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评】宇辉评王國釗《香港七一夜》 作者:刘宇辉
《香港七一夜》
曾經烽火漫爐峰,焰火今燃維港中。
莫道火光原一樣,火花卻是不相同。
地区:澳门特别行政区-澳门 作者:王國釗(男) 作品编号:40001625
读诗人王国钊的七绝《香港七一夜》,在着墨不多的文字中,却感觉一种复杂的情愫,包括历史的沧桑感、现实的紧迫感直逼眼前,焕发出沉着冷静、庄严肃穆而深邃的思想。
此诗最大的特点,修辞上运用对比手法,使人由鲜明的对照有所感悟,强烈地传达出诗人所要表达的意旨。此诗第二大特点,写作手法上借景抒情,可意会而无明言,含而不露,蕴藉悠远,对世事的感慨在无声中抒发。
“曾经烽火漫炉峰,焰火今燃维港中。”两句如此简单的十四字,既有今昔时点的对比,以“曾经”和“今”的时间副词来突出;也有不同地点的对比,以“炉峰”比较“港”;还有不同情景的对比,用“烽火”漫延的战情对比“焰火”燃烧的烂漫。虽然没有直接写“七一”,却从侧面着手,从时空景象的对比中交代“七一”的由来与现状。
“七一”是中国共产党诞生纪念日。1921年6—7月,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在共产国际有关组织帮助下,顺利举办党的一大,宣告中国共产党成立,一个以马列主义为行动指南的无产阶级政党。当时国内正处于军阀混战阶段,硝烟弥漫,民不聊生,中国共产党在夹缝中生存,它以广大无产阶级的平等利益为目标,它的诞生是历史人文向前发展的必然,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
“烽火”,一种古代军情报警措施,即白天敌人侵犯时燃烟,夜间来犯点火,以可见的烟气和光亮向各方与上级报警。“炉峰”,以庐山江炉峰借代革命发源地江西。在江西,新成立的中国共产党不但领导了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的大获全胜,还打响了南昌武装起义的第一枪,并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根据地,开始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进程。“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最终从江西走向全国,赢得天下民心,领导中国人民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
“焰火”,烟火剂燃放时所发出的各种颜色的火花,中国人民节日常用烟花,“七一”毫不例外。自1842年起,香港被英国占领155年,二战时期还曾被日本占领,至1997年7月1日回归。“七一”更是香港回归祖国怀抱纪念日,祖国终于强大了!几百年的被殖民统治和耻辱得以洗刷,岂不值得大众燃放焰火以示庆祝?
“莫道火光原一样,火花却是不相同。”不要说火光的形成原理是一样的,“烽火”和“焰火”的火花却是各不相同的,视觉成像的效果不一样,紧张或压抑、喜庆或绚丽的感情色彩也不一样,给人无穷的想象空间。此诗前两句的历史与现状的客观记叙比对,摆脱耻辱强烈的抗争情感与成功后的欣喜之情,呼之欲出。后两句继而引导议论的方向——“火花”的不同点。这有此诗第三大特点,表达方式上记叙与议论相结合,给读者在想像中更冷静地思考,抒发的感情基础更为真实与理性。
《香港七一夜》是一首政治诗,却毫无标语口号的做作,而在客观记叙中沉淀情感,没有直接写感情,而爱恨情仇等感情就在人人可以置身代入的景象之中。有鲜明的印象,没有外露的情感,又有理性进入有关同与不同的哲学思考与政治思考。“维”是全诗的关键字,多少厚望与矛盾在其中。通过历史发展的总结,面对社会问题的现时处理状态,如何“一国两制”,如何更好的维护社会秩序,建设社会主义和谐大环境,为普天之下华人的共同心愿,非一小撮“港独”分子可以祸乱的。诗人没有直接表明的意旨,潜藏在读者自然的会意中,即诗词成功地实现了“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艺术效果。
2018年4月6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