嘤鸣诗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28|回复: 1

浅谈“诗眼”赏析(姜云姣)

[复制链接]

1872

主题

3343

帖子

1万

积分

常务管理

沧浪诗社上海诗苑常务管理

Rank: 7Rank: 7Rank: 7

威望
3058
贡献
2659
金钱
7560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19-7-30 06:56:3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评论诗文有“文眼"、“诗眼"的说法,眼睛是人面部表情最传神、最生动的地方,是一个人心理、思想情感最容易自然流露出来的地方。所谓“诗眼”, 是指一首诗或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或一首诗主旨所在句。范成大在诗中写到过“诗眼”:“道眼已空诗眼在,梅花欲动雪花稀。”“诗眼”是宋元时代诗论家注重锤炼字句,概括出的诗学新术语。诗之有眼,犹人之有眼目也。人之目,乃心灵之窗口;诗之眼,则是诗歌旨趣之窗口。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人有眼才见精神,诗有眼才见诗的神采。
     一首诗里,有时候会有一句非常关键的话,对理解全篇的结构脉络或者是作品的主旨,起着非常重要的昭示的作用,这就是诗眼。清代贺贻孙在《诗笺》中指出:“句法以一字为工,自然颖异不凡,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诗眼或为某一传神的动词,或者是有情韵的形容词,也可以是巧用修辞的其他词语。其位置并不固定,可能在题目中,也可能在诗中。
    法国著名作家福楼拜告诫其优秀弟子莫泊桑:“无论你所要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句,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最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其他类似的都很多。而你必须把这唯一的句子、唯一的动词、唯一的形容词找出来。”贴切而富有表现力的名词、动词和形容词有“点睛”之妙。对于“选词”,我们掌握这样的原则:一要准确。就是用词要精当。选择最能表达你要说的意思的那个词,即“唯一的一个词”。二是生动,就是不要陈词滥调,要善于使用新颖别致的词语,形象地表情达意,即“最妙的一个词”。选词炼句不仅仅是一个技巧的问题,更是一个写作态度的问题,只有怀着精益求精的态度反复推敲锤炼,才能准确生动地传情达意。

   下面我就从古代诗人炼字赏析,现代伟人炼字赏析,当代诗人炼字赏析,自我诗作炼字赏析四个方面来交流。
一、古代诗人炼字赏析  
   作诗点眼,犹如画龙点睛。诗无眼则佳处不明,龙无眼则神采皆失。故学诗者既知炼字造句矣,又不可不知点眼之法。眼要挺要响,用实字则挺,用动字则响。全在下笔之时,细细揣摩。中国古代诗人非常讲究诗歌字句的锤炼,所谓:“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吟安五个字,用破一生心”;所谓:“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所谓“一句坐中得,寸心天外来”,“夜吟晓不休,苦吟鬼神愁”;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孟郊,意即从夜里到你二天早上都在吟诗,这种苦吟的精神即使鬼见了也要发愁的。所谓“险觅天应闷,狂搜海亦枯”;“生应无辍日,死是不吟时”等等。曹雪芹也说“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长”。可见炼字之难,这也是学诗者最切要之功夫也。从“诗眼”着手,我们一方面可以体味诗人创作时的艰辛和欢愉,另一方面也是理解诗歌感情及艺术手法的一把钥匙。
   不论五言七言,有一句中炼一字,或是一句中炼两字的。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这里的“喧、动、蒸、撼”是五言炼第二字的。又如“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这里的“平、阔、正、悬”;“枯、疾、尽、轻”是属于五言炼第二字和第五字的。五言中也有点实字眼的:如“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云、火、花、鸟”皆是名词。七言中也有点动字眼的,如“莺传旧语娇春日,花整晨妆对晓风。”“平地风烟横白鸟,半山云木卷苍藤”中的“娇、对、横、卷”等等。这里的“横”字宋人王安国用“飞”,后苏东坡改“横”,“横”很少作动词出现在诗里,在这里准确地描写了平地风烟与天上飞鸟的平行关系,不但说明鸟在飞,而且还表现了白鸟飞翔的形态,力度,气概,其他词很难准确表达。

怎样寻找诗眼呢?
(一)、抓住最能体现作者强烈感情的字词。如陆游《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愤”字写出了作者有报国热忱而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惆怅和悲愤。还有杜甫《春望》中的“望”,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伤时、思家的情怀。
(二)、抓住描写事物生动形象,准确的字词。如《过香积寺》唐·王维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咽、冷”二字绘声绘色,精炼传神地显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咽”写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好像发出呜咽之声。“冷”写照在青松上的日光,由于山林阴暗,似乎显得很阴冷。 也巧妙运用通感修辞,“日色”是视觉意象,“冷”是触觉意象,这里视觉向触觉转移,从而精炼传神地显示了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

