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0
注册时间2015-6-22
威望2573
金钱11911
贡献8110
金牌会员
 
威望- 2573 点
贡献- 8110 次
金钱- 11911 枚

|

楼主 |
发表于 2019-8-3 12:12: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如观 于 2019-8-3 12:42 编辑
人生是追求幸福快乐的,这是人的天性。
但是我们所处的物质世界残缺,人的生理机能残缺。这些条件不允许人去过度地纵欲。如果条件都允许,那么儒释道也会鼓励人去纵欲,人可以天天去快乐的生活。就是因为条件不允许,人有意识,可以主动地去节制欲望,这就叫作理智。只有理智的条件下才会产生理性的思维、理智的情感。
所以儒释道是基于这些理智的思维下而诞生的。但是艺术的整体创作与思维方式有与此背道而驰的倾向,它是以发散、攀缘性思维为主导的。
唐诗为什么好?因为它的发散、攀缘程度最高,符合从艺术角度所追求的最高价值,但是不符合理性的哲学思维方式。
当年孔圣编《诗经》所创的风雅颂的诗歌内容的平衡也被唐诗打破,凡是咏圣、颂圣的题材一律被斥为假大空。这是一种内容题材上的畸形发展模式。诗人中有王维、白居易号称学佛,但是如观从诗文上观察这些人并未入门,他们对此颓势也从未认清并指出过,所以也根本没有从一个学佛者的角度发出过声音,根本没有在这方面发挥过什么作用,以前也曾经专门撰文讲过。
到了宋代王安石才算是一位真正学佛有些深入的有识之士。他能不被李白诗文所迷,指出李白诗文的庸俗,“除了女人就是酒”。但是由于世俗社会的普遍认知低下与非理智,这些发声略显微弱,始终不被重视。
所以从内容上看唐诗是历代诗文中攀缘程度最高,内容最庸俗、立意最平庸的诗文。华丽的孔雀羽毛下难以掩盖其瘦弱的骨架。
宋代及至明清,其诗文深受程朱理学的正面影响与引导,诗文更趋于理性,立意更趋于高远。
唐诗的创作者以失意人士居多,其消极思想必会在其诗文中有所体现。比如对纵欲、纵情的艺术性渲染有过度的倾向,立意上的平庸、内容上导致的风雅颂失衡。以李白为代表的所鼓吹的及时行乐、奢侈糜烂,以杜甫为代表的消极避世、哀怨低沉的诗风一直影响着中华诗坛千余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