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三羊

【四拗三救】救命药,不救【大拗】救【特拗】

[复制链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14

热心奉献奖章

 楼主| 发表于 2019-8-14 10:59:01 | 显示全部楼层
博文 发表于 2019-8-14 10:52
学问这个东西,有其利,必有其弊。钻研得深,是可淘出不少可探讨的话题或问题。尤其是钻研的深,更要把握 ...

谢谢你的理解!
声律的律句理论,到了明朝才有了大道至简完美无缺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点评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理论话题一块,目前比较愿意多靠拢.....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我甚至不去查这是谁的语录。我的个人理解,这说法,大致意思,是说的过去的,不严谨,不少破绽,须忌“机械套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9-8-14 11:2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9

主题

5057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786
贡献
5759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19-8-14 11:27:3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程溪钓叟 于 2019-8-14 11:31 编辑
博文 发表于 2019-8-14 10:34
三羊:

平平仄平仄≠平平平仄仄!

理论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孤平拗救理论也不例外,它只适用于押平声的近体而对古风【含永明体】无任何意义
拗救,正如北山所说,拗救是为了使一句和一联中平仄平衡,平平仄平仄,本为平平平仄仄的变形,这样的变形本句仍是平多仄少,根本就无须再以对句去救什么了;平平仄平仄于近体而言是大拗但被特许故可以称特拗【仄平仄平仄则是落调了】,于调声术而言则24同平不为病亦无所谓拗或不拗自然也就谈不上救与不救了,原因仍是齐梁调诗之调声术是四声碎用的声律模式而近体是只管平仄的声律模式之别
特拗的另一句式是仄仄平仄仄,这样的句式于近体较少用,其本句仄多平少,对句一般都会多用平声去补救以达平衡,于永明体则有平平仄平平去对应
事实上会写几首格律体都自觉或不自觉地都在用着拗救,连一首诗都不会写的人又怎么能懂拗救在近体中的普遍运用呢


点评

侃: 我走读帖子,选择性比较强。三羊兄的帖子,理论角度,有闲情,互动一二,不予较真,不无意趣。。 真要论战,三羊兄也未必占上峰,理由:他的理论,有个死穴。。 O(∩_∩)O~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9-8-14 12:0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277

主题

8297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588
贡献
9489
金钱
11602
发表于 2019-8-14 11:28:09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签名被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9

主题

5057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786
贡献
5759
金钱
6700
发表于 2019-8-14 11:4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程溪钓叟 于 2019-8-14 12:48 编辑

神经病有个逻辑是‘我不认识的字都不是字’,换句话来说也可以说成‘我认为是字的才是字’,北山也好或谁也罢,最好别以为自己是如来,遇上个见神杀神见佛诛佛的神经病恐怕都得落荒而逃,除非你愿意比他更神经愿意吃饱了撑的慌陪着神经病神聊狗屁25大法
神经病会怕如来的高论吗,不会,怕的倒是俗人手中的打狗棍和权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14

热心奉献奖章

 楼主| 发表于 2019-8-14 12:02:03 | 显示全部楼层
博文 发表于 2019-8-14 11:28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理论话题一块,目前比较愿意多靠拢.....


明朝·游艺《诗法入门》书影截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14

热心奉献奖章

 楼主| 发表于 2019-8-14 12:04:0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三羊 于 2019-8-14 12:05 编辑
博文 发表于 2019-8-14 11:28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理论话题一块,目前比较愿意多靠拢.....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我甚至不去查这是谁的语录。我的个人理解,这说法,大致意思,是说的过去的。不严谨,不少破绽,须忌“机械套用”。
交流韵律时,从未愿意启用它:)

请问:哪里【不严谨】,哪里【不少破绽】?

点评

与三羊兄小议,得加个前提,前提是:接收格律诗几种基本句式的同时,也接收格律诗的变格与拗体。 不适于“一三五不论”: 比如:常用的“平仄仄平平仄平”。古例:双鬓向人无再青(陆游) 不适于“二四六分明”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9-8-14 12:2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277

主题

8297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588
贡献
9489
金钱
11602
发表于 2019-8-14 12:06:08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签名被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14

热心奉献奖章

 楼主| 发表于 2019-8-14 12:19:37 | 显示全部楼层
博文 发表于 2019-8-14 12:06
侃:

我走读帖子,选择性比较强。三羊兄的帖子,理论角度,有闲情,互动一二,不予较真,不无意趣。。

三羊领教:【死穴】何在?

