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玉律副首板
精华22
注册时间2019-2-13
威望1550
金钱10745
贡献7982
副首版
中华玉律副首板
  
威望- 1550 点
贡献- 7982 次
金钱- 10745 枚
|
读典随感
---读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
文章背景:
山涛,字:巨源。和嵇康是好朋友。后人并称嵇康、山涛、阮籍、向秀、刘伶、阮咸、王戎七人谓:“竹林七贤”。三国后期,曹魏政权景元年间,山涛因官职调动,举荐嵇康取代自己原来的位置。嵇康得知后,回书拒绝。嵇康拒绝履职踏入仕途是确实的,但此书是否为“绝交书”,众说不一。因为是一封书信,当时嵇康本人不太可能加一个文章题目。所以,有学者认为:后人为强化表现嵇康的人格形象,给他添加一个含“绝交”二字的标题,所以我将“绝交”二字加上括号。我们在此不讨论历史,只是就《与山巨源(绝交)书》的文学艺术,思想价值方面来感受它之所以能成为经典的缘由。
文学艺术
文章从几个方面陈述了自己拒绝山涛举荐的原因。思想鲜明,论据充分,条理清晰,层次分明。作为一篇论述文章,气势、情感、事实多方面都充满动人的力量。
文章第一段,交代写此书的原因。鲜明地亮出自己的观点。“······足下议以吾自代,事虽不行,足下故不知之”。意即:这件事是行不通的,你不知道其中的原委。语言铿锵有力,断然拒绝之心,从文字中就能给人以强烈的感受。如原文大意中:你自说自话的举荐,可能是越厨代庖,倒弄得我一身羶腥。末句:“故具为足下陈其可否”,承上启下,引出下文各方面的“拒绝理由”。
第二段的论述首先设立了一个大前提。我不是“达能兼善而不渝,穷则自得无闷”的达人(“······达人,无所不堪,外不殊俗,而内不失正”。)并说:许由隐居而不接受禅让,张良辅佐汉室,接舆装疯卖傻而不肯入仕······他们只能做出一种选择。真正的达人是没有的。所以,每个人只能有一种志向。得出:“处山林而不入,入山林而不反”之论。如此大前提的设立,就论述的逻辑上来
说,就是先设定一个不相容选择,然后就自己选择“入山林”的原因展开论述。
首先,从自己的成长环境,生活习惯上,说明自己志向的确立。“少加孤露,不涉经学,性复疏懒,筋驽肉缓······”。并以马做比喻,“虽饰以金鏕,飨以嘉肴,逾思长林而志在丰草”。这种志向是不能改变的。再加上我喜欢读《老子》,《庄子》,更加重了自己放浪形骸的习性,进取之心日渐衰退,任性闲逸之情越来越笃实。
通过实例举证说明:阮籍,从不论他人过失,处物而不伤物,我常以他为师,还达不到他的涵养高度。然而,他只因为喜爱饮酒有些过度,就突破了礼法的约束,招致仇人的攻击,只是有幸得到大将军(指司马昭)的庇护才幸免于难。然后,就自己的性情,性格上分析,自己“有慢驰之阙,又不识人情,闇于机宜······有好尽之累,久与事接,疵釁(通:衅)日兴,虽欲无患,其可得乎?”我这种品行的人 “入朝廷”,必定不能与人和谐共处,久而久之必然招徕祸患。
接下来,进一步阐述自己的性情、喜好与礼法冲突的方面。总结起来“不堪者五,甚不堪者二,甚不可有二”。“······统此九患,不有外难,当有内病,宁可久处人间邪?”总结陈述谓:“游山泽,观鱼鸟,心甚乐之;一行作吏,此事便废,安能舍其所乐,而从其所惧哉?”将自己不适合入仕的原委,从源头开始分析,条淸缕晰,层层递进,得出结论。有谁愿意舍弃自己的喜好和安乐,选择生活在恐惧,忧虑之中呢?
得出自己不适合入仕的结论后,接下来阐述的是山涛不应该举荐自己。作为我的朋友,你是应该了解我的,既然是相知的好友,你就应该成全我的天性。以历史人物为例:诸葛亮不逼徐庶效命蜀国(《三国演义》中写的是刘备不逼徐庶,大概是为了树立刘备仁义的形象而做的文艺创作;即使是《三国志》记载,也可能有偏差,因为陈寿早年是蜀国的史官。),是真相知。以事物为例:直木,不可以为轮,曲者,不可以为桷······各以得志为乐。从人的情感上分析,不能因为自己喜欢腐肉的臭味,就拿死老鼠喂养鸳雏(《庄子》所描述的“非梧桐而不止,非竹实不食,非醴泉不饮”的一种鸟)。总结说:“足下无事冤之,令转于沟壑也。”大致意思是:你这样做是冤屈我,让我死无葬身之地呀!
最后,从自己的实际生活情况出发,说明不能答应举荐的原因。“吾新失母兄之欢,意常凄切,女年十三,男年八岁,未及成人,况复多病······”所以,自己现在只想“愿守陋巷,教子养孙······”请你不要强求我“共登王涂(同朝为官)”,“一但迫之,必发狂疾,自非重怨,不至于此也。”你就不要强迫我吧,我们又没有冤仇,不必如此!这一段内容,放在最后一段,实在有绝妙的高明之处。若按人之常情,实际困难,应当首当其冲,放在第一段。而且这种困难,在封建社会,一旦入朝为官,自当迎刃而解。其中深意,只能靠读者自己揣摩。
最后一段的总结陈述,引用两个典故,说明自己认为美好的东西,别人不一定认同,如果处于一片好心奉献给人家,反而忤逆了人家的心意。希望你不要向他们(典故里的人物)那样。原文“愿足下勿似之,其意如此,既已解足下,并以为别。嵇康白”正是这最后的“并以为别”,生出“绝交书”的说法来。
因嵇康崇尚老子,庄周,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