(三)抓住诗中巧妙的修辞。如《秋夜》朱淑真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凉”字既写了天凉,又写了心凉。由床上之月写到了天上之月,这里用了顶真手法巧妙地将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联系一起,营造孤寂的意境。
(四)抓住词类活用和虚词。如宋诗人王安石因变法失败而被罢相之后,一直住在扬州。有一年初春时节,他从扬州返回金陵钟山,过瓜州渡口有感,写下《泊船瓜洲》一诗: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意思是:钟山很近,只隔着一条长江和几处青山,可我正一路北上,离家却要越来越远。现在正是早春二月,春风吹拂,春草萌生,过不了多久,就会绿透江南岸边。美好的春光唤起了诗人的思乡之情,他遥望明月,深情地问道:你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重归故里?写“春风又绿江南岸” 句时,诗人开初想用一个动词来表现江南春天的景象,初稿是“春风又到江南岸”, 后将“到”改为“过”、“入”、“满”等字眼,总不满意,最后才确定用“绿”字,“形容词动用”。“绿”不仅表明“绿色”,还有“吹绿了”的意思 ,将春风拟人化,更增添了动态美。虚词锤炼如李清照的《一剪梅》“花自飘零水自流”两个“自”的运用,表露了词人对现实的无奈。“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两个副词“才”“却”真切形象地表现了词人挥之不去,无计可消除的相思之情。

二、现代伟人炼字赏析
    毛泽东同志说过:“旧体诗词要发展,要改革,一万年也打不倒。”旧体诗词一万年也打不倒的前提是“要发展,要改革”;如果停滞不前,因循守旧,那就不打自倒。“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引自清代赵翼《论诗》,是说诗文作品是随着时代的需求应运而生的,没有一天不在与时俱进创新发展。中华诗词要想永葆青春活力,就必须不断的创新。诗人词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要以优秀作品感召群众、引领风尚,从火热生活中挖掘素材,激发灵感,不断推出反映时代呼声,展现人民奋斗,振奋民族精神的优秀作品。
    生活中我们要提高观察事物,认识事物的能力,以健康的思想为立脚点和出发点,以对客观事物进行细致深刻的观察,同时选择恰到好处、特别具有表现力的词语。例如:原句:眼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边觅小诗。改句: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这是鲁迅先生为悼念青年革命家写的小诗,作者改“眼”为“忍”,写出了被压抑的满腔愤恨;改“边”为“丛”使严酷的白色恐怖和斗争环境在程度上和气氛上得到了强化。只有对人和事物细致入微的观察,才能见微知著,才能发现其中最有特征的东西,才能筛选出最妥帖的词语,给以集中突出的表现。

   毛泽东的《七律·长征》是长征的巅峰之作,既是长征的史诗,更是红军崇高革命精神的赞歌。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毛泽东在这首诗里以高度凝练的诗句和生动形象的比喻,把两万五千里的万水千山串在一起,回顾了红军长征的艰难历程,歌颂了红军长征的伟大壮举。颔联“腾”与“走”的拟人化动态描写,使静止的山岭变成了动的物象,大山与红军都灵动起来。此联可谓想象超绝,用语新奇,境界阔大,气象万千。颈联承接“万水”,近看金沙江两岸和大渡河上的铁索桥,描绘了一组放大的特写图:红军在炎热的天气中渡江,金沙江的浪涛拍击着陡峭的两岸,给人以暖热的感觉;红军在阴冷的天气中夺取泸定桥的铁索横悬在急流的河面,给人以寒冷的感觉。一“暖”一“寒”,既写出了天气情况,又写出了心理感受。作者以两种感觉互相对比,既表达了红军渡过金沙江后的喜悦,又表现了夺取泸定桥的惊心动魄,足见红军的神勇无比。一“拍”一“横”也是以动写静的手法。此联对仗自然、工整,以自然环境寄寓无限感慨,极具气势。尾联“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是全诗的点睛之笔,道出了毛泽东在长征途中心境从焦急忧虑到胜利喜悦的转换。