点评

玩笑。一句话:兄的研究,只是个人观点与主张,不代表常规。吟安:)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9-8-14 12:2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277

主题

8297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588
贡献
9489
金钱
11602
发表于 2019-8-14 12:23:27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签名被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277

主题

8297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588
贡献
9489
金钱
11602
发表于 2019-8-14 12:24:34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签名被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64

主题

766

帖子

2604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99
贡献
737
金钱
903
发表于 2019-8-14 12:45:41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14

热心奉献奖章

 楼主| 发表于 2019-8-14 12:52:54 | 显示全部楼层
博文 发表于 2019-8-14 12:23
与三羊兄小议,得加个前提,前提是:接收格律诗几种基本句式的同时,也接收格律诗的变格与拗体。

唐朝宋代格律诗的律句理论,是【二五四声律】,不是【二四平仄律】!

点评

35楼,兄是给了图示,是明朝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我也只是《搜韵》里随便拈一例: 平平仄平仄:风光不相负,泉石且幽栖。(元末明初·丁鹤年) 平平仄平仄:深林翳炎日,万壑来天风。(元末明初·朱希晦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9-8-14 13:0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14

热心奉献奖章

 楼主| 发表于 2019-8-14 12:53:41 | 显示全部楼层
骄阳似火 发表于 2019-8-14 12:45
三羊先生是勤奋好学的,他的诸多理论有许多牵强附会,用近体诗的要求去衡量古诗是行不通的,反过来也是一样 ...

唐朝宋代格律诗的律句理论,是【二五四声律】,不是【二四平仄律】!

点评

唐七言格律诗的律句理论,是啥律?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9-8-14 14:33
唐七言格律诗,是【二五四声律】,还是【二五平仄律】?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9-8-14 14:2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277

主题

8297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588
贡献
9489
金钱
11602
发表于 2019-8-14 13:09:53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签名被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14

热心奉献奖章

 楼主| 发表于 2019-8-14 13:39:57 | 显示全部楼层
博文 发表于 2019-8-14 13:09
35楼,兄是给了图示,是明朝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我也只是《搜韵》里随便拈一二例:

游艺,明末清初人士。

点评

荷荷,好吧,再拈一首: 平平仄平仄:风来巳良久,月上见微波。(明末清初·王夫之)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9-8-14 13:4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277

主题

8297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588
贡献
9489
金钱
11602
发表于 2019-8-14 13:46:37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签名被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14

热心奉献奖章

 楼主| 发表于 2019-8-14 13:53:36 | 显示全部楼层
博文 发表于 2019-8-14 13:46
荷荷,好吧,再拈一首:

平平仄平仄:风来巳良久,月上见微波。(明末清初·王夫之) ...

你的举例,是什么意思?或者要说明什么?

点评

说明33楼所言:“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说法,大致意思,是说的过去的。须忌“机械套用”,因为格律诗,还有变格与拗体等。。 其实,格律诗写手,一般都用过“平平仄平仄”句式,还有各种变格拗体。我的个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9-8-14 13:5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277

主题

8297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588
贡献
9489
金钱
11602
发表于 2019-8-14 13:58:23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签名被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14

热心奉献奖章

 楼主| 发表于 2019-8-14 14:18:08 | 显示全部楼层
博文 发表于 2019-8-14 13:58
说明33楼所言:“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说法,大致意思,是说的过去的。须忌“机械套用”,因为格 ...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是一种新理论,而不是唐朝近体诗声律的总结!

点评

嗯,不是唐朝近体诗声律的理论,也没问题。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个说法,比较好记,也见归纳性,比较适合于格律诗初学者先认识,有了一定的写作体会后,写手一般会灵活掌握,问题不大。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9-8-14 14:2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60

帖子

655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95
贡献
155
金钱
250
发表于 2019-8-14 14:23:2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银海线 于 2019-8-14 14:24 编辑
三羊 发表于 2019-8-14 12:53
唐朝宋代格律诗的律句理论,是【二五四声律】,不是【二四平仄律】!


唐七言格律诗,是啥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277

主题

8297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588
贡献
9489
金钱
11602
发表于 2019-8-14 14:25:19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签名被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14

热心奉献奖章

 楼主| 发表于 2019-8-14 14:26:20 | 显示全部楼层
银海线 发表于 2019-8-14 14:23
唐七言格律诗,是啥律?

