贡献
1106
金钱
7621
 楼主| 发表于 2019-10-25 19:26:30 | 显示全部楼层
长风楹联三期高级班第四讲  10月22-23日练习题

题目:系剑冢树  (资料自行查找)
要求:符合联律,对仗工整,立意妥切,结构合理,气脉流畅,语言雅达

出题、点评:梦回长安老师

⒈松月吟
诚信德之根,楚谚云季布一言,千金难买;
仁慈民所仰,吴人颂延陵片善,九死不违。
【梦回长安老师点评】
作者有计划的练习用典,的确也越发自如了。上比拉季布来衬托其诚信,下比是季字的另一个值得称道的仁慈,架构的设计很精致,两起见锤炼,犹可再炼。
系剑于坟上,这是一个历史事件,或者说小故事,所要表达的主题自然是季子的不负初心的高尚品质。但两比合写季子,突出了人物,淡化了事件,下比略偏,也不是说下比的典不可用,材料是可以的,不过要把它与事件进行合理的勾连,不使脱节。上比尚有未尽之意,应当再回到故事本身,这里可以尝试对比,不背心,不食言,前者是更难做到的,相当于现在的慎独,可以通过对比,拔高季字。

⒉蓝天
许诺于心,死生不易;
为人如此,今古同钦。
【梦回长安老师点评】
下比立意上略虚,行文上为人如此句又稍显平实。
整体来看,这是一个不错的联。切题准确,抓住关键,脉络清晰,语言简洁,上比以比较凝练的文字高度概括,下比顺势进行评价。很好,你收起来吧。

3.百合
心中一诺,不关生死剑归尔;
旷世之德,宁入山林位让兄。
【梦回长安老师点评】
从季字的两个小故事切入,这是其平生最让人称赞的两件事,对于资料的收集比较认真,如果是题季子,是很好的,但题一个系剑的事件,下比偏了,参看一号作品的点评。遣词造句害的努力,剑归你,位让兄,等,直白了,注意诗家语的锤炼。

4.久久
一秉初心传后世;
三辞帝位足贤名。
【梦回长安老师点评】
这是个短联,比较简洁,所选取的材料都与季字相关,上比的立意可圈可点。不足也是题季子去了,下比偏。词语的传情达意方面还要加强,如一秉,足等字。

5.奋斗
心中诚信,虽他死而不能易;
天下礼仪,纵己贤却未肯移。
【梦回长安老师点评】
大家的角度都大同小异,说明都善于抓住最核心的内容。下比意思有点模糊,应该是延陵相让之事。下比稍偏,语言不够流畅,虽他死,纵己贤,等,多积累诗家语。

6.秋风
初心不忘,千金宝剑悬墓树;
格调已成,万古史书载贤名。
【梦回长安老师点评】
切题很好,一起七个联,只有这个和二号作品是完全未偏的。立意与二号作品相当,上比概括,下比议论。不足是文字的打磨不够,注意锤炼。下比四字句不太达意。

7.梦回长安
不凭帝力,不失亡魂,荒冢证高怀,立身天地两君子;
屡见无行,屡闻负诺,何时昭大德,许我淋漓一哭之。
【梦回长安老师点评】
问题也很多,文字不过古雅,特别是下比两个四字句,表达还不够准确。我想说说观点出新的问题。对于事件的看法,要力图深刻,最好能翻陈出新,当然要做到自圆其说。系剑之事,短短几十个字,其主要目的是赞美季子的高尚情操,不负初心,即便对方已经死去,也要坚持自己的原则,也不失掉自己的风格,不因为对方已死而马虎。千百年来,大家都把注意力集中在季子身上。但仔细研读那则短文,季子的言行固然让人肃然起敬,但那个徐君,面对自己喜欢的宝剑,能够不动用君王的权力资源进行巧取豪夺,而只是默然不语。
要知道,宝剑美人,君王所喜,英雄所爱,为了夺取,不择手段,甚至置国家百姓与不顾。所以,徐君不也是一个谦谦君子吗。

8.望望
仁义当先,冢树之旁曾系剑;
诚信为本,延陵一诺不欺心。
【梦回长安老师点评】
与前面几个差不多,只是表述不同。下比稍偏。不期心,诚信放在上比更妥。加长轴距还算比较顺。惊叹号怎么来的,注意检查格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7

主题

869

帖子

1万

积分

首席版主

古风学院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威望
411
贡献
1106
金钱
7621
 楼主| 发表于 2019-10-26 17:50:15 | 显示全部楼层

长风三期高级班史事联练笔

题目:崖山海战

点评:一晌贪欢老师

下面看作品,有些点评比较长的,并非写得特别不好,这里尽量多说些细节,多说些联理,希望对大家日后成联的进修有所启迪----假如还有意愿进修的话。下周后成联的教学就结束了,我且尽力,看大家能领悟多少了。
对点评有疑问有保留的,小窗可再交流,或大群艾特我。

⒈松月吟
零丁咏叹传千载,祭古华夏魂于海底;
汉化固封断此时,圆多民族梦在神州。
【一晌贪欢老师点评】
两比角度清晰。上写后人之留咏哀挽,下表作者观感;两结句句式尚好。
(零丁)下字未必准,联系下文(祭……),例如我会用(悲凉吟咏~)
下比起句看未明。(汉化):各民族融合同化于汉;(固封):封存吗?固步自封之神缩写吗?那(同化)是(始)于此还是(断)于此?
从历史看,大规模的蛮族入侵如匈奴扰边,五胡乱华,包括其后的蒙元、满清,最终无一例外被汉民族同化了,匈奴的一支甚至惨败远遁至欧洲。
尾结可见得站在历史高度之考量,而表达不恰当。痛十万军民殉国难、汉民族政权倾覆之际,何以言(圆梦)?
保留立意的话如何来调整?例如:肯定褒扬民族气节,正因为有这种绝不屈服的精神,夷族终将被同化(大意)……