三、当代诗人炼字赏析
   中华文化延续着国家民族的精神血脉,既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以格律诗为代表的中华诗词,从起源看,她与舞蹈,音乐同源。从功能看,她是心灵的窗口,好诗都是真情的流淌。好诗如乐,天籁悦耳;好诗如画,璀璨夺目;好诗如酒,沁人心脾;好诗如友,灵犀相通。格律诗是中华诗歌百花园中经古长新的一枝,常以感性的意象勾画出自然优美的艺术境界。下面将赏析几首以农民农村为题材的诗歌。
          农夫(崔国靖)
  浅深草色正宜人,垄上黄芽孕早春。
老汉床头听细雨,一怀秋梦又翻新。            (2018.06)《中华诗词》这首诗既有古色,又有古香,仿古而不泥古,这正是今人写古体诗要寻找的结合点。“浅深草色”有“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意象,“黄芽”写出了苗儿色彩鲜嫩的质感。“细雨”可以说是春耕声声,也可说是党的优惠政策深入人心。“秋梦”炼的是名词,可以说是丰收的景象,也可理解为美好的生活,可以是温饱、孩子入学、健康医疗、城镇就业……任凭你去翩翩联想。农民梦就是中国梦,实现了农民梦就实现了中国梦。老汉床头悠哉悠哉听细雨那无比惬意的形象描写,那心满意足充满幸福感的心理刻画,让人拍案叫绝。“一怀秋梦又翻新”有“一帘幽梦”的韵味,口语表达是说农民生活又提高了,诗语表达是“一怀秋梦又翻新”,以有限表现无限,不尽之意于言外,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

    中秋打工谣(刘峰)
玉宇澄清光满天,万家此刻望婵娟。
村头更有一轮月,总向遥遥心上圆。
    特定的场景是中秋夜与未归人,在澄明的天空与明月下想念家人,想念故乡。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明月一年才一圆,十五明月也只是一月才一圆,而作者心中那个思乡思亲的月亮却“总”是在心里圆,这里“总”字是副词,一直;一向的意思。(当然其还有作名词、动词、形容词、连词的用法)。中秋节象征团圆、收获、美满,这里收笔独到,诗眼“总”字点明那思念的情太浓太浓,浓得化不开呀!那遥远的故乡圆月是打工者心中“天涯共此时”的“圆月”。

农家小院(刘柏华)
山楂一树点万红,杮子枝枝挂果丰。
小院黄昏秋去晚,大灯笼映小灯笼。
    这首诗匠心独运,善于捕捉特定的意境,铺垫手法用到极致。这里描写的是一幅晚秋农家小院的风景画,诗中洋溢着农家人丰收富足的喜悦激情。第一句写山楂成熟了,满树山楂像一个个红色的小灯笼点点悬立枝头,“点”言其小而多。第二句写柿子成熟了,高高的挂在树上,“挂”有悬挂渲染的意思。三、四句妙趣横生,巧妙地运用比喻升华了这其中的兴味。大灯笼是杮子,小灯笼是山楂,也可以说农家屋檐下挂的灯笼是大灯笼,杮子和山楂是小灯笼,这里大小相应,虚实相生,耐人寻味。大小形象的对比就像舞台上一高一矮,一胖一瘦的滑稽演员,令人忍俊不禁。“黄昏”是显灯笼效果的特定时间,用“映”字更突显出不对称的效果,带来强烈的视力冲击,让人一看就想笑,妙也!

四. 自我诗作炼字例谈
    有人说格律诗创作是带着镣铐跳舞,我说格律诗的平仄韵绝对不是镣铐,它只是诗词创作中严谨的游戏规则。我们应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汉字不灭,诗词不亡。诗词创作,从形式上看他以汉字为载体,把汉字的独体、方块、单音、四声的独特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成为节奏美、音乐美,简洁美、均齐美,对称美“五美”诗体,记录着中华文明的历史足迹,承载着中华文化的根和魂。绝句律诗和一些词曲经过时代的陶冶,受越来越多的诗人们的喜爱,当代诗词正在登上创作的巅峰。下面就把我写“长江新歌”组诗中的诗词炼字和诗友交流。

携孙登黄鹤楼
(姜云姣)
祖孙联袂上名楼,极目烟波指点舟。
黄鹤白云悠玉韵,雕檐画栋美芳洲。
壁题崔颢吟诗畅,人道青莲搁笔愁。
千古奇文传圣地,童音诵唱激江流。
   这首诗曾在黄鹤楼诗赛中得优秀奖,在古今数以万计的黄鹤楼作品中,我的立意新颖携孙登楼,看国粹,诵绝唱,传承传统文化。我的炼句是“童音诵唱激江流。”炼字是“激”,水流受阻而涌起或溅起,古音仄声。毛泽东满江红“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也是这个读音。