【松花庵八病说一卷】


吴镇撰,嘉庆间刊松花庵全集本。此卷取托名梅圣俞《续金针诗格》所载八病之二解,加以阐说,意不主解释前人之旨而在于申发自己之见解。世传沈约“八病”之说,拘琐苛刻,非但按之唐诗不合,即验以沈约自作亦不尽符合,故后人每病其穿凿,且自律调形成,诸病自然避免。故吴镇之说,径摈旧说不顾而别立新义,究之实以后世作律诗之经验,扬弃、合并旧病犯另立若干新禁忌耳。如“平头”之病,原谓上下句首二字不得同声,病例为“今日良宴会,欢乐难具陈”。吴镇云:“愚按休文八病,本为古诗而设。其言同声者,谓同平声、同上、去、入声也。然执此而绳诗,‘今’、‘欢’且为平头,则汉魏至梁悉无诗矣,岂通论乎?惟用之于律,而且易同声为同韵,乃为是耳。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云物三光里,君臣一气中’,平头者仅见此一联,余犯之者亦少。”至于第二字“日乐同入声,在古诗或有之,至律诗第二字则出平对仄,出仄对平,尚何平头之虑乎?惟易‘日’为平声之‘家’,易‘乐’为仄声之‘嫁’,如后之正纽云云者则大不可耳。”此谓一联之内不可用同音之字,即“正纽”也。其他尚有(一)一联之内不可用与韵脚同韵之字,作者谓此病在古无妨,在律诗最为紧要;(二)五言第二、五字、七言第四、七字不宜同声;(三)相邻之出句末字平可同声,仄不可同声;(四)一联内不得隔用叠韵之字;(五)一联内不得重用同声异调之字。诸病中以大韵为最严,小韵为最宽。其中(三)之意,清初李因笃已发之,朱彝尊《与查德伊编修书》又验证之,然未言其理。吴镇以为即原于“鹤膝”之病,可谓融会贯通。书后附朱彝尊《与查德伊编修书》、李渔《诗韵例言》一则供参考。

点评

三羊先生见多识广,我看你天天百度,累的够呛,不如来一首诗,让大家乐乐。 一来看看你有多少存货,二来让版块热闹,三来也让大家欣赏学习,四来理论联系实际,以身示范,岂不皆大欢喜?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9-8-14 15:0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14

热心奉献奖章

 楼主| 发表于 2019-8-14 14:28:33 | 显示全部楼层
博文 发表于 2019-8-14 14:25
嗯,不是唐朝近体诗声律的理论,也没问题。

【比较适合于格律诗初学者先认识】,如此说法是不对的!
清朝的科场,你见过【特拗句】和【大拗句】吗?

点评

清朝的科场,你见过【特拗句】和【大拗句】吗?-----晕,清朝的科场,我不可能进得去吧:)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9-8-14 14:3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277

主题

8297

帖子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威望
1588
贡献
9489
金钱
11602
发表于 2019-8-14 14:30:01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签名被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60

帖子

655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95
贡献
155
金钱
250
发表于 2019-8-14 14:33:5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羊 发表于 2019-8-14 12:53
唐朝宋代格律诗的律句理论,是【二五四声律】,不是【二四平仄律】!

唐七言格律诗的律句理论,是啥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14

热心奉献奖章

 楼主| 发表于 2019-8-14 14:35:06 | 显示全部楼层
银海线 发表于 2019-8-14 14:33
唐七言格律诗的律句理论,是啥律?

247字四声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60

帖子

655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95
贡献
155
金钱
250
发表于 2019-8-14 14:39:2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请提供证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14

热心奉献奖章

 楼主| 发表于 2019-8-14 14:52:09 | 显示全部楼层

提供什么证据?
五言诗四声律,难道七言诗平仄律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60

帖子

655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
95
贡献
155
金钱
250
发表于 2019-8-14 14:57:3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清三羊按【247字四声律】,写出七言八句诗的通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主题

1万

帖子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6Rank: 6

威望
2657
贡献
20946
金钱
26614

热心奉献奖章

 楼主| 发表于 2019-8-14 14:59:52 | 显示全部楼层
银海线 发表于 2019-8-14 14:57
清三羊按【247字四声律】,写出七言八句诗的通式。

崔颢黄鹤楼第三句,也可以看做是247四声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4-4-26 15:19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