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刘宇辉 于 2019-9-21 21:50 编辑
【诗评】宇辉评刘君泉《七律•知青谣》 作者:刘宇辉
《七律•知青谣》
投笔书生涉世苛,从农岁月未蹉跎。
磨其筋骨悲哀少,炼我灵魂感悟多。
无悔年华弹壮曲,平凡岗位放豪歌。
人间百味尝甘苦,笑看清风拂水荷。
地区:贵州省-贵阳市 作者:刘君泉(男士) 作品编号:40009342
链接: 百诗百联网
“知青”于宇辉一代较为陌生,于上一代长辈却有说不尽的故事。《知青谣》命题轻松愉快,诗人刘君泉如何在诗中表现那个时代的知青生活和精神风貌呢?
“投笔书生涉世苛,从农岁月未蹉跎。”起句直接叙事夹议起,交代人物(书生)、事情(投笔从农)、时间(从农岁月)、地点(农村)等,叙写知青的投笔从农,初始接触社会、经历世事,承担起或严厉或繁重的社会主义建设重担,并没有虚度光阴。此句既为宽对,也为互文,上下文义相互映衬、相互交错、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笔墨节省、却以少胜多,表意严谨而不失委婉、耐人寻味当年的知青生活。
“磨其筋骨悲哀少,炼我灵魂感悟多。”知青们(包括作者和更多的同龄人)在农村的战天斗地的生活,既有身心的磨炼,还有灵魂的升华与感悟,欢多悲少。此处对仗工整,“磨其筋骨”对“炼我灵魂”、“悲哀少”对“感悟多”,上下平仄相反,字面相对,句型相同,句法一致,词性一致;也可理解为使用了互文,“其”、“我”——他中有我,我中有他,不同的人或许经历不同,但同样有肉体与精神上的收获。颔联承接起句,点明了知青生活的特征与意义,起到破题作用。由筋骨、灵魂这两个一实一虚词汇的融合,给人憾天动地的广大而深沉之感。
“无悔年华弹壮曲,平凡岗位放豪歌。”知青们在农村的岁月无怨无悔,他们在平凡岗位努力地工作,如弹奏壮曲、放声豪歌,共同演奏社会主义建议的美好乐章。颈联用借喻加互文,省略主体及喻词【知青努力向上的积极态度及行为是借喻主体】,从知青生活的特征与意义,转向强调知青努力向上的积极态度及行为。此句俯仰上下,照顾前后,达到一个高度,让人的视觉充满想象空间,让人的听觉在壮曲及豪歌活跃中,感觉波澜起伏,生机勃勃。此处为扩转法,从题目本意,扩大范围的转法。
“人间百味尝甘苦,笑看清风拂水荷。”人世间有上百种滋味,生活自然有苦有甜,有对比更有珍惜。苦点有什么可怕?何不微笑地欣赏清风吹拂水荷这般美丽的风景呢?尾联妙在从视觉、听觉中再激发味觉,再以写景作结,在自然景观的欣赏中收合,言有尽而意无穷,启人遐想。
至此,诗人成功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知青们激情燃烧、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东汉王充《论衡》有说:“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知经误者在诸子。”正是知青们在各地参与祖国建设,发展过程中遇到方方面面的问题都一清二楚,那是一个人人能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时代,那是一个虽然艰苦却感觉甜蜜的时代。当然,有些伤痕文学者一味的否定不在其内,私.有.化复.辟的受益者急于维持复.辟结果是不会肯定的,思维容易情绪化、“墙头草两边倒”的非理性者也没有足够清晰的头脑来肯定,但这不过是一小撮人的否定现象,并不能继续蒙骗后一代。经过社会发展遇到各种问题的前后对比,那个时代的孰是孰非清清楚楚,诗人所歌颂的知青的社会功能,让越来越多的人关注。
2017年8月,《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系列采访实录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在全国发行,此书记录在梁家河的七年,习主.席在常规性的铡草、放羊、挑粪等劳动中,了解了基层老百姓最朴实的生活。知青生活锤炼了人的品格,知青拥有当家作主的主人翁地位、坚忍不拔的毅力,崇高的理想追求、宝贵的政治品质、深切的为民情怀、强烈的进取精神、优良的品德作风都在书中有体现,同时代知青强烈共鸣。由此我们更能理解,诗人在诗的最后,以清风吹拂水荷的特定镜头,让人在自然放松中听《知青谣》,于社会发展有多么客观深刻的意义!
2018年3月19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