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浪诗人月影诗社首席版主
精华629
注册时间2019-6-21
威望4920
金钱23905
贡献15666
首席版主
沧浪诗人月影诗社首席版主
 
威望- 4920 点
贡献- 15666 次
金钱- 23905 枚
  
|

楼主 |
发表于 2019-10-14 21:52:41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在律诗对仗中,应该是尽量避免同义词的对仗。刘勰《文心雕龙 丽辞》中已下此结论:“反对为优,正对为劣。”我喜读诗、词话,自己笔记中曾摘录明人胡震亨在其《唐音癸签》所论:“事异义同为正对,理殊趣合为反对。”葛立方《韵语阳秋》卷一云:“律诗中间对仗,两句意甚远,而中实潜贯者,最为高作。如介甫(王安石)《示平甫》诗云:‘家世到今宜有后,才士如此岂无时。’ ”意思很明白,出句是一层意,对句须有另一番意才好。
唐代大家作品中,其实也不乏有合掌之病。韦庄名篇《思归》:“外地见花终寂寞,异乡闻乐更凄凉。”外地/异乡、寂寞/凄凉,词语非不可谓不工整,但意思相同或相近,是为大忌。古人称“合掌”为“骈语”,因为齐梁之前,因无甚格律规范,不少诗句往往以“骈语”相对,而且有意为之,遂成一时风气,故后人写古风体,亦如斯而无需避以合掌之嫌。至唐代近体诗而生,此遂以为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