   下面是华夏重儒诗学社石均主编的赏析:这首诗感情贯通,浑然一体;信手拈来,一气呵成。清新自然,情真景活意深,读之使人身临其境。前面四句诗就是四幅美好的画面。一是祖孙登楼图。“联袂”二字,仿佛看到一老一小手拉手相扶相携,拾级而上,尊老爱幼,画面温馨。二是极目烟波图。当祖孙俩气喘吁吁地登上黄鹤楼顶层,长江两岸的景观铺天盖地涌来,有鼎鼎有名的长江大桥,桥下有呼啸而过的汽车,还有汽笛警鸣的火车,有烟波浩渺的江面……活泼好动的小孙子边跳边叫,情不自禁地伸手点数着江上的大船。三是黄鹤白云图。抬头上看,千变万化的白云,在黄鹤楼的上空悠来飘去,望着望着人仿佛进入仙境。四是晴川画阁图。对面看去, 隔水相望的晴川阁,雕檐画栋,古色典雅,历历在目。人们崇尚英雄,大禹治水的事迹将激励后代为人类造福。第三联用典,主要写了唐代伟大诗人崔颢和李白的故事。崔颢的诗起承转合,出神入化,历来被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李白登黄鹤楼本欲赋诗,见崔颢此作便敛手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从此黄鹤楼和崔颢因楼因诗名垂千古。这一联对得最工极巧,可谓名人圣地,美景佳联荟萃,夺目生辉。同时也照应了“童音诵唱激江流”的全文中心句。尾联纵目远眺,浩荡的长江向东奔流。夕阳西下,唯有清亮的童音在唱诵崔灏的绝唱,激荡着时代的潮流。这是全诗的诗眼,读到此所有人顿悟,原来这携孙是祖辈的匠心独运,更是全文的立意。长江万里情,愿千年国粹代代相传,发扬光大。愿传统国学文化后继有人,光耀千秋!

    好诗都是诗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素养厚积而发的,即使是“妙手偶得”,也有其内在的必然。今人有云“以生命创造诗篇,以生活实践诗篇”。好诗是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清水芙蓉,绝不是无病呻吟,矫揉造作。“诗无达诂”,学无常师,互相切磋诗学,乃是一种雅兴。不过分相信诗的赏析,妙处是说不出来的,只能意会不能言传,读一首好诗未必一下子体会到它的妙处,读多了偶然机会就尝到他的真正味道,那可真是其乐无穷,于是滔滔不绝地说出点妙处来。

   诗歌具有精炼性。就是用最简炼的词句,表现丰富的内容。诗歌具有含蓄性。诗贵含蓄,即含而不露,耐人寻味,用极少的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表现丰富的生活内容和思想感情。诗歌具有多义性。“横看成岭侧成峰”言此意彼,双语衍生,语少意多,像芭蕉一样,剝开一层又一层,层层都见新鲜,含义多多。语言是诗人感情的载体,欣赏诗的方法,要从语言入手欣赏用词之妙。炼字的真义是炼自己的诗思,炼自己转换思维角度的能力,推敲就是换位思考,诗的功夫在诗外。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这是清代文学家赵翼的论诗篇,此诗反映了“诗贵创新”的主张,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诗歌创作也应该求新求变,并非只有古人的作品才是最好的,每个时代都应有自己风格的诗人。今天随着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势必促进诗词创作的新发展。让我们共同努力,诵记古人的经典名句,着意炼词练句,独具慧眼,与时俱进。让中华诗词花木扶疏,万紫千红!                  2019.7.29.

姜云姣,笔名汪莹,大学学历,中学语文高级教师,中学语文教学研究员。武汉市作协会员。武汉市鹰台诗社和湖北省诗词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曾在书籍报刋杂志上发表文论、散文多篇并多次获奖。曾主编《初中文言文课外阅读》、《初中现代文课外阅读》参与主编《中学语文文言文助读》等十余本教研专著。发表诗词200余首。曾获第十三届天籁杯中华诗词大赛金奖。现任武汉市迪光诗社秘书长,《迪光诗刊》副主编。

3967

主题

12万

帖子

40万

积分

论坛元老

沧浪诗社区特邀顾问

Rank: 6Rank: 6

威望
6345
贡献
122522
金钱
141500

功勋诗友奖章热心奉献奖章元老功臣勋章

发表于 2021-11-28 21:17:41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学习,借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嘤鸣诗社 ( 湘ICP备17006309号-1 )

GMT+8, 2025-5-3 11:56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