2. 蓝天
抚今思昔,怜吾不屈先人,决战崖山,十万英灵皆惨烈;
虽死犹生,籍此昂然气节,缕经却难,千年古国尚巍峨。
【一晌贪欢老师点评】
整体尚可,两个尾句皆生发得当,收束有力。
表述上,(皆)没作用(盖前面不管多少数量,已自有全部之意);(尚)力度不够,与(巍峨)搭配违和;(国……巍峨)未必好,(千年)已含(古)之意;试比较:
十万英灵何惨烈;
千秋云岳自巍峨。
其次行文未得凝练。上比内容上只有(思昔),没有(抚今);(不屈)与下比之褒扬意有重叠,后两句见流畅。
下比(缕经却难)何解?(屡经外患)吗?多这一句反至滞涩拖沓,试只取其中三句,足可畅达表意:
籍此昂然气节,虽死犹生,千秋云岳自巍峨。
以上权作参考,看看能否再整合优化。

3.望望
十万生民,宁死不降,崖山难觅忠魂影;
千年风雨,既悲且壮,海面犹闻正气歌。
【一晌贪欢老师点评】
这一副文字尚觉生硬哈(如上下比前二分句)!语感的培养、词汇的积累,只能通过多读古人诗词楹联作品获得了,背读一些好的文言文,对写出好看的散句尤其有帮助。
举例说,(宁死不降)而至(长留忠义),此方为诗家语意;(忠魂难觅)则意旨都给写没了;
两个作结角度没有拉开,(忠魂影)与(正气歌)意思一样的;觅……魂影,好吗?

4.萍踪侠影
穆穆崖山,苍松含露泣,十万军民陨国难;
鏖鏖海战,白浪带风号,朝帝子丧家邦。
【一晌贪欢老师点评】
两个结句都源自整合史料,那么这一副最大的问题在于只见铺陈叙事,不见立意。写这类题须见得作者的思想性,总结、感悟、历史反思等等,仅仅渲染场境氛围是不足够的。
然后,再一次见到你用这种书写格式,是我上一次点评说得不够具体清楚吗?哪里见到楹联的登载有这样书写的,找来我生吞了以表折服、道歉。
……还是上次的点评还没看?

5.奋斗
华夏文明历劫难,依旧傲然在世;
军民十万谱悲歌,常存正气于怀。
【一晌贪欢老师点评】
奋斗这副联也不是很好。(历劫难、谱悲歌)差不多的意思,没有距离感;(谱悲歌)非(存正气)之因,则下比的生发不成立。
试分析结构,缩简起句宜这么看:
文明历劫难。。。主语(文明),(华夏的)文明
军民谱悲歌。。。主语(军民),(十万数量的)军民
结构不一致了。后分句(存正气)处,上比也是对不工整的。

6.秋风
粮绝何堪,末路君臣皆入海;
心诚独有,千秋气节永传今。
【一晌贪欢老师点评】
秋风这副小窗语音简评过了,没改出来效果

7.百合
一曲悲歌,十万忠魂,奥海空沉扬气节;
千年汉室,一朝浩劫,文明尽丧损声威。
【一晌贪欢老师点评】
以(损声威)收束全篇,气格低下矣,两个结句宜互换,如下:
……,……,文明尽丧声威损;
……,……,(奥海空沉)气节扬
尾句前四仍须改善,(奥海)生造了吗?
互换后,上比见哀挽,下比颂扬以振起作结,方得为文之要领。
(悲歌)与(浩劫)是一路的,应放在同一比;
(一)的不规则重字,徒见乏词;表述和用意,多从学习前人作品中吸收养分吧。例如,亡国之殇,实非(声威损)所能道尽!
犹记得你有一期赏析做得挺惊艳的呀

8.久久
十万君民同赴海,精神不死;
千秋青史自留名,气节长存。
【一晌贪欢老师点评】
十万君民同赴海。。。其后应继以悲壮语、哀挽语,把海战之惨烈写完整,同时为下比的议和感留出空间;
现在(精神不死)与(气节长存),完全合掌;更有(青史留名)抢风头,联意单薄,老干体要不得哈。

9.飘雪
沧海悲鸣,十万忠魂何所寄;
后人泣问,偏安富国几时强?
【一晌贪欢老师点评】
除(十万/偏安)不够精美外,其他对仗、表述、用语皆可,下结立意值得商榷。
写历史题材,须注意时效性。若问(几时强),我会有底气地回答,现在国家已经强大,这是必须肯定,足以自豪的!十多亿人口泱泱大国,短短百年间桑海巨变,不容易呀!
那么可以换一种表达呀:(海战)所体现的民族气节千秋回荡,激励国人前赴后继,终于洗尽耻辱迎来盛世……

这一期练笔点评完评。好作品廖寥,用典、诗词化用、拉人作衬等手法基本不见;抛开楹联之要求不说,不少语言关仍然没过的,表述生硬晦涩的;
再则且归咎于题目有难度,期待收官之作!/咖啡/玫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5-2 15:2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