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2
注册时间2016-5-8
威望2657
金钱26620
贡献20946
论坛元老
 
威望- 2657 点
贡献- 20946 次
金钱- 26620 枚

|
发表于 2019-8-16 16:52:14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为三羊罗列的十大罪状,怎么不【一二】呢?三羊子虚乌有的大唐25大法自称来自于永明八病中的蜂腰之病,以病为美首先就违背常情,其次蜂腰之病也不是啥大问题,文镜秘府论记载,此病轻于上尾,鹤膝,均于平头,重于四病,清都师皆避之。已下四病,但须知之,不必须避。可见于初唐人看来都只是跟平头一样的没啥大不了的,到了宋代的严羽等人更是把八病直斥为弊法不足据也;
第三是这只羊的用康熙字典音去定唐人音本身就存在问题,用叶音更是白痴,叶音本宋人用于叶读上古诗的一种姑且之举,跟唐音根本无涉,至后代也被音韵学界全盘否定;第四,这只羊音节意节音步不分胡乱混淆,唐人诗律在声律上以平仄而分,以双音节为音步基础,故其声律从音步而言只有221一种,根本就不存在什么23音节、音步。
第五,实际上刘滔很早就提出了五言的24异声说,白痴羊不懂而已
刘滔又云:‘四声之中,入声最少,余声有两,总归一入,如征整政只、遮者柘只是也。平声赊缓,有用处最多,参彼三声,殆为大半。且五言之内,非两则三,如班婕妤诗曰:“常恐秋节至,凉风夺炎热。”此其常也。亦得用一用四:若四,平声无居第四,如古诗云:“连城高且长”是也。用一,多在第二,如古诗曰:“九州不足步”此,谓居其要也。。。这里的用一用四即是24异声说,谓居其要也即说明了24异声是位在要位,不可随意
刘滔更是注意到了24同声之弊远远大于蜂腰之弊,‘’又第二字与第四字同声,亦不能善。此虽世无的目,而甚于蜂腰。‘’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之诗,一个诗体有一个诗体之规,有些是可以参考、参照的,有些则是需要辨别的,只有白痴羊这样的瓜物才会不懂分辨而长年靠混帐鬼扯一气,这样的瓜球是十足的神经病,何足论也
第六,诗律到了唐代,因双音节词的大量运用诗律走向了平仄二元化而与原来的四声碎用模式分离,初唐时代虽诗律不密,对粘粗疏,甚至偶带永明遗风,但平仄二元都已成了主流,至沈宋定体,五七言均备,近体基本形成,声律上代有研究,越往后越严密
而三羊这个白痴却是平仄二元与四声四元不分,刻意混淆诗体和诗律,更恶劣的是平仄上去入乱注音企图蒙骗世人,把永明体和近体混淆一气,把永明诗律和近体声律胡搅一块,是谓之杂碎也
第七,镜山氏有言,诗词理论就是重复着胡说八道,这样的话用在三羊身上特别适合,长期以来,所谓的大唐25律早已成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打,但白痴却不仅仅是白痴这么简单同时还是个不折不扣的神经病,不管人们愿不愿意这神经病都会拉着他人重复着胡说八道的这所谓的大唐25律,真他妈的是论坛之耻
第八,诗词理论历史上一般都是后人根据前人实践去分析、总结、升华,根本就存在什么唐人的诗律只有唐人说的才算这样的屁话逻辑,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便是这样的后人依前人实践的分析、总结、升华,它是一个普适性的理论,对初学尤具指导意义
第九,于理论而言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两个层面,普遍性是建立在大视角、大数据下的普遍性,这样的普遍性不以特殊性为转移,特殊性是小视角下的特例,它是普遍性之不足的补充而不是对立。
但是,三羊这个神经病完全不具备理论素质,常会拿些特例纠缠不休,企图去否认普遍性的理论而自以为得意。
神经病有个逻辑是‘我不认识的字都不是字’,换句话来说也可以说是‘我认识的字才能叫做字’,三羊就是这样的神经病,只活在他自己认为是字的‘狗屁大唐25律’的泥潭之中不能自拔。
第十,理论有不同意见本来也是很正常的事,摆出事实,提出分歧,面对所谓的狗屁大唐25律论坛很多人就是这样摆出事实,提出分歧去质疑的,但是,狗是改不了吃屎的本性的,三羊这样抱着‘我认为是字的才叫做是字’的神经病又怎么会识得讲道理呢,每天除了胡说八道就是臭嘴烘烘地狂喷,只有被更会喷的人喷怕了或被北山的挡出搞怕了才会装模作样要别人讲道理,即便如此,这神经病也难掩其恶劣,三句之外又是满嘴狂吠,真他妈的杂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